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的构建

2014-02-09 03:09眭荣方曾德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4年11期
关键词:竞赛学科

沈 秀, 眭荣方, 曾德伟

(常州大学 a. 学报编辑部; b. 教务处, 江苏 常州 213164)

0 引 言

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带有明显专业性质的知识或科技竞比活动,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1-3]。随着教育部明确把“加强学科竞赛工作纳入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质量工程中,各类社会组织、企业甚至地方政府都积极地组织高校学竞赛活动。由于学科竞赛具有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等积极作用,也为高校学风建设带来了生机和活力[4-5],各级各类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学科竞赛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但随着学科竞赛的繁荣,其功能异化和管理问题日益呈现出来[6-7]。为了确保学科竞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作用,科学管理学科竞赛的组织与实施,常州大学构建了学科竞赛管理体系,经过实践证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确立多维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体系

不同类型学科竞赛的形式和目的不尽相同,其效果也不相同。从学科竞赛对参与者的锻炼成效来考虑,学科竞赛可以分为基本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强化以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拓展三个维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于任何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都是必须的要求。外研社组织的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英语写作大赛,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江苏高校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等都属于这个维度。这一维度的竞赛参赛人数多,受益面大,周期性强,极大地活跃了学习气氛,加强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也为参与其他各类竞赛奠定了人才选拨的基础。专业维度学科竞赛以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专业依赖性和综合性极强,代表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一维度的竞赛有的是单一专业的竞赛,强调专业的深度,譬如化学化工实验竞赛、大学生力学竞赛、大学生石油设计大赛和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等,有些则是多专业知识的综合,强调多学科融合,譬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设计竞赛和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创新维度学科竞赛要求参与者具有较好的科技素养和开拓精神,这一维度的竞赛从组织队员开始,就是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主动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学生利用多年学习的知识进行分析、组合与判断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挥创造性的过程,“挑战杯”各级各系列的赛事都属于这一维度。

从表1可以看出,常州大学专业综合类型的竞赛所占比例最高,接近80%,创新创业竞赛和基本素质类竞赛所占比例均为10%左右。这种结构分布与学校“教学研究型大学”定位相适应,“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培养专业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学校接近80%数量的专业综合类学科竞赛正好成为其有效的教学手段之一。

表1 常州大学学科竞赛目标内容结构分布表

2 构建多层次,适应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体系

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名目繁多。按照学科竞赛的级别一般可以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学校级;按照竞赛主办单位可以分为教育主管部门、学会、行业协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各级政府等主办;按照学科竞赛组织的频率可以分为每年一次、多年一次和临时组织等;按照竞赛的形式可以分为作品形式、考试形式和竞答形式等[8-9]。面对如此众多的竞赛类别,高校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选择与学校人才培养相适应的竞赛。常州大学现有50多个本科专业,本着每个专业都有适合专业培养目标竞赛项目的原则,按照自愿申请、审核通过、申诉调整的办法遴选出103种(2013年数据)以固定时间频率组织的竞赛,并对之进行层次的确定,与上述目标体系一起构成了“三层次三维度”[10-11]的学科竞赛内容结构分布体系(见表1)。不以固定时间频率组织的竞赛则采取临时处理的办法。

在层次结构的分布上,多数高校划分为国际级、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和校级5个层次,并据此认定参赛学生的奖励学分和指导教师的奖励工作量等。在学科竞赛的组织主体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和学会等单一形势下,这样的划分简化了学科竞赛的管理工作。但如今随着竞赛主体迅速增加,这样的划分则难以确定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竞赛层次,给管理带来混乱。为此常州大学根据竞赛组织主体,将竞赛纵向上分为Ⅰ、Ⅱ、Ⅲ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内部又分为2~3个等级,这种划分作为竞赛获得资金支持和竞赛获奖表彰的依据。国家部委、教育部高教司、国际权威机构和行业特色机构等组织的竞赛确定为第Ⅰ层次(最高层次)的竞赛,江苏省教育厅、教育部高教司下属部门或协会、国家部委直属单位、省厅级部门、高等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省级知名学术团体、全国一级学会、全国性行业协会、全国性专业学术团队等组织的竞赛确定为第Ⅱ层次的竞赛,市厅行政部门、学校及学校联合和其他部门组织的竞赛确定为第Ⅲ层次。各个层次内部等级划分则依据竞赛规模、影响和效果来确定。具体做法是,由各组织或者承办竞赛的部门提交层次等级申请(必须详细介绍竞赛,并提供证明材料真伪的官方文件或者网站),竞赛管理委员会每年12月份集中处理申请,并确定竞赛层次和等级。

