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 ~1977)是享誉世界文坛的翻译家、作家、文体家。他坎坷的人生经历使得他拥有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及语言优势,给全世界读者奉献了不可多得的佳作。
尽管有着多重文化身份,但是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还是纳博科夫作为作家所取得的成就。1940 之前,纳博科夫用俄语写作,完成了9 部长篇小说:《玛丽》(Mary,1926)、《王、后、杰 克》(King、Queen、Knave,1928)、《防 守》(The Defense,1930)、《眼睛》(The Eye,1930)、《光荣》(Glory,1932)、《黑暗中的笑声》(Camera Obscure,1938,原名为《暗箱》)、《绝望》(Despair,1936)、《天赋》(The Gift,1937)、《斩首之邀》(Invitation to a Beheading,1938)。之后,纳博科夫开始用英语写作,其中包括九部长篇小说:《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The Real Life of Sebastian Knight,1941)、《庶出的标志》(Bend Sinister,1947)、《洛丽塔》(Lolita,1955)、《普宁》(Pnin,1957)、《微暗的火》(Pale Fire,1962)、《阿达》(Ada or Ardor:A Family Chronicle,1969)、《透 明》(Transparent Things,1972)、《瞧这些小丑》(Look at the Harlequins,1974)、《劳拉的原型》(The Original of Laura,2008)及自传《说吧,记忆》
(Speak,Memory:An Autography Revisited,1966)和访谈录《固执己见》(Strong Opinions,1973)。
60 年代中期,美国报界举行过一次民意测验,推选出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 至1965 年间最有贡献的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同福克纳、海明威、马拉默德、塞林格、拉尔夫·埃里森、诺曼·梅勒和索尔·贝娄一同当选,[1](P245)由此,足见其影响力。
我国对纳博科夫的译介发端于20 世纪80 年代。1980 年,《外国文艺》第5、6期连载了他的长篇小说《普宁》(梅绍武译),第5 期同时刊登了他的短篇小说《机缘》(主万译)。[2](P997)1983 年,《当代外国文学》第2 期刊登了《云影》、《古堡》、《湖光》(王汉梁译)。[2](P997)1987 年《世界文学》第2期推出了“美国作家弗·纳博科夫专辑”,刊登了梅绍武翻译的《微暗的火》及他撰写的文章《浅论纳博科夫》。90 年代,《外国文艺》和《世界文学》上又刊载了他的很多作品,如《菲雅尔塔的春天》、《一则童话》、《旅客》等。
20 世纪80 年代,纳博科夫作品的中译本开始陆续出版。1981 年,梅绍武先生翻译的《普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之后龚文痒翻译的《黑暗中的笑声》在1988年由漓江出版社出版。
1989 年国内掀起了“《洛丽塔》飓风”,一年之内就有5 个《洛丽塔》译本。①其中,江苏文艺出版社的于晓丹、廖世奇的译本于1997 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重版,收入《世界争议文学名著金库》,同时编入《纳博科夫全集》,2000 年译林出版社又重版了该译本。[2](P997)
1997 年九州出版社重版了龚文痒翻译的《黑暗中的笑声》(漓江出版社,1987)。此外,1992 年花城出版社发行了纳博科夫的自传《说吧,记忆》。时隔不久之后的1998 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也出版了这本自传,译名变成了《说吧,记忆:纳博科夫自传》(陈东飚译)。
纳博科夫作品规模最大的一次译介,是1997 年长春的时代文艺出版社推出的《纳博科夫小说全集》,②2000 年该全集已出了3 版。然而,时代文艺宣称的出版的纳博科夫全集,其实也是名不副实。纳博科夫的17 部长篇也只不过出版了12 部,像《爱达》、《瞧,那些小丑》这些作品没有收录,短篇小说还有许多也未收录。尽管是为了纳博科夫百年诞辰的一次盛大献礼,但是翻译水平的粗糙终究影响了读者的欣赏和学者的研究。
2003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发行了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集《菲雅尔塔的春天》(石枕川、于晓丹译)。纳博科夫用俄语写成的《天赋》(朱建迅、王骏译)也于2004 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2005 年12 月,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洛丽塔》全译本。这部全译本是译者按照麦克米兰公司享誉世界的专家注释本翻译出来的,不仅完整地再现了原著的风貌,而且通过详细注释的方式,为读者提供了恰当理解作品的可能性。[3](P88)随后,上海译文出版社在2005 至2008 年间,出版了纳博科夫的十部长篇小说。③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译本可谓是上乘之作,虽有缺陷,但也饱含诚意地为读者再现了纳博科夫的经典之作。
