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顺,史鹏越,夏长胜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博雅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化教学研发中心,北京 100081)
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成功应用的学校案例剖析*
——丰师附小数字课堂与数字文化实践之思考
李玉顺1,史鹏越1,夏长胜2
(1.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技术学院,北京 100875;2.北京博雅新创科技有限公司 数字化教学研发中心,北京 100081)
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正日益加深,但纵观国内发展,理论研究与观摩示范性偏多,而落地实践常态化应用偏少。丰师附小是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进程中的一个典型,在以平板电脑这一可移动、可便携智能终端的支持下,丰师附小实现了信息技术面向主课堂、服务主课程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融合教育教学实践的路子,形成了独特的“丰师现象”。该文主要分析了“丰师现象”成功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结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教研方式以及对技术在教育中作用的理性认识等几个方面。该文通过“丰师现象”看技术与教育整合在该校的实践走向,可归结为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数字课堂与数字文化的构建等几个方面。
教育信息化;平板电脑教学;教学实践
2001年我国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1]这一进程在持续的发展中,并在当下的实践中提出了新的要求。2012年3月30日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提升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取得突破,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2]。在国际上,2010年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中提出信息技术在教育应用中关注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产出等几个部分,技术的教育应用开始向学习支持方面倾斜。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来看,都可以看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目前各个国家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并在不断的推进与发展过程中,关注点逐渐聚焦到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式变革等方面。
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多年一直从事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研究,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调研及实地考察发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大发展空间,引用文献所描述,“虽然参与调查的国家和地区中的学校都具备了计算机和网络,但在教学上应用信息科技的水平仍较低;同时总体的教学导向还比较传统,且信息技术应用不一定会带来与21世纪教学法相一致的教学改革。”[3]现今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还多数未涉及到教育教学层面,但不论从国家政策还是研究热点来看,教育信息化建设进入教育教学主阵地却是当前的发展诉求,何克抗教授提出“各学科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所以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教育信息化往往在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或教育信息管理方面下很大功夫,当然,这些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但不能总是敲边鼓,总是打外围战。教育信息化必须面向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要打攻坚战,才会有显著成效。”[4]另一方面,在对近10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的发表情况分析后,可以发现国内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理论研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近年开始呈现下滑趋势,而实践应用明显滞后,缺乏对理论研究的落地实践。黄德群指出“经过10年的研究,已有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知识,大家对整合的价值、必要性、整合的方法、模式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的研究重心不应再停留在这之上,更多的是要给予实践的机会,让师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结合带给大家的震撼。”[5]
在上述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时代背景下,丰师附小便是一个实践研究的典型,它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着眼于关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融合,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将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纳入到常态化的教学实践过程。丰师附小试图构建出新型的教与学方式,推动着教育革新的新局面。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王健博士提出,“不同的学校处于信息化应用的不同的四个阶段,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第一个层次的学校,技术应用仍处于个别实验阶段;第二个层次是班班通以后,信息化教学变成了常态化,资源利用也常态化;第三个层次的学校,信息化应用重点是在信息化教育常态化以后,逐步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校开始着手研究信息化环境下教学模式改革。”丰师附小的学校信息化建设突出在第三个层次上,它的特色在于走现代信息化发展之路,将数字化渗透到管理、教学的各个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孕育学生,具体体现在坚持“研训一体化”道路,以持续性的课题引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在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丰师附小在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应用领域一直发挥着带头作用,是首都北京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的代表性学校。它以常态化、全年级实施的推进策略,成为全国基础教育领域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的领跑者。在学校领导及全体教职员敢于尝试、敢于突破的环境氛围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师现象”。
“丰师现象”主要体现在学校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到教育教学主课堂,服务于主课程,直指日常教学,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教育公司的密切合作,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落地实践。2012年3月丰师附小把iPad引入课堂教学,真正搭建了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从三年级开始进行iPad教学实验,随着教学实验的不断推进,实验过程涉及到三、四、五,三个年级24个教学班830名学生和所有任教此年级的9个学科、61位老师。iPad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继而改变着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方式、再现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
