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勇
(山东省烟台市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结合科, 烟台 264000)
中华文明史从有纪年记录至今约有五千年的历史。 五运六气学说系统见于 《内经·素问》 七篇大论中, 集中国古代天文、 传统文化、 历法、 医学之大成, 是对天象、 气象、 物候、 人体、 疾病、 防病治病理论融会贯通的系统论述。
公元前约571 年, 单襄公在为其子顷公所留遗嘱中指出: “天六地五, 数之常也。 经之以天, 纬之以地, 经纬不爽, 文之象也。”
公元前561 年, 郑子太叔论礼, 述子产之言: “生其六气, 用其五行, 气为五味, 发为五色, 章为五声”。
公元前541 年, 《左传·昭公元年》: “晋侯有疾, 求医于秦, 秦伯使医和视之……天有六气, 降生五味, 发为五色, 征为五声, 淫生六疾。 六气曰:阴、阳、 风、 雨、 晦、 明也。 分为四时, 序为五节, 过则为灾”。 以上引自王树芬教授《运气学说起源的考察》[1]。
《周礼·医师》 曰: “医师究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 察天之五运, 并时六气”[2]。 首次将五运六气与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联系在一起。
《太始天元册》 是《素问》 中所引用的上古天文学作品, 其书现已失佚[3]。 《素问·天元纪大论》 中记载:“臣积考 《太始天元册》 文云: 太虚廖廓, 肇基化元,万物资始, 五运终天……生生化化, 品物咸章”。 《素问·五运行大论》 还记载了关于五运经天的理论。
唐代王冰从其师藏 “秘本” 发现了 “七篇大论”,并予以详细的考核疏注[4],形成了我们今天见到的七篇大论。
《素问遗篇》 又名 《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素问俟篇》、 《素问亡篇》, 一卷, 撰人俟名, 北宋刘温舒最早编入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中。 宋林亿校 《素问》 时见过流传本, 但持否定态度。
隋代萧吉撰 《五行大义》, 从天地人的整体角度对五行的象、 数、 义作了较全面、 系统的阐发[5]。
唐代王冰首次考校疏注 “七篇大论”, 使运气学说完整系统地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运六气学说与 《内经》 其他理论体系一脉相承, 互相补充, 使 《黄帝内经》 成为集天、 地、 人、 象、 物候、 人体生理病理、 疾病、 预防、 治疗为一体的中医学经典巨著。
王冰又别撰 《玄珠密语》, 以陈五运六气之道,同时还有专述运气的 《天元玉册》、 《昭明隐旨》、《元和纪用纪》, 转载了运气知识, 并做了较大的拓展和发挥, 并首开按运气变化进行处方用药之先河[4]。
宋徽宗赵佶编 《圣济总录》 首论运气及十甲子周运气图, 对运气七篇高度重视, 运气学在当时被列为太医局重要考试科目。
林亿、 高保衡等对 《黄帝内经素问》 予以 “重新校正”, 促进了宋代运气学说的发展。 宋赵传古曾撰《六甲天元运气钤》 2 卷[1]。
北宋刘温舒著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阐发五运六气理论, 强调运气理论重要性, 认为 “气运最为补泻之要”。
陈言在 《三因极一病证方法》 第五卷的 《五运论》、 《五运时气民病证治》、 《本气论》、 《六气时行民病证治》 等篇都论述了运气与发病。 有关君火论、 五运论、 六气论、 本气论等运气理论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 其十六张 “六十年运气病方” 被清代汪石山纳入《运气易揽》,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将运气列为首卷, 是运用运气理论解释伤寒演变的第一人[3]。在《注解伤寒论》 卷首,详列南北政脉应, 运气加临, 汗差棺墓, 补泻病证诸图,并强调说: “五运六气主病, 阴阳虚实无越此图”。
“金元四大家” 的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朱震亨对运气学说进一步进行了创新发展, 不仅表现对《内经》 运气学说的探微索隐, 而且还表现于对运气学说临床运用。 无论是病机学说, 还是遣药制方的治疗学, 悉能以运气学说为指导, 即贯运气学说于理法方药之中, 是以该期为运气学说运用之盛期。
