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维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理教研室,绵阳621000)
浅析中医药院校生理学教学中“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张维维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生理教研室,绵阳621000)
针对中医药院校的特色,在生理学教学中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模式,将现代生理学理论与传统中医理论结合渗透、互为注解,对提升学生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激发其应用现代科学思维和方法学习和探索中医理论的兴趣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中医药院校;生理学教学
中医药院校的任务是培养现代化、实用型的中医药人才[1],学生在学习传统的中医学理论和施治技能的同时,也要学习以现代科学为基础西医学理论。中医学和西医学从理论到实践各成体系[2]。以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生理学为例,两者分属于中西医理论体系;虽都以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为研究对象,对机体生理机能的论述却有很大差别。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和接受两大理论体系,难免困惑。将现代生理学与中医基础理论相融合的“中西医结合”授课模式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中医和现代医学在不少领域内涵一致,但是提法不同[3]。例如生理学内环境稳态的概念与中医学阴阳学说都揭示了生命活动对立统一、相互消长、动态平衡的普遍规律。中医的五行学说与生理学机能调控的反馈模式均体现了机体内部各系统,机体与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整体观念。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寻找生理学与中医学的共通点;在讲授的时候穿插结合,以此构建中西医理论体系之间的沟通平台,既克服了学术语言的“格格不入”,又利于融合学科知识[4]。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这些可结合的共通点,中西医理论也有一些提法相似、内涵却存在差异的概念。如中医学认为“心为一身之主”,可“藏神,主血脉”。“心主血脉”这一论断与现代生理学对心血管功能的阐述一致;而“心藏神”则体现出生理学对神经系统功能的阐述。可见,“心”这一概念,在中医学与生理学中内涵是不同的。又如中医讲“肺主气,合皮毛”。结合生理学对呼吸系统的论述,学生对“肺主气”的提法不难理解,但对“肺合皮毛”就感到诧异;因为在生理学中,肺和皮肤这两个器官不属于同一系统,功能联系并不十分紧密。而中医学认为:皮肤是机体接触外界的重要器官,如果皮肤对外界环境不适应,机体就可能感冒,进而使支气管或肺叶受病。《素问·咳论篇》中说:“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实已经包含了一些病理生理学的理论观点。这些差异之处,是由于两大理论体系的研究方法、历史沿革、发展背景的不同造成的[5],将之进行比较,发掘其中异同,能很好地为学生解惑,使其深刻认识中医理论丰富的科学内涵。
在生理学理论教学中,利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可融会贯通两大理论体系,使双方的理论知识互为我用、相互注解[2],更好地解释复杂的生理机制。生理学“稳态”理论提出:机体内环境处于稳态是各项生命活动维持正常的前提,但稳态可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打破;这即是“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而“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则是指稳态一旦被破坏,机体可通过调节各组织器官及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使内环境恢复稳态。所以现代生理学和中医学都认为:人体对外界环境变化具有适应和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生理学强调:当外界影响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低下降;致使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活动失败,生命活动将不能正常进行而导致疾病发生。而这暗合了中医学“六气病原论”。中医学认为:风、暑、火、湿、燥、寒六气,构成四时不同气候变化,为天之常气。正常的六气变化不会使人发病,只有当六气时序失常或变化急剧,或人体自身虚弱“身虚”时,“六气”转化为“六淫”致人发病。又如由于消化道平滑肌对机械牵拉刺激敏感,肠梗阻时,肠运动加剧,消化道平滑肌受到的牵拉刺激增强,病人感觉异常疼痛的现象可用中医学中“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来凝练概括。此外,“营卫”概念与血液系统的组成及功能;“肾阳虚”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联系等都是可供探讨的内容。合理地利用这种可相互论证、互为注解的结合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复杂生理机制的理解深度;更能对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并应用现代科技方法、现代哲理思维,深入地探索中医理沦[3]。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可运用“中西医结合”模式,在常规的生理学实验项目中,加入一定的中医药学的内容。如在动脉内血压调节实验中加入三七,观察其对动脉血压的作用[4]。又如针对“肺通调水道”“气随血脱”“寒温刺激影响血液运行”等一些已被现代医学实验证明的中医理论,设计、开展相关的验证性实验,用现代生理的研究方法来探索和验证中医学理论,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中医药科研思维的培养。
在中医药院校的生理学教学中,运用“中西医结合”模式,注重两种医学理论的融合和比较,可使中医学各课程的学习效果得以提高,进而优化中医药人才的培养[3]。
[1]文菊华.中医药院校生理学教学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6,25(2):46-47.
[2]韩涛.中西医结合专业生理学教学探讨[J].四川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2):32-33.
[3]涂春香.中医院校生理教学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9(2):45-48.
[4]余畅.“中西医结合”在生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4):339-340.
[5]关莉.中医院校药学专业本科生理学教学初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4(10):409-410.
Analysis the meaning of"Integrative Medicine"in physiology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
Zhang Weiwei
(Sichua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 school,Mianyang,621000,china)
For specialty of Chinese medical college,the use of“Integrative Medicine”mode in physiology teaching is important significance.Combining modern physiology theory with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would promot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enhance their interest in applying modern science thinking and method to learn and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Integrative medicine;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Physiology teaching
10.3969/j.issn.1672-2779.2014.03.048
1672-2779(2014)-03-0074-02
杨 杰 本文校对:唐元安
2013-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