丰师附小不仅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脚踏实地、长期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支撑下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工作,这两点保障了丰师附小平板电脑教学实践的成功。在推进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师附小的自身特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与校长和授课教师的多次访谈交流,并结合在日常课堂中的听评课感受,我们将丰师附小成功的关键要素总结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课题研究为引领的教研方式以及对技术在教育中作用的理性认识等几个方面。
对于领导力的概念,苗建明和霍国庆等人归纳为:“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吸引和影响追随者与利益相关者并持续实现群体或组织目标的能力。”[6]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属于领导力的范畴,是校长作为学校带头人在信息化情境下,引领全校师生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最终愿景的能力。美国教育部制定的《面向管理人员的教育技术标准(NETS A)》明确提出管理者应该具备“领导力和愿景、学和教、生产率和专业实践、支持管理和操作、评估评价、社会伦理道德议题”等六方面能力[7]。我国于2004年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8],其中对中小学管理人员能力标准从“意识与态度、知识与技能、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四个大的维度进行概括。
从国内外对管理者信息化能力的要求总结来看,主要突出了领导者的信息化意识、信息化规划能力、信息化推动能力等。丰师附小的校长领导力在这几个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校长的信息化理念一直伴随着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这一核心思想融入到全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也因此成为了“丰师现象”成功的关键因素。
1.信息化意识
丰师附小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长将着眼点放在了技术融入主课堂教学上,实现了信息化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目标。同时,丰师附小把学生能力的培养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方式,促进思维网、知识网、工具网的巧妙结合,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
2.信息化规划能力
丰师附小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具有清晰的发展规划,在现阶段丰师附小整体的学校信息化建设推进的发展进程中,校长提出从教学模块入手,先将其做优,这是不断推进的过程,目前三四年级已经实现了平板电脑教学常态化,在特色课程,如音乐、美术中尤为突出,在主课程语数外上还在不断探索尝试,学校提出在平板电脑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重视设备、教材、教师、学生、环境等各要素融合。通过教学信息化建设带动学校实现整体的数字校园建设。
3.信息化推动能力
丰师附小提出领导的理念应先进,同时更重要的是执行力要到位。校长认为在推动平板电脑教育教学过程中教研部门应该改变观念,首先应让他们见到技术为课堂教学所带来的效果,这样他们才会相信,才会尝试使用,也只有真的用了才会了解平板电脑教学应用为课堂带来的变化。在丰师附小,校长经常带领各位主管领导进行课堂听评课,了解教师运用平板电脑教学的真实情况。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校长提出不论教师资历如何,学校为教师提供统一的发展平台,教师自身寻求发展。
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解释存在着不同角度,现选取从个体和群体的角度来解释教师专业发展,从个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被定义为:“通过系统的努力来改变教师的专业实践、信念、以及对学校和学生的理解”,它强调教师个体知识、技能的获得以及教师生命质量的成长。从群体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这个职业群体符合专业标准的程度,及职业专业化过程[9]。在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丰师附小教师在个体发展与群体发展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障。
1.教师个体发展
丰师附小为全体教师搭建了课题研究平台,遵循教研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的内容均指向实际教学,科研的成果也转化为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将新的理论与想法运用到课堂实践中,通过与专家的研讨反思日常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更好的服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在学术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在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的发展还体现在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上。在信息时代,学生被称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而教师被称为“信息时代”的移民,如何让“移民”去引领“原住民”更好地学习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丰师附小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教师们逐渐掌握了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尤其是一批年轻的学科教师在学校工程师的技术带领下,不断学习与探索,培养了在互联网上查询资料、制作电子教材、使用平板电脑进行课堂交互等能力。
在对外交流方面,丰师附小的教师多次参与重大会议与课题活动,在更高、更多的平台上他们向大家分享自己的课程,与此同时也收到来自各方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与好评。在这一不断探索与改进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也达成了自身的完善与突破。
2.教师群体发展
教师个体的主动发展并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终理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途径是教师个体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带动教师群体获得共同发展,形成一股专业发展的集体力量。教师个体的发展带动学科群体教师发展,同时,学科教师的壮大也不断地带动教师个体的发展,这种循环带动的教师共同体发展过程为教师和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在丰师附小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群体发展体现在学科组教师全员参与课题、集体备课的制度,在教学设计中实行“同课异构,同构异法”的整体设计单元教学形式。丰师附小每周都会进行全体教研活动,而且当有新问题产生时,教研组随时以小规模形式开展研讨,在研讨过程中,教研组注重意见领袖对全局的把控,以保障研讨的有效进行。
同时,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需要有学校制度的推进与保障。丰师附小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采取激励优化的策略,鼓励教师不断超越自己,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校也非常注重教师的创造性活动,并给予了必要的支持。
中小学教育科研一般指中小学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就中小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的研究或尝试性实践[10]。随着中小学教育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课题研究中。在丰师附小,课题研究不再只是校长和骨干教师关心的问题,全体教师均加入到了课题研究行列。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切入口,将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引入到主课堂中,并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深化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
