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儒道思想观照下的中医养生

2014-02-05 22:12马志华李国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儒道

马志华 李国荣

(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广州 510405)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 《庄子》。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换句话说, “养生”的内涵是指通过日常生活的调理保养,提高生活质量,使身体更为健康和延长寿命时限。中医养生文化早在中国古代的儒道思想中已充分显示出来,无论生活起居、身心修养、中药养生,儒道思想早已能生活化、习惯化,而且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重视养生,特别是中医养生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但具体如何养生,却存在很多误区。笔者认为,儒道思想的养生智慧依然适合现代社会人的生命所需,对现代人的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中医养生应该生活化、习惯化,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 天人合一 顺应自然 启示我们要有规律地生活

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自然环境的各种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可以说,人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所以道家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儒家把自然和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像 《周易》提出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希望人类能够顺应自然,以天道推知人事,进一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以天人合一构建和谐的理想世界。

儒道思想的整体观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人们观察、分析和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问题时,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与联系性,并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辨证施治和养生防治等各方面。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而自然界的生物顺应这种规律,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的变化。人的生理也随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出现相应的调节,例如,人体的脉象也相应地表现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规律性变化。可见人只有顺应自然,顺应四时的变化,有规律地生活,阴阳才能协调,才能健康长寿。

中医时节养生是对儒道思想的延伸和发展,表现了中医养生的整体调剂优势。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年之内,春防风,犹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暑而致感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理虚元鉴·卷上·知防》)按此自然规律养生,同时,留意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那么 “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即使已患病,中医强调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在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时,要善于从整体出发,去分析局部病理变化,根据脏腑、经络、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确立适当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人是形神统一的整体,中医学主张形神共养以养生维护健康,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在养生方面,既要顺应自然,以天然食物养心神,补气血,调脾胃,使五脏六腑处在和谐、顺畅、平衡之中,外避病邪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怡畅情志以养神,使神清而形健,达至身心健康。

而现在有些人却不懂得顺应自然,饮食起居毫无规律。三餐不定时饮食,随便敷衍,这种现象香港特别严重,香港的酒楼或茶餐厅多数下午2点后或2点半后才开始,晚上9~11点餐厅或酒楼生意更是火旺。假日如果不必上班上学,有些人夜晚就看电视,玩电脑到凌晨1~2点,然后就睡到第二天中午才起来,把早餐和午餐一起吃,而且随便吃点饼干或者吃个快食面,到晚上就暴饮暴食。这样生活不能顺应身体生物钟的节律,脾胃也会受损,气血自然不能得以调养,所以疾病随时或者潜在的发生。

我国古代的 《尚书》中早就有 “食哉为时”的说法,也就是说吃饭要有固定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脾胃正常运作。中医学上说,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这六腑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通道,六腑共同作用才会传化, “物而不藏”、 “以通为顺”,胃工作结束以后,其他五腑才会按照正常的顺序工作。如果吃饭的时间混乱了,那么六腑的工作也会错乱,从而引起六腑壅塞不通。可见,万物在按照一种自然的韵律运动,人应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做到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有规律地生活,才能健康长寿。

2 养生与养性相统一 仁人多寿

儒道思想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所起的养生作用。孔子 《中庸》云: “大德必得其寿”,故 “仁者寿”。“仁者”何以能长寿?按照孔子的观点, “仁者”指的是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这种人 “以仁爱之心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德高望重,宽恕厚道。他们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性格开朗、胸襟宽广。孔子一生安贫乐道,认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比,精神上的充实才是非常重要的。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说: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这种“乐”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精神享受,是真正的快乐,也是物质享受无法可比的,孔子活到73岁,在当时可称得上仁者寿的典范。因此人最重要的是知足常乐,心怡然安静平和,血脉畅顺,自然身心健康。

孔子主张,养生应以 “礼”作为立身行事的原则。对自己对他人或者对自然环境有 “礼”,社会就和谐。对孟子而言,修德就是要保养正气,因此,孟子提出,养生者要 “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一方面把孔子提倡由礼修德养生的思想明确化,认为 “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另一方面他对修德养生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修德养生法就是要用善行来理气以养生的方法。他说 “扁善之道,以治气、养生、则后彭祖。”由此可见儒家偏重通过修德养生而达到长寿目的。

道家也主张修养道德以养生。老子说: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意即道德涵养高深的人,脸色像婴儿一样红润,身体像婴儿一样柔嫩。庄子则明确提出了 “德全者神全”, “德全者神不亏”,认为道德高尚有利于保全形体与精神,这样当然对养生有利。因而庄子也主张要修养道德以养生。

