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通讯员 王通
农资流通市场化中再起变革潮 2014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召开
□《中国农资》记者 崔海涛 通讯员 王通
5月13日,“2014年中国农资流通协会会长会议”在湖北省召开。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杨建平、国家发改委的相关领导以及中国农资集团、浙江农资集团、辉隆农资集团、云天化集团、瓮福集团、开磷集团等共计20个副会长单位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会长龙文、湖北农资集团公司董事长苏泽文分别主持了上午和下午的会议。此次会议得到了湖北省供销合作社、恩施州供销合作社及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领导针对化肥淡储、出口关税等热点问题介绍了相关情况,并同与会代表进行了认真的交流。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秘书处梁征伟就当前我国化肥宏观管理政策做了专题报告。报告回顾了化肥流通体制、化肥商业淡储制度以及化肥关税政策等三大方面的政策变迁,提出一揽子统筹考量化肥宏观管理政策,确保所有政策指向一致,以产生聚合放大效应。湖北省农资集团公司、瓮福集团公司和烟台市农资总公司做主题发言,其他代表就当前农资市场新形势、行业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完善农资宏观政策等议题,结合企业自身实际进行了探讨。
杨建平在总结发言中,向大家传达了中央领导在听取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工作汇报后做出的重要指示。结合行业实际和会议内容,杨建平指出,当前全行业经营形势严峻,大家对合作、联合的呼声很高,希望领头企业率先探索可行的合作模式,探索创新的经营服务模式,以创新合作来突破行业困境。同时,也应该看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现代化,对农资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我们要有信心、有勇气推动农资行业的健康平稳发展。大企业要有大胸怀、大眼光、大担当!
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就农资行业关心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达成了共识,不仅认清了当前农资行业的严峻形势,还通过交流经验,阐述了转型升级的具体措施,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会代表认为,产能过剩是造成农资经营困难的主要因素。当前,国内化肥生产出现了严重的供大于求,加上全球经济的影响,化肥行业亏损严重,困难重重。湖北农资集团总经理李勇表示:“化肥生产总量已经大大超过了农业需求,市场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氮肥行业和磷肥行业产能过剩尤为突出,更大的问题是新增产能还在不断增加。”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尿素总产能将近8000万吨,磷肥总产能超过2300万吨,分别过剩约1000万吨、800万吨。产能过剩给行业运营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价格战此起彼伏。据新疆农资集团总经理段跃迪介绍:“今年春播期间,生产企业为维持运营,确保资金链的延续,相继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国内尿素、磷肥价格持续被拉低,出厂价一度达到5年来的新低。”氮肥、磷肥产能过剩严重,复合肥重复建设普遍,装置闲置率高,这已经成为制约农资流通行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因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资行业正在走下坡路。
杨建平强调:“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旧的方法、旧的模式不行了。”最根本的是国家政策导向决定了农资行业的方向。与会代表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这一政策导向是农资行业最大的利好,有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振行业与市场的信心。因此,尽管农资运营困难重重,但是行业仍在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同时,化肥产能过剩虽然将长期存在但是也不是无法可解。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的报告认为,针对产能过剩,需要标本兼治、长短结合,逐步化解。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推进:引导行业向生产、服务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拓宽化肥市场范围;建立更为严格、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将绿色GDP纳入考核范围,确保化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尽管农资行业的发展前景仍有希望,但是与会代表也清醒地意识到,化肥行业将长期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短时期内农资流通企业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从与会各企业代表的意见来看,农资行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在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规模农业发展加快,客户群体日益集中,农资流通企业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据黑龙江省政协调研数据显示:黑龙江已完成土地流转2800多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2.7%。2014年黑龙江省财政厅审核备案的1000亩以上种粮大户有2501户。土地流转带来的客户群体日益集中的现象将深刻地影响着农资行业的发展。这一特点导致终端用户对农资的供应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农资企业在专用肥供应、农化服务、施肥施药技术提供等方面亟待提升。