丰师附小坚持“研训一体化”道路,研究与培训一体,教学与研究共同进行。学校鼓励学科教师加入教育研究的队伍中来,鼓励他们参与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日常教学中,同时,教学中一旦出现问题,教师也将问题反映到课题研究来,这样不断反复迭代的过程形成了丰师附小推进平板电脑教育教学的良好氛围环境。
学校始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先后参与和主持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相关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论,创造了“信息式、摄取式、结构式”课堂教学模式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若干原则。“十一五”“十二五”均承担了重要课题,让“数字化”走进课堂,贴近学生,从而在不断的创新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
对技术的定义,一直以来就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技术工具论”认为技术是工具或手段;“技术知识论”认为技术是方法或者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技术是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技术是技能、方法、手段、工具和知识的某种组合或总和等等,在此基础上,有人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某种目的或满足某种需求而人为规定的物质、能量或信息的稳定的变换方式及其对象化的结果[11]。追溯技术的本质,杨开城教授认为技术是一种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技术过程不但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过程,更是人类确认对世界的理解的过程[12]。由此看来,技术不是我们简单理解的一种工具、一种方法,它更附上了一层认识论的标签。当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再简单地把它看做一台计算机设备、一套信息化建设方案,更应注意到是否能利用技术来重新理解教育教学过程。
丰师附小一直致力于运用平板电脑教学实现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构建一种新型的数字课堂,教师教的方式、学生学的方式以及学生学习轨迹的记录方式都在平板电脑教学中发生变化。同时,“先有设计,才有设备”是丰师附小一直遵从的对媒体设备的认识观。在教师设计教学过程中,是有了教学设计的需求,进而才会选取合适的技术手段或设备来支持实现,课堂教学不是为了用设备而用设备,丰师附小始终坚持发展过程是有需求才有设备的观点。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丰师附小认为技术为学生创造提供了基础支撑,它将学生推到创造性的边缘。真正的创造是解决实际困难问题,不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教师给学生的是路径、方法,而不单单是工具,学生主动学,体现在行动上而不是口号上。如在音乐教学中,丰师附小鼓励学生自己利用iPad工具进行配乐,学生不仅自身具有非常丰富的主旋律,同时他们具有很好的创造元素,平板电脑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可能,真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这是技术支撑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体现。
平板电脑教学正改变着丰师附小教与学的方式,体现在教学中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习结果检测方式、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改变,以及典型特色课堂教学的改变等等。在不断创新突破的过程中丰师附小正试图利用iPad为学生构建数字课堂,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1.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改变
教师和学生人手一个iPad,对教师而言,所有的教材、教参、图书资料,以及所有的教学设计、教学课件、音视频资源等都集成在iPad里,方便了教师的查询与管理,也使得课上所有的呈现方式变得简约,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师利用iPad设备完成了教学资源的积累。对学生而言,iPad不仅仅是电子书包,它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除了学习资料外,学科APP有效的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加工,同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轨迹都在iPad载体上得以记录、呈现,在学习结束后,每个学生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资料包。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改革倡导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随着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设备在不断地更新换代,但从本质上说它并没有打破班级传统授课制的模式,课堂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iPad进入课堂后,为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支撑条件。对教师而言,课前的教学设计变得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利用电子资源为学习者组织设计丰富的学习活动,支持学生在课上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同时,iPad关联的一对一辅助教学平台软件,实现了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师生、生生实时、多人交互。
3.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教与学密不可分,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共生现象,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除了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的开展,学生的学习更加向个性化倾斜,过去学生在传统的纸质书籍上阅读、划批,现在发生了改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征生成个性化学习对象,如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对于生僻的词、句子,用手轻轻一划,所选中的内容就被拷贝,自动生成学生自己的电子生字卡片。同时,多种学科认知工具软件帮助学习者搭建学习脚手架,实现深度学习。
4.学生学习结果检测方式的改变
个性化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给予个性反馈,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面临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很难做到一一反馈。iPad进入课堂为学生学习结果的检测带来了新的方式,学生通过iTeach类一对一辅助教学平台,将学习检测结果直接传到教师端,教师便能看到每一个同学的作答情况。通过对客观题作答的汇总分析,反应出学生在哪些地方出现了问题,同时,iTeach平台也支持学生个性化作业的上传,教师可以通过挑选有代表性的主观性作业进行总结点评。借助平台的收集与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更加具有科学性。
5.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的改变
iPad引进课堂后,通过与学科教学融合来开展课程教学,学生信息素养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增强,他们很快能够熟练掌握软硬件的操作方法。将信息素养的培养整合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处理、应用数字化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为适应数字化生活奠定了基础。
6.典型特色课堂教学的改变
