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黄帝内经》中“五畜为益”的食养原则❋

2014-02-09 04:53岩,张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4年8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五脏素问

张 岩,张 焱

(长春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长春 130117)

中国人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黄帝内经》一书中涉及饮食内容的篇章约有40多篇[1],可以奉作食疗养生的经典,为中医饮食养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主张合理的膳食结构应该是以粮食为主,以果、肉、菜类为辅。我国传统的膳食结构一直以粮食为主,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供应的多样化,粮食的摄入量不断减少,动物肉类食品明显增加,因此在重视“五谷为养”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五畜为益”的食养原则。“五畜为益”是指食用五畜之肉类的食物,能够补精益气,使人身体强壮,说明五畜肉食具有一定的补益作用。

1 五畜阴阳属性划分与五行配属

1.1 五畜阴阳划分

阴阳是古代的哲学概念,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精髓。事物皆有阴阳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则较为明确地阐述了五味的阴阳属性:“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阴阳属性的划分可概括为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2]。本文中以《灵枢·五味》的记载为准,对五畜阴阳属性进行划分,即牛、鸡属阳,犬、猪、羊属阴。

1.2 五畜的五行配属

《内经》中对于五畜之肉的五行属性,基本是以五味来归类并自成体系,同时也说明了医学的实践性[3]。《灵枢·五味》说:“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以五味为中介,将五畜分属五行,以此得出五畜之肉的五行属性,即牛肉属土,犬肉属木,猪肉属水,羊肉属火,鸡肉属金[4],这为中医临床运用五畜肉类等血肉之品以补精益气奠定了理论基础。

2 五畜与四气五味、四时五脏的联系

2.1 五畜与四气五味的关系

无论是药物还是饮食物,都可以用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来进行归类。中医认为,我们日常所吃的各种饮食物也与药物一样,都具有四气五味[5]。食物的四气(性)区分理论来源于中医的阴阳理论,“寒”属于“阴”的范畴,随着温度的降低,会带来降低活力、兴奋性、抑制局部或整体功能的效果;“热”属于“阳”的范畴,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增加机体活力、兴奋性、亢奋局部或整体功能的效果,而没有寒、凉、温、热反应的食物被定为平性[6]。五畜之肉的四性以阴阳五行属性和五味功效归类,可知牛肉性温、鸡肉性微温、犬肉性温、羊肉性大热、猪肉性微寒[5]。

五味分别是酸、苦、甘、辛、咸。根据食物的五味理论,辛、甘味的食物具有向上向外的升散作用,如果是辛温或甘温的食物,就能够起到助阳、温补、散寒、升提等作用;辛凉或甘凉的食物能起到清爽、开窍、散热、滋补、生津的作用;酸苦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泻火、润下的作用,多食能够使人上吐下泻[5]。

2.2 五味对五脏的调节作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五味对五脏的调节作用归纳为:“木生酸,酸生肝”、“火生苦,苦生心”、“土生甘,甘生脾”、“金生辛,辛生肺”、“水生咸,咸生肾”。根据五行与五味的化生关系,得出五行五味与五脏的化生关系。五味与脏腑之间存在着相互配属关系。《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素问·五藏生成》曰:“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说明五味对于五脏各有所对应,各有所喜归。因此,当五脏中某一脏不足时, 可以通过五味来调节补益五脏,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7]”《素问·藏气法时论》所言:“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五味调和脏腑之性,以顺脏腑的生理特性为补,逆脏腑之性为泻[8]。《内经》中五味对于五脏的作用有二,一是五味通过五脏吸收变化精微物质以营养全身,二是五味通过五脏喜恶调和气机而生克制化, 用于医疗养生[9]。

2.3 五畜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表1显示,《黄帝内经》关于五脏应五畜的论述有三处,但其三段原文的论述有异同。三篇中相同的观点是脾应牛,肾应猪。《本草纲目》认为:“牛在畜属土,在卦属坤……故能生热动风,风火相扇,乃成中风。”根据《本草纲目》从卦象、五行、阴阳对五畜的论述可以看出,《内经》中三段原文对五脏应五畜的论述都有各自的道理[10]。本文就《灵枢·五味》中所载五畜,以食物的五味为中介,以五行母子相生为次第,可以判断犬肉入肝养肝,可补心,羊肉入心养心可补脾,牛肉可入脾养脾可补肺,鸡肉入肺养肺可补肾,猪肉入肾养肾可补肝。

表1 《内经》五脏应五畜

3 五畜为益的膳食原则

《黄帝内经》对体质进行了深入分析,从体形肥瘦、禀性勇怯、阴阳大小、五行属性等诸多方面对不同体质进行研究,并认为依据辨识体质制定诊疗方法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掌握体质特点才能提高养生保健的准确性[11]。五畜肉食主要给人提供蛋白质和脂肪,也是人体所需热能的重要来源,具有补益气血、填精益髓、强壮身体的作用。

狗肉是冬季温补佳品,有温补脾胃、补肾助阳、壮力气、补血脉的功效,适宜于腰膝冷痛、小便清长频数、浮肿、阳痿等肾阳虚证,或由于脾胃阳虚出现的脘腹胀满、腹部冷痛的人食用。

羊肉是使人强壮的美味,能够温补脾胃、补中益气、壮阳益肾、补血温经,其蛋白高、低脂肪、含磷脂多、胆固醇含量少,对于体瘦畏寒、腰膝酸软、产后血虚宫寒、肺结核、气管炎等体虚胃寒者尤为适宜。

