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仁
老区人民的儿子
——许光
□辅仁
许世友与许光(左)
1964年夏,河南新县人民武装部调来一名身着海军军装的参谋,浓眉剑目,异常英武。这位新参谋正是许世友将军的长子许光。许光是许世友和结发妻子朱锡明的儿子,乳名黑伢,出生于1929年4月。许光两岁多时,鄂豫皖根据地失守,许世友随红四方面军从大别山转战川陕,从此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许光7岁就参加了儿童团,和奶奶、姑姑一起,在深山老林的艰苦环境中,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在一次敌人的扫荡中,他和姑姑在山洞里躲了三天三夜,差点被敌人放火烧死。许光的童年经历后来被他在山东上学时的班主任李心思得知,才有了《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的生动形象。
许世友离家17年后,许家人才得知他不但活着而且做了“大官”,在父亲老战友、湖北省军区司令员王树声的帮助下,许光也得以和父亲团聚。看到儿子已从当年的小黑伢长成了高高壮壮的小伙子,许世友非常高兴,他问儿子今后打算干什么?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参军,像您一样报效国家!”
随后,许光被送往山东军区文化速成中学、华东军政大学、第一海军学校和大连海军舰艇学院学习,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军第一批拥有本科学历的海军军官。许光从不向同学及战友提及自己的家庭,刻苦学习严格要求,逐步成长为北海舰队一名优秀的舰艇长,先后6次立功。
许世友将军的母亲十分惦念一手带大的许光,长途跋涉到部队探望,但又不习惯大城市生活,执意回老家,母亲年届高龄,身体每况愈下,无法承受长途奔波。许世友经过反复思考,决定让许光回到家乡。许光一时无法接受,但是看到父亲痛苦纠结的表情,懂事的他做出了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回家乡新县,替父亲尽孝。
许光回家那天,许世友摆了一桌菜给儿子送行。将军含泪给儿子敬了一杯:“黑伢,你是我的好儿子,奶奶今后就交给你照顾了!”
从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回到山区小城新县,由一名海军作战指挥员改任县人武部参谋,许光很快接受了这巨大的落差,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奶奶。
奶奶习惯在乡下生活,为了照顾好奶奶,许光买了辆自行车,经常乡下县城来回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奶奶想吃什么,许光就想方设法做给奶奶吃。一有时间,他就住在乡下陪伴奶奶。许光返乡半年后,94岁高龄的奶奶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受父亲之托回乡后,许光在1965年至1977年的12年间,在家乡共为奶奶、母亲、伯父和两个伯母五位亲人养老送终,并照料膝下无子的伯父。1985年10月22日,许世友将军与世长辞,许光强忍悲痛,不负父亲重托,及时通过组织向中央和军委汇报许世友将军回故乡安葬事宜,帮父亲实现了“生为国尽忠,死为母尽孝”的心愿。
许光原名许大安,这个名字是父亲离开家乡后奶奶托先生给起的。父子重逢后,许世友给儿子更名为许光,希望儿子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做人。绝不利用父亲的名望为自己及家人谋私利,也成了许光一生的“铁律”。许光返乡后,在武装部一干就是20年,历任参谋、科长、副部长,直到转业,还是副团级。由于许光工作成绩突出,1982年,上级拟提升他为信阳军分区领导,许光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并提出转业到地方工作。许世友将军去世后,武汉军区一位领导有意调许光到武汉军区机关工作,许光坚决地放弃了这次机会。
“我早就把高干子弟的帽子摘掉了,你们更不能再戴!”许光为人低调、少言寡语,对子女和亲属的要求十分苛刻,甚至不近人情。亲戚朋友想通过他拉关系、走后门,从来都是行不通的。大儿子许道昆1978年高中毕业,恰逢许世友将军的老部队——南京军区在新县招兵。当时,许光担任新县人武部副部长,又兼任全县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儿子不到18岁,想报名参军,许光拒绝了儿子当兵的请求,让他下乡当了一年知青,第二年才让他应征入伍。二儿子许道仑后来也到部队当兵,许光同样没有替他找关系说情。两个儿子复员回乡后,留在了新县,直到现在还是普通职员。小女儿许道海在信阳师范学院专科毕业后,有机会专升本到河南师范大学继续深造,或者留在信阳工作,但许光却说:“还是回新县上班吧,新县教育正需要人呢!”