2007 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了金绍禹翻译的《<堂吉诃德>讲稿》。不久之后的2010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刘佳林翻译的《尼古拉·果戈里》,这是纳博科夫所著的一部人物传记。《劳拉的原型》也于2011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纳博科夫后期的作品。2013 年10 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出版了纳博科夫的作品《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随着纳博科夫研究的持续升温,他的作品无疑会持续再版。到目前为止,除了《庶出的标志》、《瞧那些小丑》两部作品之外,纳博科夫的其他作品都有了至少一个中文译本。令人惊喜的是,早在2009 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就出版了刘佳林译的《纳博科夫传记:俄罗斯时期》,接下来的2011 年又出版了《纳博科夫传记:美国时期》(刘佳林译)。无疑,纳博科夫传记译作的出版还会激发学界研究纳博科夫的热情。
国内对纳博科夫的关注越来越多,他的第一部研究专著《符拉迪米尔·纳博科夫: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也于2004年出版。该书的作者是詹树魁,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还是以纳博科夫用英语创作的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纳博科夫创作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及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转向的过程。此后,纳博科夫的研究专著不断涌现,不再流于文学形式和写作技巧的探讨,而是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新颖的角度解读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如:李小均的《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王霞的《越界的想象——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汪小玲的《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谭少茹的《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王青松的《纳博科夫小说:追逐人生的主题》(东方出版中心,2010),刘佳林的《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王安的《空间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越界的想象——纳博科夫文学创作中的越界现象研究》与《纳博科夫小说:追逐人生的主题》这两部著作如果只看题目,并不能发现有何关联。然而,这两本研究纳博科夫的专著都是从主题学的角度对纳博科夫进行解读的。前者提炼出“越界”其实是贯穿在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一个主题,然而这里的越界不仅仅指地理上的,还有不同纬度和层面上的,这里的这个概念要复杂得多。作者从此岸与彼岸、时间与空间、现实与记忆、文化的越界及自由与意识的角度集中阐释了纳博科夫创作中的越界主题,这样的探讨是颇具新意的。后者归纳出了纳博科夫小说中的追逐人生的主题,通过总结纳博科夫的文艺美学观及借助纳博科夫的经典作品《普宁》、《洛丽塔》等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与《自由与反讽——纳博科夫的思想与创作》虽说都以纳博科夫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但是侧重点却不同。前者用现象学的方法,以纳博科夫的作品和文学批评为基础,来阐释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在他思想展现的过程中,我们也随着它走进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中,与他一起体验文学带来的‘来自脊椎骨的震颤’”。[4](P13)后者则是基于纳博科夫的多元文化身份及独特的写作技巧,通过梳理其经典作品的创作,阐释其创作中的反讽主题。