竞赛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许多竞赛的组织主体并不将组织竞赛列为其每年的常规工作,特别是行业特色机构、全国性专业学生团队等非教育类组织主体。行业协会、学会和高扥学校教育指导委员会等非官方组织主体也会因为人力和物力的原因不能坚持组织竞赛,即使能坚持组织,也会因为具体情况而改变竞赛的规模、影响和效果,因此,学校采取“竞赛组织或者承办单位自行申请或者其他单位举报——竞赛管理委员审核通过”的办法对学科竞赛层次划分进行动态调整。动态层次划分有利于校内二级学院之间形成竞争气氛,优化竞赛内容体系。从表1可以看出,第Ⅰ层次占16.5%的比例,第Ⅲ层次占19.13%的比列,大约各为总数1/6,第Ⅱ层次占54.37%的比列,约为总数的2/3。第Ⅱ层次的竞赛组织者多数为江苏省内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学会和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等。这些组织者组织的竞赛必定具有地域和行业导向性,与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石化行业”的市场定位相符合。

3 建设“设备—智力—技术”多元化学科竞赛培育平台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科竞赛作为一种组织活动,历时较短,花费相对不高,但学科竞赛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手段,则需要持久的场地设备技术条件、智力资源资金的投入作为运行保障。为了确保学科竞赛的顺利开展,常州大学依托全校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充分共享3个国家级实践教育中心、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各项资源,搭建了“常州大学学科竞赛多元化培育平台”(见图1),为学科竞赛培育提供了场地设备、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保障。该平台由学校级别的创新中心和二级学院创新中心组成,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其中,校级教学平台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坚持“集约、集成、创新、高效”的发展理念,优化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把孤立的单元串联起来,实现多学科、多专业和多课程的联合,鼓励增强科技作品的艺术性,将科学性融入艺术作品之中,企图实现科技与艺术兼容并包的人才培养形式[12]。各二级学院培育平台避免孤立地建设和发展,尽可能的融合相关相近学科,走协同发展之路。各平台在场地设备条件、指导教师队伍等方面尽量共享共建。培育内容尽可能选择学科前沿、企业难关等内容,智力资源的选择和团队组建尽量鼓励多学科多专业的融合,发挥专业互补的优势。以机械能源创新中心为例,原来各自建设一个学科竞赛培育平台,不仅在培训和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重复浪费,还因为竞赛项目相近而存在恶意竞争,不利于所涉及竞赛项目的健康发展。后来在学科竞赛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下合并设立了机械能源创新中心,不仅避免了重复浪费和恶意竞争,还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CAD应用技能大赛和节能减排科技竞赛等项目上互助合作,提高了竞赛的队员选择、团队组建以及方案设置的效率和质量。

4 完善“学校—学院”二级管理机制

学科竞赛虽然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繁荣而起步较早,但与学科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等相比,呈现出种类繁多、组织主体多样,与高校对口部门杂乱等无序状态[13]。除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竞赛信息是通过高校分管教学的部门传递的,其他诸如行业协会、学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学科竞赛的信息传递往往呈现局部性和不对称性,给各高校的管理带来难度。部分高校发现这个问题后,简单的将学科竞赛的管理划分给教务处或者团委负责,导致了学校学科竞赛的发展不均衡。团委管理的高校呈现出科技创新、文艺体育类竞赛数量偏多,专业性竞赛偏少的局面,教务处管理的高校则呈现相反的局面。

为了给学生争取更广泛的锻炼机会,增进学校学科竞赛的均衡、健康发展,常州大学早在2006年就建立了“学校—二级学院”二级管理机制[14-16](见图2),成立学科竞赛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分管教学院长担任主席,对学科竞赛的各项管理工作总体负责。委员会成员包括教务处、团委、学生处、研究生部、科技处和人事处等职能部门的责任人,以及各二级学院院长。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其主要职能是:承担学科竞赛的信息收集、遴选和发布,项目立项和审批,组织策划和任务分工,结项存档,集中表彰,部门协调以及制度制定和完善等工作。各个二级学院设立了二级学院学科竞赛管理中心,由二级学院院长担任中心主任,直接对本院组织和协办的学科竞赛负责。管理中心负责确立每项竞赛的负责人,依据学校规定制定各项竞赛的执行规范和奖励办法等。管理中心的成员由各项竞赛的负责人组成,负责人具体负责所管理竞赛的方案制定、资金的预算筹集、培训与指导、实施过程的监控管理和竞赛的表彰与总结等事宜。

制度作为规范与协调社会实践主体的行为及其关系的规则体系,具有约束、激励、预期和整合等功能。学科竞赛管理机构要能充分发挥对学科竞赛活动的有效管理功能,使学科竞赛要能有效地开展,就必须对涉及学科竞赛的人、物、事等方面的关系和学科竞赛的行为进行规范,制定与实施健全的学科竞赛制度[6]。“常州大学学科竞赛管理规定”不仅规定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的职责,还规定了学科竞赛运行模式和流程以及培育办法等,使学科竞赛不偏离人才培养的目的。“常州大学学科竞赛级别认定办法”“常州大学学科竞赛资助管理办法”“常州大学学科竞赛奖励办法”等制度则规定了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参与竞赛获得表彰等与学分折算的关系,教师指导学科竞赛成绩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的关系,学科竞赛开展情况及效果与二级学院年度考核的关系。这些激励制度成为学科竞赛不竭的推动力。