《黄帝内经》接受了儒道思想的养生观点,认为那些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长寿者,大多是因为他们能够 “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即所谓 “德全而不危”, “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净,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类以养其身” (《春秋繁露》)。一个人倘若欲望无穷,淫荡不羁,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整天神不守舍,心理负担过重以致失眠,茶饭不思也会影响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新要领,其中一点就是提倡把 “修养”纳入健康的范畴。因为健康包括人的体能和精神两方面,而道德修养是精神健康的内涵。健康的人要注意自身道德的修养。善良的品行、淡泊的心境,才有利于维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理平衡,健康长寿。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元老邓铁涛教授就是这样的典范,既注重顺应自然,调心养性,道德修养高尚,又是出名的仁人大国手,还致力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大批人才,现在已经98岁,还身体力行,力挽危疾,深得海内外学者的推崇和敬佩。

有人曾给某些大学生列出了 “九大不足”:学术精神失常、道德素质低下、生理心理缺憾、政治冷漠投机、理性的侏儒、寄生依赖、沉迷网络、堕落帮款以及追求档次崇尚名牌。面对当代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不足,加强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心理辅导更有必要。近来经常有新闻报道,某些年轻人因为沉迷网络以致抢劫杀人,道德沦丧,最终受到法律制裁。这些人“自作恶,不可活”,不要说养生,就连最起码的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活规则都不懂,更谈不上 “仁爱”养生与养性,何以能长寿?

3 注意 “中和”的原则 保养心神

孔子提出,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可见,不同年龄阶段都要重视自己,懂得养生之道。告诫人们年青时血气还不成熟,要立志于学业,不要沉迷于色,透支健康,中年时血气旺盛,不要感情用事争强好胜,老年时不要贪财,平时重视思想修养及精神调摄,使自己的精神面貌经常处在乐观、宁静之中,才能减少疾病,延年益寿。儒家十分重视 “中和”的养生原则,即引导人们在养生中掌握一定的度。通过调动人的理智力量把情感和各种欲望控制在符合 “中和”原则的度之内,做到 “精神平和,谨和无味”,运动和劳动等身体活动适当,劳逸适度,防止 “过用病生”。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无论是精气学说、阴阳学说还是五行学说,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 “中和”原则。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等,以及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调节人体生理的平衡,阴阳失调,五行太过或不及都会造成疾病。中医治病在于调整纠正失去 “中和”的无序状态,达到 “中和”有序,机体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精神养生,保养心神是养生之要义。要保养心神,首先要重视七情的调节,勿使太过,才能使全身的阴阳得以平衡,达到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境界。这是养生防病的大前提。中医强调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内伤是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如大怒则伤肝,大喜则伤心,过度思虑则伤脾,过度恐惧则伤肾,过悲则伤肺。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像 《红楼梦》的林黛玉,多愁善感,终日咳嗽,有中医学家研究属于肺痨、肺癌之类病症。可见凡事保持中和原则,任何过和不及都不利于身心健康。

4 以人为本 治未病 日常生活要健康饮食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是突出生命的价值,由此提出 “以人为本”、 “贵生重养”观点,既要重视肉体生命,也要重视精神生命。道家以和、以啬、保精、爱气、守神等养生主张,追求精神生活的养生之道直接影响了中医。 《黄帝内经》提出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既是对 “以人为本”的诠释,也突出了中医对生命的关爱情结。

如何 “未病先防”, “未雨绸缪”?这就要求日常生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1 要恒常运动 《吕氏春秋》认为人之精气血脉以通利流畅为贵,若郁而不畅达,则百病由之而生。在《达郁》篇中指出: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所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同时指出,活动形体是使体内精气流通得以保障,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有效措施,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吕氏春秋·尽数》)。经常运动形体,则精气流行,恶无由生。

生命是宝贵的也是脆弱的,人生苦短犹如白驹过隙,珍惜生命离不开运动。运动贵在坚持。有些人说没时间运动,其实,只要有心,无论坐在办公室的电脑前,还是坐在家里看电视,甚至躺在床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运动,伸伸腰,踢踢腿,蹦蹦跳跳,按摩脸部,头部,拍打身体经络,静坐气功,打太极都行;上下班工作或读书者,如果距离不远的不如走路上班上学,业余跑步、散步、游泳、爬山、骑车、跳绳、跳皮筋、打球等等均可。运动方式不拘,只要每天都坚持做半小时就足够,持之以恒可以预防身体的 “外强中干”。运动使身体全面接受良性刺激,人体机能常运不衰,免疫功能得到提高,使体质增强,预防疾病。值得一提的是若以养生为目的,运动适可而止,量力而行,达到疏通经络,血脉通畅即可。不可过于剧烈甚至超负荷,以致大汗淋漓,造成气随津脱,身体反而疲惫不堪。这样剧烈运动造成身体不适绝不是恰当的养生之道。

