率先进行创新驱动顶层设计系统推进食品安全根本治理

2014-02-05 15:37:04张来武
中国软科学 2014年4期
关键词:驱动食品科技

张来武

(国家科学技术部,北京 100862)

我国正处在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要真正实现创新转型,必须在关键问题上攻坚克难、率先突破。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传统发展方式形成的经济和民生“雾霾”,是我国创新转型必须解决的一个具有全局性、突破性的重大问题。根本治理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我国经济根本实现从重数量向重品质转型,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一个重大标志。率先对食品安全进行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探索一条系统性根治食品安全的路子,事关重大且十分紧迫。

一、根本治理食品安全亟需创新驱动的顶层设计

食品安全既是“管”出来的,也是“产”出来的,本质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根本要靠创新驱动。近年来,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取得积极成效。同时,随着我国农业和食品产业规模越来越大,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呈现多发频发屡发态势。毒奶粉、毒大米、毒蔬菜等一些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存在的隐患和风险、对社会生产生活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容低估。分析其成因,不仅有“管”的问题,也有“产”的问题,根本在传统的农业和食品产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特别是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科技含量总体不高,以传统要素投入为主、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总体“小散弱”的粗放生产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偏低,一些行业和市场主体过度追求速度和规模、急功近利、诚信缺失,食品安全问题终成“产”出来的“雾霾”。要彻底系统地治理这个“产”出来的“雾霾”,必须着眼于转变发展方式和生产经营模式,加强顶层设计、实行创新驱动,加快农业和食品产业的现代化转型。

对食品安全进行创新驱动顶层设计,需要坚持“为了人”,着力提升质量安全和市场信用。创新驱动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追求的就是高质量和高效益,而不是单纯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我国食品的数量安全问题已基本解决,实现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变,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既是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题中要义,也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这迫切需要我们抓住“质量”这一灵魂,通过科技和体制机制的创新,加大力度培育产业化标准化的品牌基地、质量好信誉好的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使食品安全真正建立在“生产者和企业的信用、消费者和用户的信任”基础之上。没有质量和品牌,就没有忠实的用户和市场竞争力,也就没有可持续的创新发展。

对食品安全进行创新驱动顶层设计,需要坚持“依靠人”,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叠加效应。一方面,与要素驱动有本质的区别,创新驱动更加重视智力、知识、信息、人才等无形资产,更加重视科技的关键作用及其市场价值,变“后发优势”为“先发优势”。这迫切需要我们围绕食品安全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科技人员、科技特派员等职业农民和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类创业者、企业家的积极性能动性更好地发挥出来,强化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另一方面,创新是将新的生产要素引入新的生产函数的过程,是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市场应用交织作用的“三螺旋”,需要在反复试错中寻找新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从而取代旧技术旧模式,开辟新市场新产业,因此,其根本动力在市场竞争和企业家精神。这迫切需要我们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多依靠企业家、更多依靠市场和社会力量,加快培育科技水平高和独立性强的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引导壮大支持食品安全的金融资本,使真正安全优质的品牌食品、企业和基地占据越来越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充分激发市场和社会保障食品安全的内生力量。政府需要在营造环境、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执法以及引导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在顶层设计中加强系统化治理和国际化倒逼

食品安全涉及环节和因素很多,需要把系统治理和节点控制、“第一车间”和“第六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食品安全问题贯穿“第六产业”(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将一二三产业贯通的现代农业称为“第六产业”)的全链条,贯穿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具体看,我国食品安全既有水土等生产环境退化恶化、化肥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多用滥用等农产品生产环节(“第一车间”)的问题,也有加工过程带来二次污染、食品添加剂不当使用等加工环节以及物流运输、市场流通、终端消费等后续环节的问题。特别是从田间到餐桌的系统治理还不足,各环节之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摁下葫芦起来瓢”的现象,亟需把强化系统设计、实现无缝管理摆在突出位置,加快发展三次产业有机衔接、各个环节高效协同的“第六产业”。同时需要加强关键节点的创新管理,特别是强化“第一车间”的源头控制,原料进厂和产品出厂的第三方独立检测认证,产品进入流通前的第三方精准防伪标识,产品在流通和消费市场中的可跟踪等,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的生产和治理能力。

当前亟需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云服务平台,提升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无缝实时治理和服务能力。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涉及的主体和环节很多,需要处理的信息量很大,仅靠人力难以避免“跑冒滴漏、忙中出错、时效延宕”等问题。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工具和数字化方法,提高食品安全全过程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食品安全各方面、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信息传递、反馈和交流,既有利于实现食品安全关键节点的精准控制和及时处置,更有利于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治理和各方面力量的整合、提高系统化治理的效能。特别是需要深入研发、用好“大云平移”(大数据、云计算云服务、数据和信息平台、移动互联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我国自主创新的“三维码”等新一代数字标识技术,加快建立健全全程无缝实时的食品安全溯源体系和系统管理与服务体系,切实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系统治理和溯源能力不足的突出问题。