5 实践成效

通过多年的努力,常州大学已经基本构成了完善的学科竞赛管理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学科竞赛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思维,为后续课程的学习、科研能力培养和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学校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有序开展,学科竞赛培育工作也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学科竞赛作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手段的目标基本实现。后续课程教师都反应通过竞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后续课程的学习热情极高。

(2) 近年来,学会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活动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有较明显的提高。2006年,校内组织学科竞赛活动9场次,参赛学生约700人次,参赛热情不高,到了2012年,全校共组织校内竞赛30场次,参赛学生约5 000人次,积极性明显提高。学生参与校外竞赛积极性提高明显,2006年全年参与竞赛种类不过10种,到2013年全年参加竞赛69种,获奖数量和质量也大幅提高,2006年全年获市级及以上奖励不过20种,到2013年,全年获市级及以上获奖超过200种。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飞思卡尔”智能车设计、全国软件大赛、机器人大赛、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等30余项比赛中取得过全国最高奖项的好成绩。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有了较大的提高,实践证明,学科竞赛一种较好的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3) 学科竞赛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学校实践条件的改善。近年来,各二级学院实验中心积极投资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室,引进先进教学设备,为学科竞赛培育提供便利条件,客观上改善了各实验中心的软硬件条件建设。学校也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大学生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并使之成为了大学生创新产业基地,学科竞赛培育的摇篮。

6 结 语

学科竞赛作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手段,贵在坚持。学科竞赛教学内容体系、培育平台和运行体制的建立为学科竞赛的长效发展提供保障。但要提高学科竞赛教学质量,扩大影响面,还需在学风建设、竞赛文化建设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努力。

(注:本文所指学科竞赛不包括文艺体育类竞赛,

学科竞赛内容体系涉及的体育竞技类竞赛均属于休闲体育专业方向的学科竞赛。)

[1] 柏连阳,蒋建初,盛正发.基于学科竞赛的新建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8):67-68.

[2] 吴剑平.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概观[J].江苏高教,2000(4):67-69.

[3] 唐立国.论以学科竞赛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0):166-167.

[4] 李 娟,刘 洁.高校学科竞赛管理和运作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2(5):149.

[5] 徐 辉,王晓东.大学生学科竞赛的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10):141-143.

XU Hui,WANG Xiao-dong. Discipline Competitions for Undergraduates[J].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2012(10):141-143.

[6] 黎建辉,刘超良.高校学科竞赛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0(3):119-120.

LI Jian-hui,LIU Chao-liang. Discussion on Adm inistration and OperationM echanism ofDiscipline Contests[J].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3):119-120.

[7] 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32-33.

[8] 李苏北.基于学科竞赛的高校教学体系建设[J].江苏社会科学,2011(s1):175.

Li Subei.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n University Based on the Academic Contest[J].Jiangsu Social Sciences,2011(s1):175.

[9] 滕 鑫,张 悦,唐颂超,等.高校实验室在各类学科竞赛中管理模式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1):211-214.

Teng Xin,Zhang Yue,Tang Song-chao,etal. Study on management mode in different discipline contest in laboratori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2014(1):211-214.

[10] 刘长宏,槭向阳,薛 猛,等.“四层次、三维度”学科竞赛体制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1):109-111.

LlU Chang-hong, Ql Xiang-yang, XU Meng,eta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the Reform of Academic Contest System of“Four Layers,Three Degrees” [J].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in Laboratory, 2011(1):109-111.

[11] 费志勇.新建本科院校学科竞赛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常熟理工学院“四横三纵”学科竞赛管理模式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64-65.

[12] 张德高.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科技与艺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2):17-20.

Zhang Degao.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uilding students’innovation center for arts and science & technology in local universities[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4(2):17-20.

[13] 盛德策,陈雪梅,肖 伟,等.西藏大学学科竞赛体系的构建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2):156.

Sheng Dece,Chen Xuemei,Xiao Wei,etal.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competition system in Tibet University[J].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3(12):156.

[14] 丁 伟,陈凡峰. 完善学科竞赛体系促进高校学风建设[J]. 高等建筑教育2012(4):144-146.

DING Wei,CHEN Fanfeng. Perfect the system of subject contes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 discipline in universities[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2012(4):144-146.

猜你喜欢
竞赛学科
学科新书架
【学科新书导览】
竞赛书目推荐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我看竞赛
创新思维竞赛(3)
“超学科”来啦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