4.2 健康饮食 食疗保健 传统养生认为,食疗对人体具有调和阴阳,滋养脏腑,补益气血,调节情感等作用。中国现代著名医生朱良春就很注重健康饮食保健,据说他三十多岁时由于工作量大,压力大,辛勤工作,感到力不从心,于是他自己开始重视自己,研究出适合自己的养生食疗方。他从那时开始食用,到现在有60余年了,今年他已97岁依然很健康,每天还为很多病人看病。他自己给这个食疗方命名为 “健康长寿粥” (北黄芪50g,绿豆50g,莲子50g,扁豆50g,薏苡仁50g,大枣20g,枸杞子10g)。这食疗方补气健脾补肾祛湿解毒,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他以自己做了见证。可见,健康饮食何等重要。

当然,要健康饮食也要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食物。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提供几个实用的养生方,供大家参考:

4.2 .1 清热祛湿汤 天气潮湿,人总是恹恹欲睡,无精打采,甚至皮肤也有了一粒粒或红或白的痒痒的湿疹,浑身不自在。不妨煲个清热祛湿汤,保健身体。用料和制作方法:猪骨500g,玉米2条,薏苡仁50g,扁豆20g,莲子50g(去蕊),白果20粒 (去核去膜去蕊),芡实20g,冬瓜500g,水3公升。煲2小时,全家老小适合,美味可口。功效:这汤对于湿热湿疹,心烦失眠,遗精遗尿,小便频而且浑浊,白带过多,糖尿病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4.2 .2 健脾补气淮山猪骨汤 用料和制作方法:新鲜淮山药500g,玉米2条,猪骨500g,党参20g,黑枣6粒,生姜3片,水2公升;先把猪骨、党参、黑枣、生姜、玉米、水放进砂锅煲30分钟,然后再把淮山药放进汤中,慢火煲30分钟,加盐适量,即可食用。功效:怀山药与党参配合,具有滋养补益药用。对于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体倦神疲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加上黑枣、生姜可以预防由于脾虚而腹胀满闷气滞,加玉米祛湿,且使汤味道更甜,更好吃,几味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对于成年人或者小儿脾虚泄泻,免疫力低而经常生病,身体消瘦,常服用这样的汤,可以增强免疫力和抵抗能力,增强体质。

4.2 .3 凉血补血黑豆汤 用料和制作方法:黑豆250g,猪尾骨500g,北黄芪20g,当归10g,黑枣10粒,生姜3片,枸杞子10g,党参10g,制首乌10g,水2.5公升。一同放进砂锅,慢火煲90分钟,最后加盐适量,适合口味即可。功效:这些中药和猪骨、黑豆一起煲的汤功效特别,具有补气凉血补血,健脾补肝肾,治疗血虚头晕,头发早白和掉头发,皮肤风疹瘙痒等功能。适合所有人士饮用。

4.2 .4 西红柿煲鱼汤 如果工作繁忙需要熬夜,不妨来一个西红柿煲鱼汤,具体做法:买新鲜海鱼500g(或白鲫鱼一条),洗干净,西红柿4~6个 (500g至750g左右),洗净切片,先煲开水,然后把海鱼和西红柿一起放进开水中,加3~5片生姜,再煲40分钟,加盐适量,这汤味道鲜美,活血养颜,喝完汤一夜的疲劳顿失,憔悴的容颜马上恢复光泽,实在是日常养生最佳的保健汤。

现在的健康饮食书籍可谓汗牛充栋,关键是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需要的,并持之以恒地调节身体,才能预防疾病,使身体更健康。

5 小结

养生应该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应当从修德入手,养德养生,提倡中庸之道,凡事要有节制,是历代儒道思想家所主张的养生准则。儒家倡导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乐观地对待生活,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修养,也是健康防病,益寿延年的精神寄托。明代龚延的 《寿世保元》中强调: “养生莫若养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培养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做到 “莫忧思,莫大怒”。儒家倡导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真气和顺、血脉通畅,可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以享天年。道家也提倡热爱生命,炼养躯体,健康长寿自然是终极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习儒道思想的精髓,顺其自然,修心养性,热爱生命,更要恒常运动,注意调节饮食,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化,才能达至健康长寿的目的。

猜你喜欢
儒道
中国乐派形成的思想传统中儒道释的特殊阐发与贡献
圣王与革命——由“汤武革命”看宋儒道统论中的“排荀”
先秦儒道哲学的方法论探析
浅谈儒家中和美与黑格尔和谐美
“钗黛合一”与“儒道互补”
“老孔同源”与儒道互通——宋翔凤解《老子》思想的文化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