随着对纳博科夫研究的深入,后来的研究者开始另辟蹊径,从新的角度、用新的理论分析纳博科夫的作品,证明了其不俗的科研实力。《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则是考虑到纳博科夫流亡身份和“流散写作”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重观纳博科夫的创作,揭示纳博科夫内在的诗性特征,并着重探讨了纳博科夫诗性世界的构建与其多元文化身份和俄罗斯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
《空间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用空间叙述理论来分析纳博科夫的作品。本书用文本细读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空间化时间、空间意象显形、绘画艺术、电影叙事与诺斯替主义主题等。”[5]在全面分析纳博科夫的18 部长篇作品的同时,又不忘对其经典作品《洛丽塔》、《微暗的火》、《斩首之邀》重点探讨。此专著运用新的理论来解读纳博科夫的作品,有别于之前对于纳博科夫的研究,具有创新意识。
国内,梅绍武先生是最早研究纳博科夫的学者。1987 年《世界文学》第2 期收录的梅先生的文章《浅论纳博科夫》被认为是最早的研究纳博科夫的论文。随后的1988 年《外国文学评论》第3 期也刊出了洛黛的《象征:读<洛丽塔>》一文,但是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于晓丹的论文《纳博科夫其人及其短篇小说》(《外国文学》1995 年3 月)就详尽地介绍了纳博科夫的生平经历和他短篇小说的创作情况,使我们有机会更进一步了解纳博科夫。纵观20 世纪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的纳博科夫研究,研究视角不够多元,内容多停留在对纳博科夫的生平和作品的介绍上,究其原因也可能是因为译介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没有跟上。
从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开始,国内有关纳博科夫的研究论文逐渐多了起来,纳博科夫不仅受到了学者的青睐,很多高校的硕、博士也选择纳博科夫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笔者梳理了国内从1997 年到现在的关于纳博科夫的论文,对于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题研究
纳博科夫独特的人生经历,多元的文化背景,开阔的文学视野早就了他作品主题的深邃、多样。刘桂林的论文《论纳博科夫的小说主题》从纳博科夫的流亡经历和身份出发,发掘出作家作品中的多重主题,如乡愁、时间、自由。关于纳博科夫小说道德主题的探讨主要聚焦于他颇受争议的作品《洛丽塔》。黄铁池的《“玻璃彩球中的蝶线”——纳博科夫及其<洛丽塔>解读》文章不赞同把《洛丽塔》这样一部作品贴上“不道德”的标签,作家创作变态的亨伯特,其实是达到一种道德的警示作用。作品中颇受争议的性描写也无疑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要求,与赤裸裸的性爱描写截然不同。这不小说特别的讲述故事的方式,探索了人性的复杂。而刘小丰的《<洛丽塔>:一部被欲望烧灼的伤心史》认为关乎作品的道德问题的探讨掩盖了其艺术性的光芒。小说独特的叙述技巧和美妙的文体使其超越了道德的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说,“《洛丽塔》不是‘不道德’的,而是‘非道德的’”。[6](P59)王卫东在《论纳博科夫的时间观》一文中,认为时间是纳博科夫的主题,并通过纳博科夫三部作品来论证纳博科夫的观点,即人无法突破时间之牢狱。除了道德、时间主题,还有的研究者就纳博科夫作品中的乡愁、流亡主题进行研究,汪小玲的《论纳博科夫的流亡意识与纳博科夫研究的多元文化视角》论文是其中的代表。汪小玲的论文指出纳博科夫因为自身经历了从俄罗斯流亡欧洲及美国的经历,流亡意识一直根植于他的骨子里。文章分析了纳博科夫流亡意识的深层内蕴,以此来论证用俄罗斯文化及多元文化视角对于纳博科夫研究的关键性作用。
2.思想研究
纳博科夫多元的文化身份,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他多语写作背后的文学思想研究。周启超的《独特的文化身份与“独特的彩色纹理”——双语作家纳博科夫文学世界的扩文化特征》对纳博科夫身上的双重民族文化加以研究,拓宽了研究纳博科夫的学术视野。又如张冰的《纳博科夫与白银时代俄国文学精神》指出,纳博科夫的文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文学传统,白银时代的俄罗斯文学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地影响。还有邱静娟的《纳博科夫早期俄语长篇小说与俄罗斯诗意小说传统》就探讨了纳博科夫早期俄语小说继承了俄罗斯小说的传统,但作家又采用了新的手法如戏拟对其进行创新,是作品饱含诗意。
3.形式研究
