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梅,刘佩奇,傅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教育论坛
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的思考和体会
李 梅,刘佩奇,傅 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组建专业学术型社团是培养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新途径。本文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虚拟仪器俱乐部和嵌入式创新实践俱乐部为例,介绍在高校学术性社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实践证明,高校学术性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显著的效果。
社团建设;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
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是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电子信息专业为例,很少毕业生能具备独立设计电路和独立编程的能力。除了学生自身原因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方面:新生入学时缺少专业教育;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节,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受学校的硬件条件限制,学生的实践机会少;学术氛围不够,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意识等。
电子信息专业的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课堂教学的内容无法及时跟踪新技术的发展。此外,由于学时有限,学生在课堂上也来不及将知识转变为技能。组建学生的专业学术型社团可以较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辐射能力强的特点,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学术型社团则能给学生提供更加充分的科研实践机会及广阔的科研实践平台,是学生在自主管理、自发学习氛围下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是对目前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2]。
虚拟仪器技术和嵌入式技术都是当前发展迅速的新型信息技术。虚拟仪器技术是当前仪器与测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各学科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测量及仪器设计平台,同时也是多门课程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个重要环节[3]。嵌入式技术的职业发展前景很好,但是有一定的学习难度,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基于此,笔者组织学生先后成立了两个学生社团,即虚拟仪器俱乐部和嵌入式创新实践俱乐部。
俱乐部创建和维持运行的基本思路是“产学结合、合作多赢”。社团为学生提供多种实践机会。首先,在社团中学生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这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同时一批对社团工作有热情的同学,也可以找到施展才华的舞台,在社团工作中锻炼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其次,俱乐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为相关企业培养潜在用户,企业愿意扶持和帮助俱乐部的成长,因为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达到多赢的结果。
1.俱乐部的组织形式
俱乐部必须要有一个热心社团组织工作的会长,主要负责具体工作的分配和执行以及和老师的沟通,保证俱乐部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贯彻执行。除了一般社团常设的宣传部、人事部、组织部三个部门以外,学术型社团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一些临时的兴趣小组,比如430单片机小组、M3嵌入式小组、UCOS操作系统小组等等,方便学生的交流互助。
2.俱乐部的主要活动形式
(1)培训。俱乐部为零基础的同学提供免费的
入门培训,目前培训已经常规化。相对于其他兴趣爱好类社团的活动,技术培训显得比较枯燥,因此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学习的信心作为第一目的,不断尝试改变培训形式,如讲授、座谈等,有时还提供小食物和小奖品,尽量不把俱乐部办成枯燥的第二课堂。
培训采用案例化的教材。课堂教学的教材普遍比较注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理论和实践存在脱节的现象,实战性不够。俱乐部尽量选择最贴合学生实际的例子进行学习,并借鉴商业培训课的教学模式,知识只要“够用”就行,把以系统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以实战练习为中心的模式,以“用”带“学”,以练习促进技巧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2)项目实践。承接一些项目或者自拟题目,让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组成梯队,能力强和能力弱的学生搭配成立课题组,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提升。让学生系统地经历一个从选题、调研、分析到结题的完整的科研过程,帮助培养他们的学术素养。高年级的学生培养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低年级的学生则从中学会了相关的技能。虽然开始负责的内容相对简单,但是跟随团队完成一个课题,对于他们的信心和兴趣都有一定的提升,对专业课学习也会有促进作用,他们的课堂学习会更有目的性。
(3)竞赛。通过竞赛,促进社团建设。竞赛在为学生搭建竞技交流平台的同时,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实践素养,因此也是学校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在竞赛的环境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学习效率提高得更快。同时通过培训和选拔赛,可以大容量快节奏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和技能。通过每年例行召开的赛事,可以把培训常态化,并有意识地把培养低年级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