其次,化肥物流格局的变化使传统流通模式受到挑战。近年来,化肥的物流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生产企业的销售渠道正在下沉,工厂直销基层的份额在大幅度增加;另一方面,各农资流通企业的扩张也初具规模,从本省走向全国的流通企业比比皆是。总的来看,农资行业呈现生产、流通脱节,竞争多、合作少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中间流通环节被甩开,赊销也更加普遍。这不仅加剧了农资流通领域的竞争,而且也给行业带来更大的经营风险。
再次,行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目前,农资行业缺乏对上游采购商和下游批发零售商的评价监督机制。与会代表提出,部分生产企业存在炒概念、偷减含量的情况,而部分流通企业则存在赊销搭售、掺杂使假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农民以及正规企业的利益。中国农资流通协会的报告也认为,随着政策对化肥经营限制的放开,理论实现了市场的充分竞争,但实际上,当前农资市场竞争过度激烈,一些非正常的销售手段屡见不鲜。总之,由于市场经营主体增多,评价监督机制不健全,导致农资经营环境日益恶化。
最后,国际市场供大于求,国际贸易商利用我国出口关税政策压低价格,使得化肥出口很难获利。当前,国际化肥贸易已经转为买方市场,国内贸易商与生产企业进行内部恶性竞争使得我国的化肥出口彻底丧失了主动权。
总的来说,国际、国内的宏观背景虽然给农资流通企业带来了诸多挑战,但是这也为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针对农资行业面临的形势,杨建平说:“要理解适者生存、强者生存的道理。不是大就能生存。只有顺应形势,善于变通者才能更好地生存,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转型成了本次会议讨论的重点内容。与会代表认为,农资流通企业面对上下游双重挤压,挣扎在盈亏分界线上,转型升级已刻不容缓。主流农资流通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已经迈开了步子。
农资企业应由“卖商品”转为“卖服务”,向综合服务商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需要高品质的农资产品,同时还需要得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系列化服务,需要一整套从种到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面对新形势,农资流通企业应当直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诉求,由赚取批零差价向提供技物结合的盈利模式转变。如浙江农资集团以现有农资经营服务网络和“中农在线”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依托,利用互联网、移动信息终端等现代信息技术,打造集在线庄稼医院、农技培训、市场信息发布、智能化农业生产设施示范推广、优质农资商品展销于一体的“智慧农资”服务平台。农资流通企业通过加强服务,规避价格战,从而实现盈利。
行业期待由竞争走向竞合。与会代表认为:“从竞争走向竞合是农资行业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与发展的战略举措。”农资行业必须摒弃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陈旧思维,按照竞合新理念,提升格局,开拓视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那么农资企业应通过资本联姻、项目合作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上下游、系统内外的联合合作。对此,与会代表一致认为,面对困难局面,农资企业应从竞争走向竞合,只有这样才能化解产能过剩的危机,才能减少发展阻力。
“一主多元”的经营模式普遍被行业接受。与会代表认为,面对时代变局,农资企业应该跳出农资经营,放眼大农业,以农资经营为主,发展适度多远化。如黑龙江倍丰集团相继建立了倍丰农机合作社、倍丰种业等。而在多元化发展中,开展资本运作无疑最受青睐。如,辉隆农资集团积极进军类金融领域,取得“担保、小贷、典当、租赁”类金融全牌照组合优势,为区域内中小微企业融资。
此外,通过培育自主品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也成为企业关注的重点。与会代表认为,今后农资流通企业要深入实施全方位、系统化的品牌战略,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辉隆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五禾肥业复合肥项目,并在安徽、河南、山东等地组织开展“五禾丰”系列自主品牌肥料的宣传活动。而湖北农资集团则抢抓机遇,建立了2282家“湖北农资”农家店,强化了“湖北农资”的品牌效应,并以此为依托实施经营服务创新。
与会代表认为,虽然行业出现了一些困难,但是当前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是农资企业最大的利好,只要抓住了政策契机就能推进农资行业的发展。事实也正是如此,通过转型升级,部分企业已经取得了较好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