2012年春节前,许光在体检中被查出了肺部阴影,大女儿许道江邀请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两名专家上门为父亲会诊,听女儿介绍说来了两位专家,许光不客气地说:“专家应该到基层多给老百姓看病,怎么专给我看病来了?我这个病在县里看看就行了,你们回去吧!”这一拒绝使他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肺部癌症进一步恶化。2012年底,许光到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治疗,他坚持住条件较差的病房。他总担心自己接受的医疗待遇超标,凡是他认为昂贵的医疗都拒绝接受。他对医生说得最多的话就是:“我级别不高,不能为我违反政策,不然我心里不安!”许光觉得在武汉大医院花费太贵,闹着要回家治疗。他说:“这里要花很多钱,我家是一个普通家庭,没有那么多钱!”许道江无法劝阻父亲,只能听从了他。许光住院20多天,一共花了2万余元,他亲眼看着子女结清了全部医疗费用,才算放心。
因为心里生父亲的气,许道江没有像往常一样,陪着父亲回新县,而是直接从武汉回到了北京。她万万没想到,一个月后,父亲突发心肌梗塞,父女再相见时,已是阴阳两隔……
许光经历过战争年代,一生崇尚勤俭,始终保持艰苦本色。上世纪70年代,由于子女多,许光用父亲寄来的90元钱买了一架缝纫机,为子女做衣服,自己则常年穿军便服。有段时间,几个孩子接二连三地生病,许光忍痛割爱,卖掉了陪伴自己十来年的自行车。1974年,王树声大将在北京逝世,因生活拮据,许光竟连前往北京告别王树声大将的路费都没有。
1992年,许光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岗位上退休,办理手续时有同事提醒许光,退休和离休在待遇上相差较多,如果能够证明是解放前参加工作,就能享受离休待遇。许光却淡然地说:“比起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红军后代,我已经很知足了!”
在县人武部时,按照级别许光可以分到一处团职房。许光却主动提出:“我是本地人,家里有房子,把房子让给那些更需要的外地干部吧!”后来,许光主动把房子让给一位孩子多、生活比较困难的四川籍政工干事。
1982年,许光从县人武部转业到县人大,住房面积不增反减。后来,县里条件有所改善,就将宽敞的一个院落分给他居住。可没过两年,新县人大常委会盖家属楼征不到地,许光二话不说,就带着家人租房住。家人劝阻许光要考虑家庭实际困难,许光却说房子小点也够住;朋友提醒他要抵价交换,许光却一一罗列单位和组织的困难。
前几年,许道江觉得父母年事已高,就争取县里补贴一点,自己负担一点,买了一处带院子的“小别墅”。许光知道后,对女儿大发雷霆,批评女儿:“你要想买房子,别打着我的旗号,我不住这样的房子!”在固执的父亲面前,子女们毫无办法,只能眼看着父母居住在60平米的墙壁泛黄的老屋里一天天老去。
对子女和亲人,许光虽然十分严厉,但他同样有着侠骨柔肠。许光的爱人杨定春比他小十岁,两人相依相伴半个多世纪,感情甚笃。杨定春50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20多年来,许光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妻子。2013年1月6日,许光在弥留之际,紧紧地拉着妻子的手不愿松开,杨定春读懂了丈夫的话:没想到我比你先走,我走后,谁来照顾你呀?杨定春握着丈夫的手,哽咽着告诉他:“你放心,为了孩子,我会坚强地活下去……”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许光不以名将之子自居,工作踏实,淡泊名利,用其一生的坚守和付出给新县乃至老区人民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被誉为“老区人民的儿子”。
(编辑 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