(4)多种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除了培训、项目实践和竞赛,俱乐部还举办参观、讲座、沙龙、校际交流、网络板块交流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活动,更好地推进俱乐部的发展和提升学校的学术氛围。
3.俱乐部的经费来源
俱乐部的经费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赞助。俱乐部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是在帮企业培养潜在的用户,所以企业很欢迎这种合作形式。包括TI公司、NI公司、飞思卡尔、意法、时代凌宇等公司在内的很多企业为俱乐部赠送了学生实验用板卡、元器件或者借用仪器设备。
俱乐部成立3年了,取得了一些成绩:虚拟仪器俱乐部成立的第1年就成为NI公司评选的最佳俱乐部;组织学生参加第1届全国虚拟仪器设计大赛获得了最佳组织奖;通过常规化的零基础培训培养了一批专业能力及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总体而言,俱乐部组织的活动规模在不断扩大、投入不断增加,参与面、受众面不断加大,影响和效果不断提升。
但是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首先,组织结构松散,在观念、活动策划、活动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过分依赖指导老师;俱乐部的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连续性;还没有在学生中形成良好的凝聚力等。其次,由于俱乐部不是学校、学院出面举办的,因此既没有官方支持的经费,也没有活动场地。经费问题相对容易解决,但没有场地是个大问题,学生们只能在宿舍做实验,培训也不得不经常换地方。目前俱乐部已经收到捐赠的各类板卡和仪器设备500多件,总价值将近30万元,由于没有固定场地,只好分散在各处存放(包括学生宿舍),造成设备管理和使用的极大不便,同时由于场地问题,俱乐部不得不拒绝了包括10台品牌电脑在内的很多捐赠。再次,俱乐部希望通过活动在学生中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经常举办一些学术讲座,希望让同学们有了解新技术的机会,但是学生需要多次动员,即便这样,来的人也不多。良好的学术氛围的养成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积淀。
针对俱乐部存在的问题,笔者准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俱乐部的建设。
1.加强社团自身管理,完善管理制度
(1)完善俱乐部骨干的选拔和培训制度: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俱乐部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从中选拔有热情、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俱乐部骨干;俱乐部骨干任职前进行必要的培训,包括参加NI公司组织的会长交流培训营;明确新旧交接程序,确保俱乐部的可持续发展。
(2)加强目标管理:每年年初、学期初制订俱乐部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根据计划的完成情况对会长进行评价和考核。
(3)建立汇报和反馈机制:会长定期向指导老
师汇报工作计划完成情况,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及时搜集会员的反馈意见,完善工作方式和工作流程。
2.争取学校支持,营造俱乐部发展的宽松环境
争取校团委或学生工作处的支持,方便开展活动和吸纳会员;争取学院的支持,在可能范围内尽量解决场地问题;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推广这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让更多的老师投身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3.发展品牌讲座
安排讲座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讲座内容,等学生的学术思想培养起来以后,再安排一些专业性强的讲座;举办系列讲座,争取把一些讲座办成品牌。
4.和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
比如与企业共建社团,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让学生在社团里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在社团里能够接触真实项目,真实模拟企业产品开发完整的工作流程,在了解企业和岗位需求的同时使自己成为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专业人才。
事实上,很多企业都有和高校合作的愿望,除了竞赛、培训、合作教材外,企业也希望学校能派一些学生到企业去实习,通过双方的考察和磨合,优秀的学生能留下来。另外,企业也希望利用高校的人员和资源优势,和高校合作开发项目。
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 高校专业学术性社团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都有显著的效果。俱乐部今后的工作目标是,争取学校管理部门的更多支持,解决活动场地问题,也争取让更多的老师投入到指导教师队伍中,扩大俱乐部在同学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把俱乐部以及俱乐部的活动做成品牌,让学术性社团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密切关注和研究学生社团发展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创新的工作内容和形式,构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学术型社团。
[1] 刘鸫根.当代大学生社团组织建设模式新探——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创新型社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12):63-64.
[2] 李婉,吴振东.浅谈高校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18(9):177-178.
[3] 李梅,刘俊华.“现代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10,(3):85-87.
Title: Considerations and Experiences about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Academic Organization
Author(s): LI Mei, LIU Pei-qi, FU Ping
Keywords:societies construc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642
A
1006-9372 (2014)01-0004-03
2013-12-2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内重点扶持学科建设项目“通信与信息工程”。
李 梅,副教授,主要从事虚拟仪器与信号处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