数学课上,教师经常会出一些检测题检验学生学习结果,在平板电脑教学环境下,学生在做测试题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已学知识随机出题,学生提交答题结果后在教师端便会自动生成统计结果,这样有利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通过举手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结果更具科学性。同时,在系统平台上还能自动显示学生做练习的数量、正确率、所用时间等,学生的学习过程得到记录,评价变得快捷高效。
音乐课,本质上颠覆了原来的音乐课形式。在音乐课上如何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去参与音乐,感悟音乐,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前的教学方式很难实现这一目标,但利用iPad中提供的各种乐器软件,便能轻松帮助学生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使用iPad中的乐器演奏出一个个优美的旋律,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伴奏的乐器和节奏,师生合作进行,共同参与,共同感悟音乐带来的美好。
英语教学环境也是iPad教学最为显著的优势。iPad中丰富的富媒体资源以及专门针对英语教学的APP,很好地支撑了学生学习,同时也营造出欢快的氛围。在课外,即使父母的英语不够流利,只需通过各类绘声绘色的学习软件,便可以让学生置身虚拟的语境中。
数字课堂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把教材、教法、学生、工具、技术、时间、过程等方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组织科学的教学策略。在不打破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以数字化的形式记录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过程,对于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可以通过量化评价,而对于学生学习轨迹的记录可以通过数字化存储并及时给予反馈,以课堂实时检测结果为依据,教师可以针对教与学所表现出的生成性特点对课堂教学进行监控与调整。丰师附小的数字课堂主要体现在一对一交互空间、形成性评价、超大知识容量、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方面。
1.一对一交互空间
一对一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也体现在生机之间、生生之间。一人一本,做到一对一个别化,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与某一学生进行交互,可以以布置作业、制定计划、学习解疑、发送信息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实现了个性化的师生互动、一对一在线辅导、课后作业修改、审阅等功能。在生机交互过程,iPad系统能自主记录学生学习轨迹,对学生的学习进度、答题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进行管理,学习者通过查看相关记录,可以更加明确自己学习的侧重点。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iPad进行协作学习,实现生生之间的交流、分享、互助等,营造共同学习的氛围。但一对一交互是否能使学生真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利用iPad在恰当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交互操作,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对交互过程非常重要,因为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训练。
2.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帮助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及时诊断与调整,实现形成性评价是数字课堂的一大亮点。首先,在平板电脑教学中授课内容被数字量化,通过课堂上的即时反馈,可以检测课内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同时,授课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习状况及时的反馈,教师对课堂教学有更加清晰、准确的定位,这使得课堂上的生成教学更加科学。更重要的是,形成性评价采集的数据可以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基础。在丰师附小,形成性评价主要分为三步进行,单元整体前测,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预测;单元整体中测,这里会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生成个性化作业;单元整体后测,对学生学习结果作整体把握。
3.超大知识容量
iPad进入课堂后,加大了学习内容的力度难度和强度,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数字课堂利用音视频等多种富媒体资源,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感知迁移、内化,并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支持学生利用丰富的想象力,并以多样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想法。面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差异化,数字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拓展资源,这为学习速度较快的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与提升的平台。同时,也要注意到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需要教师的指导与监督。
4.学生个性化学习
丰师附小将学习空间分为三个层次[13],一为国家课程所设定的标准空间,每个学生都要达标,通过形成性评价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二为协作空间,依据学生的差异特征对其进行科学分组,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分组方法;三为个性化空间,创造性的空间,丰师附小认为技术为学生创造提供基础,它将学生推到创造性的边缘。数字课堂致力于通过创建学生的学习空间,实现个性化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对不同学习空间、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在原有教材基础上随时拓补,也可以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作业的内容与作业的量,彰显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特点。
5.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在数字课堂中,面临学生学习的差异化、知识量的增加等因素,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任务量大大增加,同时,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驾驭多种媒体工具,能运用熟练,使用自然,并且有效选择利用iPad的教学时机,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出了很高要求。在数字课堂,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到收放自如,使学习者能充分利用设备、媒体带来的便利,同时不被它们本身所吸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数字课堂中,教师的能力受到了要求与挑战,能否在数字课堂下使学生达到高效学习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能力。
丰师附小是北京市数字校园首批实验校,在研究学校数字化范畴的过程中,学校发现搭建一个协调的数字环境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校在数字文化环境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主题。数字文化的建设囊括过去丰富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包括当今世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成果。数字文化建设过程遵循动态、可替换原则,按照学生成长的规律、身心发展的特点在不同时间段给予不同的文化熏陶。丰师附小的数字文化有三大主题思想:第一主题是对低年级,文化呈现内容指向记忆和行为习惯养成,从内容呈现上,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学生记忆最好的时间段记住传统文化发展的经典,一是通过行为昭示使学生养成做人的基本准则,养成良好现代人的做人习惯;第二主题指向思维,为学生提供优秀传统思维的模式,让学生的思维轨迹沿着诸多名家思维的方向继续思考;第三大主题是思辨,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能够提出问题,数字文化帮助学生养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三大主题组合构成了继承、思维与创造。
