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璐 郭智文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226)
母语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研究
——以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为例
刘 璐 郭智文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外语系,广西 南宁 530226)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学生的调研,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中母语的使用状况,提出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母语正迁移 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 有效性教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和转变,现今社会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难题。近些年来,对于大学英语地位、教法、学习者英语应用能力等的研究非常多[7],很多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关注某些二本及以上的大学生,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状况研究不够。在中国知网,笔者搜索近十年(2004年1月-2014年2月)的数据,以“大学英语”为关键词进行全文搜索,共找到185,808篇论文,而以“独立学院”在结果中搜索,共找到3,493篇论文。在同样的时间段内,笔者以“大学英语”为关键词进行主题词搜索,共找到66,748篇论文,以“独立学院”为关键词进行主题词在结果中搜索,共找到875篇论文。笔者基于该认识,准备以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下简称师园学院)的学生为例,研究母语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
母语与外语教学的关系是一个被不断提到的问题,甚至有学者针锋相对地表达了意见及看法,有学者坚持母语对外语学习有负迁移作用,也有学者认为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正迁移作用。Krashen(1981)[3]和Perdue(1993)[5]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阻碍作用,坚持拒绝使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而赞成的学者则认为适当利用母语进行外语教学更省时和高效,如Atkinson(1987)就曾总结了母语在节省时间、诱发语言输出、提高学习者之间相互合作的九大优势[1]。近期的大多数研究发现,使用母语进行外语辅助教学是相当普遍的,也受到多数老师和学生的欢迎。笔者在相关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利用母语进行独立学院英语辅助教学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人类语言不是悬浮于真空之中的孤立体,它是相关文化体系和知识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中国学生要真正学会英语,不仅要了解语言知识,还要了解常识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
1.常识的正迁移
常识是跨语言文化的,其受用性不为不同语言文化所局限。如果中国学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学好了,那么当他在英语中遇到此类难题时,他原来用母语获得的专业知识肯定能派上用场。这种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解答专业难题,还有助于其学会相关的英语表达。常识的积累通常更容易在母语环境中完成,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充分发挥母语即汉语在常识方面的积极作用。
2.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的正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背景知识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方面尤为突出。人类的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自然之中,对客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大致相同。英汉两民族作为人类大家庭的成员,在社会文化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汉语与英语都存在言语行为,可以以言行事,都遵循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这两种语言都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都强调讲话者的场合;两种语言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的分析,语境的理解则是相关文化的产物;除语境外,句子、语篇所牵涉的专业知识等也都影响着语言的理解。如果学习者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内容、专业背景,理解英语中的某个句子或语篇就会事半功倍;而获得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外语学习者往往需要借助母语帮助才能完成。在英语还是初级水平的情况下,学习者尚不能完全用英语读懂背景知识,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充分借用母语以获取背景知识。
3.语言知识的正迁移
汉语与英语在语言知识方面差异很大,但是其共同之处还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上。
(1)语音:英语使用音标,汉语使用拼音,这种拼音也可以说是音标。英汉音标中有很多是共通的,如汉语中的声母/ k//g//m//n/等与英语中的这些音标的发音相同。只要学过汉语拼音的学生,根据这些音标,他们就可猜出如何读单词,这不能不说是汉语拼音在学英语音标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
(2)词汇:英汉词汇的共同点表现在词性与词义上,这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可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等基本词类,并且很多词汇在词性上是对应的。在词义上,英汉语言中很多词汇是对应的,如book(书),eat(吃),slow(慢的)等。因此,在记英语单词时,联系相对应的汉语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句法: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它们都有陈述句、否定句、疑问句、感叹句之分;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句子结构类似,并以“主谓型”居多;在句子内部及语篇的衔接上,都运用了各种关联成分。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这些句法时,只需要多联系汉语的句法,并把它们对应起来。