把扩大开放合作贯穿创新驱动食品安全的各个方面,发挥国际化的倒逼和带动作用。一方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科技的自主创新水平需要扩大开放合作。特别是需要抓住当前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快流动重组的机遇,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深化“三维码”等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另一方面,提升我国食品产业的质量效益和品牌化水平需要扩大开放合作。特别是需要用好“走出去”、“引进来”的筛选激励作用,在竞争中建立先发优势,培育全球知名品牌。此外,扩大开放合作也有利于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的公信力,特别是需要在检测认证技术标准和机构的发展上与国际充分接轨、互补合作,致力实现“一家认证、全球认可”。目前,立足已有的中美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基础,以供港澳产品和进出口为先导,通过部门和地方合作,食品安全创新“横琴工程”正在启动,鼓励其发挥优势、先行先试,用好港澳经验及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化能力,优先培育食品安全的“绿洲”;进而通过试点推广、示范辐射、梯度带动,努力服务于建设食品安全的中国,并致力在开放合作中惠及更多伙伴国家,与各国携手推动解决这一全球性难题。

三、持续推进“6+1”的食品安全全民创新行动

创新驱动食品安全,重在执行,贵在落实。鉴于食品安全问题的系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需要在“持续”二字上下功夫,通过试点先行、不懈不断、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推进,把创新驱动食品安全的扩张效应不可逆转地发挥出来。推进启动食品安全创新“横琴工程”,既是基于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供港澳和国际化优势,更重要的是鼓励其在依靠创新全面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中率先探路。当食品安全的“绿洲”越来越多,食品安全的“雾霾”就会越来越少,食品安全的中国也就指日可期。需要在“全民”二字上下功夫,依靠创新驱动根本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既需要党和政府的强有力领导,也需要坚守诚信良知、善于创新创业、重视质量效益、塑造优质品牌的企业家和生产经营者,还需要全民参与,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能动性调动起来,形成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新机制新格局。需要在“系统”二字上下功夫,通过顶层设计、统筹部署和全面落实,把当前和长远、科技和制度、节点和全程、国际和国内、创新和监管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在“6+1”上取得重大进展,形成创新驱动食品安全各项措施的“同频共振”效应。

“6”就是从六个方面系统落实创新驱动的重点任务。一是抓科技创新,提高食品安全生产和保障的科技化水平。我们在这方面已有良好的科技储备和具有代表性的自主创新成果,关键是要在全面深化研究的基础上解决好转移转化和产业化应用不足等问题。特别是要用好智能稻草人等物联网新技术和“三维码”等标识新技术,推动建立能够迅速精准锁定责任主体、具备高水平防伪证伪能力的电子追踪和信息追溯系统,促进食品产业全链条技术升级和相应的商业模式创新。二是抓第三方检测认证创新,在社会化国际化中增强公信力。与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的独立性和公信力还须进一步提高。亟需以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一家认证、全球认可”为目标,加快发展科技支撑能力强、公信力高、市场和社会认可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中美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在这方面已有良好基础,将先期立足横琴,吸引各国优势资源和人才,加快发展国际化的第三方检认标(检验检测认证和标准)创新中心。三是抓云服务平台,以信息化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的系统化。关键是需要解决好各类信息系统、信息平台互动共享不足等现象。特别是需要采取分布式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各相关部门、各相关方面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要尽快将现有的国家农村信息化平台、相关超算中心和“三维码”等方面的信息资源有机联系起来,集成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构建形成涵盖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的云服务信息平台框架体系。四是抓创新基地,提升食品生产经营的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针对食品产业发展中市场主体“小散弱”和产业化标准化不足等问题,高标准发展食品安全创新基地,树立示范“标杆”。在基地的选择上要创新方式,进一步避免政府评定挂牌,由第三方检认标创新中心评价和市场信誉决定。政府可在监管和推荐备选基地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五是抓创新品牌联盟,以品牌化市场化社会化提升食品产业质量效益。品牌是质量效益的标志,也是信誉信心的凝结,创新驱动食品安全必须走品牌化之路。提高品牌质量根本要靠企业家,还要靠行业自律。发展食品安全创新品牌联盟,让真正有信誉有质量的品牌产品、基地、企业自愿联盟、自我管理,有利于壮大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市场和社会力量,也有利于我国食品产业做强竞争力、更好“走出去”。鼓励第三方检认标中心发挥评价评估功能,推动形成联盟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六是抓金融创新,为“创新之火”浇上“金融之油”。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是孪生兄弟,创新驱动源于科技、成于金融。坚持积极稳妥、试点先行,探索促进政府和市场两类基金发展,引导带动国际金融投入我国食品产业,着力培育并壮大一批世界级的食品创新品牌。基于众多食品创新品牌汇聚而成的联盟,通过资源集成、机制创新和各部门、各地方、各方面的共同推动,就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形成百亿元级规模的政府引导基金,引导千亿元级规模的市场基金发展,带动千亿美元级的国际资金投入。

“1”就是着力健全与严格监管有机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严格的监管有利于守住食品安全的“底线”,使各类生产经营主体“不敢越线”,从而倒逼食品产业提高安全水平。创新驱动重在激励,通过加强部门协调和协同,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创新政策、检验检测认证政策、授权试点和准入政策等的引导支持力度,使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有意愿有动力提高质量、塑造品牌、追求卓越,从根本上“不想越线”,进而推动我国食品产业实现创新转型。创新驱动和监管倒逼的有机结合,将为我国根本治理食品安全问题提供强大的动力。

我们也认识到,根本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是与我国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紧密相伴的一个历史过程,需要发展观念、发展机制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等不得也急不得。同时,我们也有信心,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推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快把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导入创新驱动的轨道,在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上率先实现突破性的创新转型,同时实现整体发展创新转型的标志性突破。

猜你喜欢
驱动食品科技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保健医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6:00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食品造假必严惩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19:07:36
基于S3C6410的Wi-Fi驱动移植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