杨光
“很多平台建成之日就是死亡之日,但江宁做的平台基本上做一个成一个。”江宁的教育信息化为何如此神奇?带着疑惑,记者采访了江宁电教中心主任王家文。
“胖中心”与“瘦学校”
中国信息化周报:江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王家文:江宁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最大的亮点是教育信息化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的发展。
第一,大投入,赢得环境均衡。自2005年开展“校校通”以来,经过一系列的工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本着“胖中心瘦学校”的理念建设“江宁教育城域网”,总计投入超1.2亿元。目前所有学校均为双光纤接入,一根为千兆教育网内网,另一根为至少30M静态IP地址电信光纤,区教育局统一支付出口宽带费;学校网络信息点到所有教室、专用室和教师办公室,实现“班班通”。校园网主干速率为1000M,100M到办公桌面,师生可随时自由移动接入互联网,无缝访问专网、外网优质教学资源。按市教育局 “一主两翼”构想分期投入1900万元建设“江宁教育城域网”,对学校和电教中心进行接入和存储的全面升级,投入320万元购置“网络电视直播车”,实现了统一集中数据存储、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教育教学管理、统一教师培训、统一资源中心应用和网络接入的全学校覆盖。
第二,深应用,谋求发展均衡。通过开发各种适合学校、教师、学生使用的数字化应用平台,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推进平台的深入应用,在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数字资源的同时,也能深入将网络技术、资源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真正促使技术改变课堂模式,我们以为这是促进教育均衡的关键。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推动应从教育管理和教育教学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目前“江宁教育城域网”有教育管理类平台:如实现统一身份登陆、统一数据仓库的江宁教育管理系统(EMIS系统),实现局机关与学校在线移动办公互联的江宁教育智能办公平台(手机APP),实现统一管理的学校门户网站。教育教学资源类平台有:区域网络电子备课平台、远程教研视频直播和点播平台、江宁教育数字图书馆、江宁校园电视网、理化生仿真平台和虚拟平台、专题网站平台等。区教育局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手拉手”活动,促进城区学校与农村学校的结对帮扶;每年利用 “江宁远程研训平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创设“课前网络研讨——上课网络直播——课后网络反思”的网络研训模式。因为应用都是通过宽带在城域网上用,用起来就非常的方便。
如今年9月1日推出了电子备课平台,我们要求从今年9月1日开始35周岁以下的教师必须要使用电子备课平台,35周岁以上的教师可以自由选择。截至到12月20日,电子备课平台里已有11万多篇教案,每一天以一千篇的速率在增加,初步形成江宁区教案库,在日常教学及教学检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促教师发展为抓手
中国信息化周报:有什么措施能促使老师们积极参与?
王家文:为什么学科教研员说话那么有份量?因为他们能引领教师的发展,能通过帮助教师的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发展,教研员就是这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教育信息化要想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就必须与教研员合作,让教研员在工作中感觉到便利。我们跟教研室进行了深度合作,把教研员“抓住”了,这个学科自然就“抓住”了,抓住了教师的发展就能引领教师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这么多平台做的非常好呢?举个例子,在局领导的关系支持下,我们与教研室合作把资源共享作为学科教师评先的必要条件,在江宁区教坛新秀评比、江宁区学科带头人评比必须要至少有一篇电子教案在区级(校级)共享,所谓校级共享和区级共享类似于文章发表一样,它是很不容易的。上课必须要用电子平台。我现在在考虑网络电子备课平台二期工程怎么开发的问题?目前11万的电子教案,这就像一个大蓄水池已经建好了,这么多水在这里是发电、灌溉或是饮用呢?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建设数据的目的是挖掘数据,进而利用数据。在二期中必须解决如何建立规范、如何能对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多的帮助。
电教中心做的这些工作能得到教师的认同还因为我们有比较好的工作体制。譬如我们跟人事科合作,目前正在搞江宁区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有一个破格的条件是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获得一等奖的可以破格认定为学科带头人。我们也在争取省市教学信息化能手大赛,还有中央电教馆组织的相关的比赛,能拿一等奖是否也可以作为一种破格申请条件?再辅以教学方面的实绩,对教师的促动就比较大了。这样的体制对我们今后组织的活动,教师参加的积极性就高。
江宁有一个特点,每做一件事情都想把它真正的用起来。今年推动的智能办公平台其实也很难,各个地方都在推进这项工作,但很多地方都推不下去,而我们江宁做的很顺,因为工作体制比较好,各部门就会心朝一处。大家可以登陆到江宁教育信息网(www.jnedu.net.cn),那里面有很多内容,包括市里建设的校园电视网,我们自己也建设了一个,做《江宁教育新闻回顾》网络新闻,让学校领导觉得能参与到我们这个节目是工作出色的一个证明。电教要跟教研、人事、教科等相关部门合作,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教育信息化只要做到能帮助教师发展、促进学生成长,就一定会做好。
以应用倒逼数据准确
中国信息化周报:我觉得您这样的经验是完全可以推广的吗?
王家文:跟人合作既有工作的关系,也有个人的感情,有个人的因素在其中。现在江宁在学山东昌乐二中的模式,昌乐二中赵丰平校长办一所学校成一所学校,江宁区想把他们的课改经验引入江宁。为什么薄弱学校到了他手里为什么能迅速成长成名校?我想还是有他个人的品牌、魅力在里面。
中国信息化周报:请把您的最核心的“秘密”告诉我们大家。
王家文:好的工作必然存在绿色生态系统中,打造江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绿色生态系统,在和谐共生的氛围中,信息化工作才能走的又快又远。我们首先以优质服务为构建信息化绿色生态系统的抓手,服务于省、市教育信息化整体工作,服务于区教育系统中心工作,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从服务中抓机遇,从服务中显地位,实现从服务转为引领,努力实现区域信息化绿色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的和谐发展。其次,还要发挥电教部门给人便利的作用,一定要让绿色生态系统中的各个部门感觉到非常便利,真正服务好了以后,他们也会为我们电教部门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
举个例子,2008年市里给我们一个项目江宁教育管理系统,简称为EMIS,这个项目当时做起来很难。主要是建设一个动态的数据仓库,江宁区所有教师和学生的信息全部在里面,每年9月20日必须要更新数据。从前期数据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数据之所以不准确,最根本原因在于平时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根本没有地方使用这些数据,同时一些垂直管理部门也有一些专用的系统,比如:江苏省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学生学籍系统等等,这些系统数据无法同EMIS系统兼容,不能互为所用。学校相关部门要同时维护几套系统数据,确实不易。我们确定了“以应用倒逼数据准确”的工作思路,花了很大的心思把它做成一个体系,电子备课系统、智能办公系统、图书馆系统等等都是基于这个数据仓库,现在发现,我们所有的系统都离不开它,统一的身份和帐号,一个人凭一个帐户可以登陆所有的平台。
最后,江宁电教中心的工作体制也是一个特色。江宁电教中心是一个有单独编制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近2000万元,有专业的演播厅、网络直播车、提供云服务的核心机房、视频会议中心等专业设施,已建成全区学校千兆光纤的汇聚地、教育数据的集中地、应用开发的发源地。南京很多区是四位一体,教研、电教、教科、培训在一起,我们江宁区都是独立,合有合的好处,分有分的好处。但从江宁区运作来,现在这种模式能够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总体感觉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