笔者以师园学院大学一年级市场营销1班和2班的学生为实验对象,进行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实证研究,以期了解母语在独立学院大学生外语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影响。这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均为40人,且该校的均衡生源分班制度使得被试的两个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在理论上总体持平,有利于实验的进行。
1.问卷调查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和英语学习中对母语的使用态度、情况,笔者在实验的最开始就对两个班的8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问卷是基于桂诗春[6]和Oxford[4]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而设计的,笔者结合被试学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修改。问卷主要调查被试学生两个方面的相关信息:①学生外语学习中母语使用的现状怎样?他们对教师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的期望是什么?②母语在中学外语学习中是否有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所用的问卷题目都是以中文方式呈现,所以对于被试来说,理解问卷内容没有太大难度。问卷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被试的基本情况的了解,包括名字、学号和所在班级。第二部分是关于英语学习的动机调查。第三部分是调查被试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母语的使用情况。第四部分是被试学生对老师英语教学过程中母语使用的期望调查。被试对象均至少有六年的英语学习经历,因此这样一个调查问卷至少能评估或者反映学生过去英语学习的情况。
2.教学实验
在实验的一开始,除了问卷调查外,我们还对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作了统一测试(在下文中简称为前测),用数据证明两个班是否为平行班。在此基础上,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教学实验。一班(实验班)的教师上课时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辅助英语教学,在教学中强化母语和外语的相同之处,包括语音、句法、词汇等几个层面。而二班(对照班)的教师在教授英语时几乎不使用母语辅助教学。具体说来,一班教师充分利用中文来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察觉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理解和掌握英语语法规则。而且在阅读理解中,一班的教师在长难句的理解上,适当采用中文翻译法,学生能更好地领会意思。例如,在解释新词的时候,特别是抽象词汇时,在用英文解释其含义后,再用中文辅助理解。而二班的英语教学则尽量避免中文的使用,试图培养学生的英文思维能力。当然,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英语语言环境。当学生遇到理解难点的时候,教师尽量提供相应的英文转述,帮助学生理解。三个月后,我们再一次对两个班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能力作测试(即后测),以一、二班的成绩差异来研究母语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控制实验的变量的唯一性,两个班的英语教学都由同一教师承担。
1.问卷调查结果
(1)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从收集的数据我们看出,有53.8%的学生非常同意学英语是因为它是现今社会重要的交流工具性语言这个观点,还有90.6%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和以后找工作,只有10%的学生学英语是因为英语语言本身的魅力。这个数据结果真实反映了现今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情况。在四六级“指挥棒”的作用下,大学生都渴望顺利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毕业后找工作时有更多更广的选择,因此他们对英语的学习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这是可以理解的。另外,独立学院的学生相比其他本科院校的学生,英语基础要差些,所以对英语语言本身魅力的意识较差。
根据R.C.Gardner(1972)和W.E.Lambent(1972)的观点,人类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融入型动机和工具型学习动机[2]。前者的目的在于融入第二语言社团之中成为一员,表现出一种对该种语言下的文化和人民的真诚的个人兴趣;后者只是为了把第二语言作为工具,教育、工作的需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突出自己的社会地位,侧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的实际价值和好处。很明显,被试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为工具型动机,因此学习比较被动。
(2)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母语使用情况
不管是在词汇学习、语法学习方面,还是在写作、发音、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对母语的态度都是比较积极的,支持率分别为70%、87%、90.4%、19.8%、60.3%。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交际教学法在语言教学领域的盛行,语言教学曾近一度走了极端,很多学者认为语法教学能在交流中自动完成,因此语言教学过程中不需要讲解语法,这种做法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事实上,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在缺乏真实语境的情况下,语法教学对于学习者形成语言基本概念还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语法规则通常是学习难点,老师的教学任务通常是通过与汉语的语言例证对比来完成。这种以强化目的语和母语的异同点来促进目的语学习的教学方法,通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母语知识迁移到目的语学习上,而对于与母语不一样的地方,通过中文的讲解,也能有效引起学生的注意。
(3)学生对老师适当使用母语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只有8%的学生希望教师使用纯英文授课,有82%的学生非常支持老师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母语帮助理解。这说明实际上很多学生意识到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听不懂老师所讲,那么一切都没有任何效果。对于他们期望老师用中文强调的地方,超过87%的学生选择了希望老师着重对比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