刘完素著 《素问玄机原病式》、 《黄帝素问宣明方论》[4], 以“气化” 理论统领理论创新与阐释, 以五运六气归纳病机, 对 “亢害承制” 理论、 “胜复郁发” 等概念进行发挥, 并用于临床治疗, 创制 “火热论” 观点[6、7]。
张元素的 “脏腑辨证”、 “遣药治方论”, 以五运六气研究药物的归属、 作用, 阐明制方的法则。 张元素在 《医学启源》 中提出: “运气不齐, 古今异轨,古方新病, 不相能也”, 并全面论述运气升降阴阳等理论结合药物气味、 厚薄特性, 建立了一整套药物临证应用理论。
承其学者, 门人李杲、 王好古等。 他们均为元代著名医家, 尤其李杲名登 “金元四大家” 之列。 李、王二氏秉承师学, 著 《用药法象》、 《汤液本草》, 以传衍其药物学理论, 李杲所制补中益气汤、 升阳散火汤等诸方, 以广其遣药方论的应用, 是以运气学说在治疗学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8]。 朱震亨等对推动运气学说的应用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明清时期[3],明代汪机系统论述了运气理论, 其在《运气易览》 中对运气周期中的60 年交司时刻、 月建、 五音建运、 南北政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楼英著 《运气占侯》 载 《医学纲目》 旨在强调五运六气的预测能力; 《内经运气类注》 对五运六气理论有较为精辟的阐述。
李梴著 《运气总论》 载 《医学入门》 极为重视运气升降理论, 提出 “升降出入, 生气之常也” 及 “有在天之运气, 有在人之运气” 等理论。
张介宾在 《类经》、 《类经附翼》 专门研究运气理论, 对运气七篇大论分类注释和阐述, 并对运气学说有其独到的发挥。
王肯堂 《医学穷源集》 在运气图说中提出: “三元运气论”, 将运气变化过程分为上元、 中元、 下元,每元60 年, 天道60 年一小变, 人之血气亦随之而小变。 其对病证、 组方亦颇重气运、 时令。
清代王丙著 《伤寒论说辩附余》, 重视五运六气大司天理论, 认为历代医学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形成的原因与大司天相关。 其外孙陆懋修秉承了王丙的观点并予以发挥。
清代薛雪、 杨璿、 刘奎、 余霖等对五运六气与瘟疫、 疫疹等都做出了发挥。 吴瑭 《温病条辨》 阐明了运气为温病病原。 雷丰 《时病论》 提出时病与运气有关。 吴有性、 李时珍、 吴谦、 张三锡、 黄元御等人都在著作中涉及运气理论。 张志聪 《内经素问集解》、《伤寒论集注》, 高世栻等人对五运六气学说都有发挥。
当代对五运六气学说的研究主要以文献整理、 临床应用为主, 方药中、 任应秋等教授非常重视五运六气学说。 高等院校编写了 《中医运气学》 教材, 尤其是2003 年非典发生之后,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五运六气学说尤为重视, 设立了专项研究课题, 代表人物如顾植山教授等学者, 为宣扬发挥五运六气学说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文得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贺娟教授帮助,顾植山老师提出宝贵修改意见,致谢! )
[1]王树芬.运气学说起源的考察[J].中医药学报,1989,(3):12-15.
[2]孟庆云.五运六气对中医学理论的贡献[J].北京中医药,2009,(12):937-940.
[3]苏颖.中医运气学[M].2 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4]张登本.运气学说沿革及评价[J].河南中医,2004,(9):4-6.
[5]杨力.中医运气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13.
[6]朱燕萍.运气学说对金元医学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7)4:24-26.
[7]陈曦.论刘完素对气化理论的认识与发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40)4:351-355.
[8]王道瑞.金元时期关于运气学说的运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1985,(1):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