牛肉是肉中骄子,中医认为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适宜于中气不足、气短体虚、筋骨酸软、久病贫血、面黄体瘦、头晕目眩的人食用。

鸡肉是补虚良药,可温中益气、填髓补精,适宜气虚食少、头晕、心悸、月经不调、产后乳汁不足、水肿、消渴、遗精、耳聋耳鸣的人食用,尤其适宜于老年人和体弱者食用。猪肉是滋阴补血的佳品,能够补肾养血、滋阴润燥,适于热病伤津、消渴羸瘦、肾虚体弱、产后血虚、燥咳、便秘等症[12]。

4 过食五畜之肉或食用不当会危害健康

饮食五味对人体五脏有养和伤的双重作用,只有饮食五味摄入适度并搭配合理,才能化生精微、补充营养,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饮食五味有所偏嗜并摄入过量,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引发疾病危害生命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倡饮食有节[13]。

4.1 狗肉

狗肉不能烤炙食用,易使人患上消渴病;与大蒜同食会损伤人体正气;吃狗肉后不要喝茶,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会生成一种叫鞣酸蛋白质的有害物质。身体强壮、体内热盛的人,还有患咳嗽、感冒、腹泻、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和大病初愈的人都不宜食用。烹调狗肉前须浸泡或腌渍,必须将肉煮熟才能吃,狗肉适合烧、炖、煮、煨、焖等长时间加热的烹调方法。

4.2 羊肉

凡有发热、牙痛、口舌生疮、咳嗽、吐黄痰等上火症状的人不宜食用,肝病、高血压病、急性肠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各种皮肤病、出血类疾病者不宜食用,流行性传染病、外感病、素体有热者禁止食用,孕妇吃羊肉易滋生内热导致胎动不安。羊肉不宜与南瓜、西瓜、鲇鱼同食,易使人气滞壅满而引发疾病,吃羊肉不可加醋,容易伤心,且不宜与荞麦、豆瓣酱同食。吃羊肉后不宜马上喝茶,也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忌铜器,吃涮羊肉时必须要涮透。夏秋季节气候燥热,不宜吃羊肉。

4.3 牛肉

凡有感染性疾病、肝病、肾病的人慎食牛肉,老年人、儿童、消化力弱的人不宜多吃。牛肉不宜与板栗、田螺、红糖、韭菜、白酒、猪肉同食。

4.4 鸡肉

鸡肉属于发物,尤其是公鸡,凡感冒发热、内火偏旺、痰湿偏重的人,或患有肥胖症、热毒疔疮疖肿、大便秘结的人及高血压病、血脂高、胆囊炎、胆石症的人都应禁食鸡肉,动脉硬化、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忌饮鸡汤;鸡肉忌与野鸡、甲鱼、芥末、鲤鱼、鲫鱼、兔肉、李子、虾、生葱、生蒜等一同食用,易引起中毒或导致腹泻、滋生内热等。

4.5 猪肉

猪肉中胆固醇含量偏高,肥胖人群及血脂较高的人不宜多吃,湿热内盛、痰湿内蕴的人不宜食用,外感发热的病人需禁食猪肉。猪肉不宜与乌梅、甘草、鲫鱼、虾、鸽肉、田螺、杏仁、驴肉、羊肝、香菜、甲鱼、菱角、荞麦、鹌鹑肉、牛肉等食物同食;食用猪肉

后不宜大量饮茶,以免影响铁质的吸收[12]。

总之,“五畜为益”作为饮食养生的原则之一,是古人对合理膳食结构的最早认识,对后世食疗养生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仅就五畜的阴阳、五行属性与五脏、四时五味的对应关系及合理膳食五畜肉类进行了规律性探讨。《内经》中关于五畜分类的记载不尽相同,对五畜的五行属性记载也有所差别,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另有需要注意的是,按五行生克乘侮之理多食本脏之味, 势必导致本脏气胜而伤其所克之脏,所以在食用五畜肉类时,最好单一种类进食且要适量,以免破坏脏腑之间协调平衡关系。同时有目的地选择对特定体质状态有调控平衡作用的食材,也是药食同源的意义所在,对积极预防疾病、正确养生具有指导意义。

[1] 许敬生.简论黄帝内经的食疗思想[J].河南中医,2011,31(1):5-6.

[2] 丁然,占永久.浅析《黄帝内经》之药食五味观[J].黑龙江中医药,2009(1):8-9.

[3] 汪丹,石磊,陈震霖.五畜的五行属性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5):28-29.

[4] 王锡安.从《内经》五谷五畜与五行比类论五行学说的局限性[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6,15(3):2-4.

[5] 张焱.《黄帝内经》中的长寿之道[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6-100.

[6] 梁嵘,王召平.探索食物“性味”理论的科学内涵,更好地为治未病服务[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1,13(4):710-713.

[7] 姜开运.五味的理论探讨[J].北京中医药,2008,27(9):722-724.

[8] 李硕,鞠宝兆.《黄帝内经》药食气味理论发生学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3):14-15.

[9] 张菡.浅谈《内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J].陕西中医,2008,29(11):1542.

[10] 张万水,王风珍,王凤珍,等.对五脏应五畜的探讨[J].陕西中医,2006,27(8):1012.

[11] 王达,王雪翎,陈宝贵.浅谈药膳食材按体质分类的具体方法[J].天津中医药,2011,28(1):54-55.

[12] 张焱.《黄帝内经》中的食养之道——食饮有节身体好[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8-155.

[13] 张焱,胡亚男.试论《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学思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10):857-858.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五脏素问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