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泰民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1)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监测研究
符泰民
(沈阳市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31)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变革,从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教学质量监测工作获得了巨大的实践推动力。教学质量监测具备诊断、反馈、导向等功能,能够帮助学校准确定位教学环节中的“短板”,为改进教学环节、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翔实数据,从而为教育行政部门实现教育均衡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因此,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质量的监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文采用文献资料及比较研究法对教育质量监测的涵义内容及必要性进行总结,同时,结合调查研究法对目前信息技术在教育质量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从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教学质量跟踪监测的信息化三大方面深入分析,并根据具体实例给出相应的方法建议。
教学质量;信息技术;质量监测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质量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更加清晰的认识。PISA等国际监测项目的影响日益扩大,“以分数论成败”的传统评价观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着手构建新型的、能够真实反映各地区、各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就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开展具有诊断、反馈、导向功能的教学质量监测,成为各地教育管理部门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突显出来。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收集和处理数据,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从而更加准确、有效地监测、评估教学质量状况,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改进的方向、路径和办法,这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实现教育发展逐渐由重数量和规模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重质量、重公平、重均衡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并对质量监测做出了具体要求: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做好学生成长记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1]。
当前,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通行的做法,并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行为。美国国家评估管理委员会(NAGB)和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统计中心(NCES)共同进行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相当于美国范围内的教育质量监测。监测始于1996年,至少每隔2年测试一次,评估四、八和十二年级学生的整体学业水平,涵盖阅读、数学、科学、写作等,其中以阅读、数学和科学为主[2]。还有很多国际大型教学监测项目,例如,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发起和组织的国际教育评价研究和评测活动(TIMSS),最初是对十多个国家学生数学和科学的评价,到2003年发展为国际数学和科学发展趋势的评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筹的学生能力评估项目(PISA),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青少年进行阅读素养、数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评,上海两次参加测评。同时,一些国家也在探索自己的评估监测,例如世界上三大地区性的学生评价项目,拉丁美洲教育质量评价实验室(LLECE),非洲法语国家联盟教育系统分析项目(PASEC)和南非东非教育质量监测(SACMEQ)。
具体到国内,200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正式成立,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标准研制、工具开发、数据采集等工作。部分省市也迅速做出相应部署,如重庆市成立了教育评估院,沈阳市成立了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中心等等,这些省市根据地方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借鉴国内外的经验,融合自身的思考,自主开展监测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教学质量监测是指监测者通过一定的手段,对教学活动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评价、反馈和调节,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实现教学目的的过程[3]。
教学质量监测包括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的内容,是对教学质量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其监测结果是为了改进教学。就目前来讲,教学质量监测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业成就上面。需要注意的是,学业成就不是单纯地指向学科,而是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全面、综合地考察学生的知识、能力、学法以及身心发展等方面的状况,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同时加强对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极大地拓宽了教学研究的领域。教学质量监测应遵循准确诊断、探求规律、科学评价、重在导向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身心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相关因素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的监测。