2.教学实验结果分析
(1)前测的结果
C l a s s N M e a n S t d.D e v i a t i o n S t d.E r r o r M e a n S i g.(2-t a i l e d)市营1班4 0 7 2.4 7 5 9.3 8 1 5 7 1.4 8 4 0市营2班.9 0 7 4 0 7 2.9 5 0 1 1.8 3 4 5 1 1.8 7 3 1
前测的数据分析:从该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一班二班学生的英语成绩基本相当,分数均值分别为72.475和72.95。另外,采用独立样本测验分析学生的前测成绩,即以整体的概念分析两个班成绩的差异性。从数据上看,显著性概率值为0.907,远远大于标准值0.05,也就意味着两个班的成绩差异不大,可以看做英语语言学习水平上的平行班,这为之后的实验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后测的结果
C l a s s N M e a n S t d.D e v i a t i o n S t d.E r r o r M e a n S i g.(2-t a i l e d)市营1班4 0 7 5.7 5 0 9.5 4 0 6 3 1.5 0 6 1 2市营2班.5 3 5 4 0 7 3.9 5 0 1 0.1 5 7 6 5 1.6 5 8 1 1
后测的数据分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一班的平均成绩以一分多的优势领先于二班;Sig值为0.535,还是小于标准值0.05,说明两个班的英语后测成绩虽然没有显著变化,但是跟前测两个班成绩的sig值0.907相比,还是越来越往标准值0.05方向靠拢,表明跟实验之前相比,两个班的学生英语成绩正在拉开差距。结合前后测两侧的平均分来看,一班的人均英语得分从前测的72.475提高到75.750;而二班学生的英语平均分也有所增长,由原来的72.950增加到73.950,但增长幅度不及一班。由此看出,母语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一定是有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的。
(3)学生的后测试卷表现情况分析
①在语音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以听力理解中的第四题为例:“How about Nanning according to the speaker?”在听完听力录音“I/came from/Nanning,which/is/a beautiful city.”之后,大部分的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beautiful”。显然,录音中的英文句子的停顿跟中文版本的“我/来自/南宁,那/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几乎一样。对于一班学生来说,由于老师在教学时强调过中英文在语音停顿方面的相似性,因此他们在解答这道听力题时只需仔细听特定的形容词。
同样,在听力理解的第五题中,由于老师强调了中英文语调使用上的共性,即能通过语调的变化表现言外之意,一班的学生能够更好地把平时生活使用母语时由于语调的变化导致的语言意义变化的例证、经验更好地迁移于英语学习中。
②在句法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在分析了学生测试试卷中翻译答题情况后,我们可以发现一班的大多数学生在翻译时选择应用句子结构上,是比较得心应手的。以第91题“这个周末我要去看望一个朋友。”(I will visit a friend this weekend.)和第95题“核武器仍然是世界和平的一个巨大威胁。”(The nuclear weapon remains a huge threat to world peace)为例,它们相应的英文表达和中文提示所用的句子结构都相同,句式分别为SVO和SVP。
③在文化层面的母语正迁移
在选择题第27题中,“Climb to the top of Eiffel Tower if you want a ’s eye-view of Paris”,大部分学生选择正确答案“bird”,而不是“eagle”,“swallow”或者是“pigeon”。究其原因,母语中文里也有“鸟瞰”这样相似的表达。
当然,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被试实际上在测试中犯了特别多的错误。这些错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者们在对目的语接触不多的情况下,将对母语的规则过于概括迁移到目的语中产生的。例如,当要求表达“看望一个朋友”时,有些学生会使用动词“see”,体现出被试学生对英语语言某些词汇搭配知识的欠缺。而“marry with someone”等的表达则是受母语负迁移影响,过度概括语言规则,是忽略了目的语中的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的概念而导致的语言失误。还有,在写英语作文时,经常在两个完整的分句之间用逗号,又不加连词,这也是受了汉语的影响。如果学生事先对英汉不同之处比较,了解到它们分别为形合语言和意合语言,则能利用这种差异发挥汉语的正迁移作用,减少负迁移,避免错误。
母语与第二语言中的知识存在一定的共同特征,如果学生在学习之前就已利用母语接触了解这些知识,则会促进正迁移作用的发挥,两种语言的差异虽易导致负迁移,但若用母语的介入作好两种语言的对比,则不仅能减少负迁移,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总之,既然母语的影响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就要利用两种语言的共通之处和必要时母语的介入发挥母语的正迁移作用,规避和减少负迁移的影响,以便让独立学院的学生真正迅速地掌握第二语言。
[1]Atkinson,D.“The Mother Tongue in the Classroom:A Neglected Discourse”[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1987,41(4):241-247.
[2]Gardener,R.C.&Lamben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
[4]Oxford,R.L.“Instructional Implications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Styles and Strategies”[J].Applied Language Learning,1993(4).
[5]Perdue,C.Adult Language Acquisition:Cross-linguistic Perspectives.Volume 1 Field Method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6]桂诗春.心理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7]齐红,林娜,彭春菊.21世纪我国英语教学研究的六大发展趋势[J].西北大学学报,2006,36(4):159-163.
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独立学院多学科交叉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12JGZ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