丰师附小数字文化的思想内涵紧紧地与课堂教学相联系,课堂内是学生继承知识的主渠道,课堂外是学生成长的环境,更是对课堂内学习知识的一种拓扑与延续,丰师附小把课内和课外的两个空间通过数字化形式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好的环境。
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平板电脑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推进过程是一个行动研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炼、修改与完善。在经过了长时期的实验摸索,丰师附小平板电脑教学已经走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下一步更应将着力点放到对平板电脑教学应用效果的测评,从多方面评价平板电脑引入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增量与变化。
完善数字化校园体系建设,从基础设施、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师生教育技术能力等各个方面着手,为教育信息化搭建整体环境支撑,通过多平台联动,更好地为课堂教学及师生成长服务。
最后,引用丰师附小田昆升校长的办学理念,“站在祖宗的肩膀上,用未来人和现代人的眼光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在人生最稚嫩最是能够学习的时候教会他们学习,在犹豫和决策面前教会他们自信,在思维的处女地上帮他们承载我们民族的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面对未来的挑战教会他们如何用现代化的理念去创造,让我们的孩子骨子里都盛满优质的素质。”殷切地期望“丰师现象”能够在教育信息化实践新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涌现,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向于、关联于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植根于校长优秀教育思想的实践中,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品质提升的助推器。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S].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S].
[3]罗陆慧英.信息科技在教学中的应用: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研究,2010,(1):83-90.
[4]何克抗.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新进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19.
[5]黄德群.十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电化教育研究,2009,(8):86-94.
[6]霍国庆,孟建平,刘斯峰.信息化领导力研究综述[J].管理评论,2008,(4):31-38.
[7]胡小勇,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力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3):19-22.
[8]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的通知[S].
[9]朱旭东,周钧.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述评[J].中国教育学刊,2007,(1):69-73.
[10]刘要悟,雷顺利.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02,(8):56-60.
[11][12]杨开城,王斌.从技术的本质看教育技术的本质[J].中国电化教育,2007,(9):1-4.
[13]田昆升.基于iPad智能学习终端的网状、交互、融合的教学模式[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6):42-44.
李玉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lyshun@bnu.edu.cn)。
史鹏越: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shipy@mail.bnu.edu.cn)。
2014年3月21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A Case Study of a School for Its Successful Practi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novation with iPad—— Research on Digital Classroom and Cultural Practice of Elementary School Af fi litated to Fengshi Normal College
Li Yushun1,Shi Pengyue1,Xia Changsheng2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Beijing BoYa Creator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81)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CT in Education,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education are growing deeply and broadly.Reviewing domestic researches in this fi eld,there are lot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es,but practices are lacking,and especilly in daily life teaching activities.A typical practice is applied well in Elementary School Af fi litated to Fengshi Normal College.With the support of mobile terminal such as iPad,the school has realized pioneer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ICT in daily lif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and forming a unique“Fengshi phenomenon” using ICT in Education in China.This paper mainly analyses the key factors of this phenomenon,which ascribe to the principal’s leadership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teaching methods with research as a leading way and rational idea on the role of ICT in Education.Due to this phenomenon,the paper analysis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school,which include the innovation wa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iPad,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lassroom and digital culture with new informaiton technologies.
ICT in Educati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1:1 ; Practic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G434
A
1006—9860(2014)05—0097—07
*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项目编号:0101026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