虽然纳博科夫不愿自己被贴上任何标签,但是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叙事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还是引起了学者对其的研究热情。肖谊的《论纳博科夫<梦锁危情>的叙事艺术》认为文本通过重新排列时间的顺序来叙述情节,并通过插叙来分散叙述内容,以探寻命运的复杂和现实的虚无。张鹤的《“一条复杂的小蛇”——简析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的叙述结构》则是从叙事结构层次的多变角度来分析文本,探讨别有一番新意。柏彬的论文《论纳博科夫和戏拟》是对纳博科夫小说中的戏拟现象进行探讨,挖掘戏拟的深层内涵,认为戏拟不仅仅是一种文体现象,而是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精神内核所在。
4.比较文学研究
国内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对纳博科夫进行研究,拓宽了对作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刘佳林的《纳博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认为纳博科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相同的文学传统和一致的文学观念,他们的创作在挖掘人身上的意识、双重人格形象的描摹及对个性自由的关注,有着惊人的相似和默契。钟燕的《试议纳博科夫与钱钟书文学观的异同》从两位对于文学上的理解、对于细节描写关注的方面切入,以此来比较二人的文学观点的异同,探讨两人在所处的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试图构建文化的对话渠道。涂玉英在《人类的使命:反抗控制和追寻自由——纳博科夫<斩首的邀请>与卡夫卡<诉讼>之比较研究》中,认为两部作品有着相似的主题,因此对其进行比较研究,颇有一番意义。
国内对纳博科夫的研究经历了从80年代的起步阶段,90 年代后期到现在的迅猛发展阶段,可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作品的翻译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刘佳林也曾谈及:“要真正提高中国纳博科夫的研究水平,必须首先在翻译上重新投入大量精力。”[7](P80)因此,国内对纳博科夫的译介应该更加用心与严谨。
其次,研究视角应该更加丰富。纳博科夫的多元文化身份的独特性,使其与俄罗斯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充分。另外,对于纳博科夫的研究还可以借鉴外国学者的做法:“无论是读者反映批评还是新批评,无论是社会历史批评还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都可以进行大胆的尝试。”[8](P63)
第三,学界对纳博科夫早期创作的俄语及法语作品关注度不够。纳博科夫早期作品也是体现他文学才华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与其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密切联系。笔者认为,只有了解了纳博科夫作品的全貌,才有可能真正地促进纳博科夫研究的发展。
注释
①五个译本分别是《罗丽塔——鳏夫忏悔录》(黄健人译,漓江出版社,1989);《罗丽塔——堕落病态的爱》(华明、任生明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洛莉塔》(于晓丹、廖世奇译,江苏文艺出版社,1989);《罗丽塔》(麦穗、章锦南译,海天出版社,1989);《洛莉塔》(彭晓丰、孔小炯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
②其中收有《洛丽塔》、《黑暗中的笑声/眼睛》、《微暗的火》、《说吧,记忆》、《防守》、《绝望》、《斩首的邀请》、《固执己见》、《贵人、女人、小人》、《梦锁危情/普宁》、《塞·奈特的真实生活》、《纳博科夫短篇小说精选》.
③《洛丽塔》(主万译,2005),《普宁》(梅绍武译,2006),《黑暗中的笑声》(龚文痒译,2006),《斩首之邀》(陈安全译,2006),《绝望》(朱世达译,2006),《玛丽》(王家湘译,2007),《魔法师》(金绍禹译,2008),《微暗的火》(梅绍武译,2008),《眼睛》(蒲隆译,2008),《透明》(陈安全译,2008).
[1]钱满素编.美国当代小说家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查明建,谢天振著.中国二十世纪外国文学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3]郭英剑,刘文霞.纳博科夫研究在中国[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0,(2).
[4]谭少茹著.纳博科夫文学思想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
[5]王安著.空间理论视阈中的纳博科夫小说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6]刘小丰.洛丽塔:一部被欲望烧灼的伤心史[J].当代文坛,2001,(2).
[7]刘佳林.纳博科夫研究及翻译述评[J].外国文学评论,2004,(2).
[8]戴晓燕.纳博科夫在中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