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晓,曹明平,司传平
(济宁医学院,山东 济宁 272067)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作为现代大学的主要功能已成为国际公认的准则。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职能都有了新的内涵,尤其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提高及高等学校成为科学研究及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无论是教学型、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或医学院校,都应该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然而,教学与科研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矛盾,表现出一定的相对性和有条件性,且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对我校及部分省属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的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现象和成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高校实现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校数量及办学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上,各类高校普遍存在严重的失衡现象。作为医学院校,其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未来医生,而医学院校教师的责任感、教学水平及教学精力的投入,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受各种现实利益和名利观念的影响,医学院校与其他类型院校也同样存在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1)从学校层面上看,学校高层更看重科研,因为科研可以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2)从教师层面上看,教学工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现实的教师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发放等往往更侧重于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这自然会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3)从经济利益层面上看,临床教师普遍重临床、轻教学,原因是在医院工作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更现实的是收入明显高于在学校教学(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及实习带教)。
对于高校普遍存在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成因,许多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及心理学方面进行过研究和分析[1-2]。
*通讯作者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科技创新的背景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新审视造成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失衡的主要因素。
从历史因素分析,20世纪存在科学主义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两大教育思潮,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主义的盛行,在20世纪的高等学校,科学主义教育总体上也处于上风。在这种历史背景影响下,科学研究及高水平研究成果自然成为高等学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追求的目标,而教学工作则被弱化,教学中心地位受到动摇。
从政府和社会导向方面分析,高等教育全球化及国际科技竞争的日益加剧,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不仅是高端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心,同时又是承担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培养科技拔尖人才,加强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必然成为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有效机制。
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不断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引导和鼓励学校面向社会需求开展科学研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政府对高校的投入打破了平均分配的原则,高校争取到任何一个国家项目就意味着获得经费,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实验区等建设项目对高校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科研规模和实力是高校竞争到这些项目的最重要条件,科研项目增加了,学校就能得到充足的项目经费,社会声誉随之提升,而良好的社会声誉又能吸引优秀的生源和师资,学校发展即可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自然会更加重视科研,教学中心地位受到严重冲击。
另外,从高校现有经费体制看,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教育经费拨款和科研经费。其中,国家教育经费拨款是按照招生规模划拨的,与学生的数量有关,而与培养质量无关。学生的培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学所决定的,国家拨款与教学并无直接关系。相比之下,学校科研经费的获得主要来自国家和合作企业,靠的是学校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实力。对一所学校来说,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权衡中,科研实力越强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经费。
从学校层面上分析,医学院校与其他院校一样为追求上层次、上水平,也进一步加剧了教学与科研的失衡。伴随高校的扩招和发展,高校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励。在这种大潮的冲击下,部分教学型大学偏离办学定位,盲目追求上层次、上水平。高校为了达到目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教师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拿大奖的政策和措施,科研成了学校真正的中心工作。在职称晋升、岗位等级评审、导师遴选等事关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政策制定时,几乎所有高校均以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作为主要指标,而教学因素所占比例偏小。
另外,从学校管理角度分析,教学工作评价难以操作,而科研工作评价易于操作。教学工作评价常常需要有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工作程序、专门的评比指标体系等,操作上相对麻烦,其客观性、真实性、可靠性也容易受到质疑,并且,教学工作成果具有显著的滞后性。而科研工作的评价较为容易,有成果与没成果,重大成果与一般成果区分明显,以科研成果评定学校学术成就和教师能力易于操作。同时,科研课题往往是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者需要解决的理论难题,科研成果实效性显而易见,人们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直接简单。这也是社会及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办学水平的各种测评及学校对老师的考评工作中更注重科研水平而非教学水平的原因之一。
从教师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看,教师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生活待遇的提高成为教学与科研失衡的直接因素。医学院校教师肩负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三大任务,而科研和医疗工作对其个人事业发展和个人收入及待遇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就在教师个人主观层面上导致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失衡。
科研工作对教师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第一,科研更能满足教师的兴趣。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要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学时及教学内容相对固定。而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更好地把工作与个人兴趣结合起来。第二,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虽然可以改进教学方法,精选教学内容,获得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满足感,但一门课在经过反复讲授之后,对教师的挑战性越来越小。而在科研过程中,教师在某一方向、某一领域内研究的深度可以不断深化,广度可以不断拓展,教师可以不断得到创新和探索真理的满足感。第三,科研也更容易使教师产生成就感。获得科研资助、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科研奖励等不仅可以使教师获得学术地位和成就感,而且在经济收入上也会有所体现,对改善生活条件、满足物质需求有较大帮助。而教学工作主要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要讲好一门课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而且,多数学校对不同职称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有基本要求,只有超过一定学时数才额外计算课时津贴,而且有限的课时津贴也难以真正调动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失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阶段和今后一段时期内,这种失衡将会继续延续。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失衡对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是“源”和“流”的关系,二者缺一不可。教学是基础,是核心;科研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反过来又对教学产生促进作用。因此,采取科学、有效的机制和政策引导,使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3-4]。
[1]赵兴华.近年来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问题研究述评[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2):132-133.
[2]徐黎华,付金会.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归因[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62(10):33-35.
[3]王鲜萍.高校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机制及基本方略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5:248-249.
[4]张红兵.论中国高等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失衡[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20(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