在新的技术背景下,教育质量监测应用信息技术有其必要性。首先,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测手段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测在数据采集、分析等方面以人工方式为主,难以满足其在数据采集、统计分析、跟踪监测和教学评估等方面的要求。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技术手段上进行改革,借助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信息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质量监测[4]。第二,信息技术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监测效果。大数据创新沿着“数据—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发现和预测”的方向发展。要想达到教学质量监测的效果,需要大数据来进行支撑和分析。第三,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监测的系统性。通过信息技术能够改变当前部分地存在于教学质量监测工作之中的随机性和短期性,以及传统监测环境中数据碎片化、泡沫化的弊端,借助于信息技术工具能够实现教学质量监测的长期性和系统性,实现校际及不同区域间的横向比较,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第四,信息技术能够增加教学质量监测的预测功能。借助信息技术对数据的跟踪搜集和统计分析,能够在完成基础数据结果呈现的基础上,对数据的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分析,以达到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预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主观经验对学生未来学习表现的预测方式,而基于真实的数据进行更为科学的预测。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质量监测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实现多样化的监测样本采集、强大的数据分析及对监测过程的动态监测。
1.数据采集的信息化
数据采集信息化是指在进行教学质量监测的过程中,所需的各种原始数据采集的自动化。由于进行教学质量监测需要采集的数据量较大,传统的人工数据采集方式,可能会造成数据采集量不足、采集的数据容易出错、或者采集时间长造成数据时效性不强等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监测中数据分析环节的准确性。而数据采集信息化,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并能够更为系统、及时、全面且准确地采集数据。
首先,数据采集信息化,可以使传统教学质量监测的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利用计算机网上阅卷系统进行数据采集,由于其对客观题具有自动阅卷功能,不但可以实现客观题成绩数据的自动采集,而且还能实现各种测评及调查数据的自动处理。其网上评卷功能则很好地解决了主观题成绩数据采集的问题,也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数据采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其次,数据采集信息化,能够给传统教学质量监测带来新的视角。传统教学评价的数据采集,更多的是针对教学结果,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信息,由于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原因被忽略。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则可以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信息进行记录和搜集。例如,美国布鲁金斯研究所发表的文章“利用大数据的教育”中,就描述了一个学生使用电脑软件来学习阅读的数据采集信息化的案例。电脑可以搜集学生在阅读故事、掌握内容过程中用时长短的数据,在完成每一道练习题的答题情况,以及学生对辅助学习材料的使用情况等。如果依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想得到上述数据信息则需要教师逐一评价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事实上这是难以实现的。目前,国内也有教育研究者,通过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使用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来进行信息化的数据采集。教师可以通过数据采集终端获得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例如,学生在某一学习内容页面上停留的时间,是否能跟上教学进度,课堂及时练习的完成情况等。教学过程数据的获得,填补了传统教学评价中很多方面的空白。
2.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
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所要解决的是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结果处理及数据统计分析的自动化问题。数据采集完成后,如不对采集的数据作进一步的挖掘分析,那么它们只是一些孤立的数据。如果我们能够按照教育测量理论将采集到的数据关联起来,并按照科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就会得到关于教学质量数据的科学性分析,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数据的统计分析功能,帮助教育者从不同层次、不同维度去分析和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及综合素质,及时、准确地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相对应的改善方案。
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能够使教学质量监测的分析结果更加及时、科学、系统、全面。以沈阳为例,传统考试基于采集到的数据结果,可以统计出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等基本指标,但在主观题上,只能通过人工抽样的方式获得难度、区分度等指标。而在信息化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下,则可以扩大到全样本统计,并细致到在传统监测条件下不可能获得的能力层级的得分情况、知识领域的得分情况、不同题型的得分情况等方面,并可以进行大量的关联分析,例如阅读水平与成绩的相关性等等,沈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现了数据采集的信息化,掌握了大量数据,并据此得出一系列用于支撑行政决策、教学诊断、质量提升的重要结论。在美国,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也在教育质量监测领域进行了大面积应用。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在线评估,及时地对数据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并提供完整报告,包括学生学习的总体情况,学业成绩的相对位置,学习的基本模式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等。通过信息化的统计分析,教师可以得到及时且全面的学生学习表现报告,并反馈给学生。2013年12月最新发布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的数据结果分析,也同样体现了信息化的特点。数据的统计分析不再局限于平均分、总成绩,而是更多地关注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例如学生的作业时间、校内上课时间、校际差异、均衡程度等,对成绩的统计分析方法也区别于传统的只看平均成绩的模式,并且新增了高端成绩和低端成绩,从而进行三者间的对比。
信息化的数据分析方法,启发着教学质量监测从更多的角度发现问题。而对于具有强大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的信息技术而言,要实现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我们则需要按照教学质量监测的实际需求设计相应的数据统计处理软件。
3.教学质量跟踪监测的信息化
教学质量跟踪监测的信息化实际上是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的动态、持续监测。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随着教育的内容、对象、教师及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教学质量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把握教学质量,需要把多次的监测数据及其统计分析结果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分析。这样,就可以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教育过程的变化,对教育进行发展性评价,并根据对教学质量监测结果预测学生的学习行为。
例如,建立学生历次考试成绩的数据库,通过数据的横向分析,找出学生在总体上的相对位置,以及在每个内容维度、能力维度的相对位置,确定优势和不足。通过数据的纵向分析,描绘学生数据变化曲线图,进而通过模型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行为。目前,已经有教育质量监测研究者开始通过跟踪监测学生日常的学习成绩及行为来预测学生在大型考试中的学业表现。美国研究者开发出一套能够预测学生在国家NCLB评估中表现的工具,通过对学生已知学习内容和应知学习内容间差距的跟踪记录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表现。
教学质量的跟踪监测还可以通过建立学生电子学籍卡来实现。通过全面搜集学生信息来对每一个学生在学习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进行更为全面的跟踪监测,进而搜集更多的数据。如记录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次数、主要兴趣爱好、读书次数及书籍名称、学生体质健康情况等。对于这些非学科成绩内容的跟踪监测,能更为全面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
教学质量跟踪监测过程的信息化涉及到的问题主要是对监测数据的加工与处理。只要能够按照教学测量理论确定需要跟踪监测的内容及方法,再按照跟踪监测的需求设计相应的平台或功能模块即可实现。例如,通过数学建模,把教育过程中各种研究对象多维度地添加到监测体系中,并持续不断地对进行数据更新和补充,以达到动态反映各类监测对象及监测内容变化的目的。
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质量监测的最终目标在于教学反馈的泛在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评测。泛在学习(u-Learning)是一种任何人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得任何信息的方式。其目标就是实现更有效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创造一个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任何终端进行学习的教育环境[5]。目前正在推广的“电子书包”,就是泛在学习的一个重要应用。其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生通过电子书包进行学习,系统可以自动记录学生的学习习惯并提供个性化的知识点诊断信息。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电子教材的翻页速度、知识点关键词点选次数、随堂测试差错率等综合进行分析,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做到对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讲授,甚至为每个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实现一对一辅导。
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2013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提出在未来2-3年中,学习分析是重要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6]。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质量监测,可以使学校及教育者获得翔实的数据,更加科学准确地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可以说,在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中,教学质量监测的信息化能显著改变当前教学质量。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将更加科学、高效。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2013-10-14.
[2]纪明泽.国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现状[N].中国教育报,2012-04-05(3).
[3]翁琴雅.试论教学质量及其监测[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2,(1):18-20.
[4]卓松生.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信息化初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5):103-104.
[5]赵海兰.支持泛在学习(u-Learning)环境的关键技术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7,(7):99-100.
[6]L·约翰逊,S·亚当斯贝克尔,M.卡明斯,V·埃斯特拉达,A·弗里曼,H·卢德盖特.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2013基础教育版[M].奥斯汀,德克萨斯:新媒体联盟,2013.
符泰民:中学高级,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
2014年4月5日
责任编辑:马小强
Study on Monitoring about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u Taimin
(Shenya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Shenyang Liaoning 110031)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requires a nearly full utilization of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uring the education,to promote a complete revolution of education and to meet the new requirement for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by informatization society.Under this background,monitoring to teaching quality has been pushed a lot in practice,which owns many functions,such as diagnosis,feedback,guidance,and so on.Those are able to help schools to fi nd out the weaknesses in teaching correctly and to offer detailed data to improve teaching and promote its quality.Consequently,it provides scienti fi c and reliable decision basis to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balance.Therefore,to discuss monitoring about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signi fi cant.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s and comparative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content and necessity of education quality monitoring.Meanwhile,survey research method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monitoring about teaching quality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re are three aspects with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data collection,data analysis and data tracking.Finally,the author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methods based on speci fi c examples.
Teaching Qual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Monitoring
G434
A
1006—9860(2014)05—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