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陈科力
(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武汉 430065)
《中药商品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课程,是一门以中药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1]。是商业类学科和中药类学科相互渗透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兼具了这两类学科的教学特点。《中药商品学》是中药学、药学及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专业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该学科实用性强,涉及内容信息量大,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中药商品学信息,但是很难满足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要求。比如:对于中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各章节的内容与中药鉴定学等课程的内容重复较多,导致课程自身特点不鲜明,给教学带来很大困难;而对没有中药学专业基础的非中药学专业学生而言,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往往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对学生的专业能力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不同专业学生应灵活采取多种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增加学生对中药商品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与同仁共同探讨提高《中药商品学》的教学质量,总结了自己和同事的教学经验。
中药商品学与中药鉴定学、生药学等课程一样,教学重点仍然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不同的是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从商品学角度出发,研究临床使用的基本中药,阐述中药商品在流通领域中的来源、产地、商品规格和质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保证中药商品质量有关的经营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实用鉴别技术。本课程内容分为总论、中药材商品、中成药商品三个部分。
总论部分介绍中药商品学的基本概念和任务、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的贸易、鉴定等内容,通过学习总论部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药商品学基础理论知识,重点掌握作为防治疾病物质的特殊商品中药的特点、假药、劣药的定义和处理方法、中药商品流通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防治中药变质的方法、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制定等。
各论分为中药材和中成药商品两部分,中药材商品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而中成药商品部分介绍了中成药的基本概念,质量管理,为学生自学内容。中药材商品部分内容包括药材资源、道地药材、中药材的产地与加工、各论。在教学中,一方面重点阐明相关基本概念,另一方面应对各论部分的内容进行精选,首先精选一些常用的中药商品,如人参、牛膝、当归、甘草、党参、天麻、大黄、三七、金银花、枸杞、冬虫夏草、珍珠、金钱白花蛇、阿胶等,介绍这些药材的来源、产地、商品特征、规格等级等,使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对常用的中药商品的质量鉴别与检验有较好的认识;其次选择一些具有本省特色的药材、市场上贵重药材(如人参、鹿茸、冬虫夏草等)、特殊时期价格波动较大的药材(如板蓝根等)进行介绍,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可以增加中药商品中药材重点品种市场流通情况、重点品种价格波动情况、流通特点等进行介绍,让学生对中药的商品市场流通有所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2.1中药学专业学生 针对有中药鉴定学教学背景的,参加过相关实践教学的中药学专业学生(比如显微鉴别,药材性状鉴别等课程),可安排更多的互动式、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中药商品,利用其中药鉴定学等专业知识对其从来源、产销、采制、商品规格、商品等级、产销行情等方面广泛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后在课上交流。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中药专业知识的学生,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去检索和获得相关最新商品学知识的能力。由于药材的产销行情每年都有变化以及药典对某些中药品种的细化,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搜索、整理和分析市场变化规律,把握最新的市场行情。比如金银花更名为山银花,每斤80元的金银花改名后仅剩1元,价格波动并非一日之功;由于非典的影响,原料需求增加的板蓝根等抗病毒药材,价格迎来一次大幅度上涨,随着农户大面积种植和病毒性疾病的治愈,价格又迎来下跌;甘草由于资源紧张,价格每年都在上涨;山萸肉由于大量种植,价格逐渐跌落,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每隔几年又会有一次高峰价格;金钱草等大宗药材价格波动遵循市场变化规律。通过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中药商品真伪优劣鉴别专业知识,同时了解药材产销历史、规格等级、市场供求关系等,更全面地学习中药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所具备的特征。
2.2非中药学专业学生 中药商品学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针对非中药学专业学生,没有中药鉴定等专业知识背景,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是教学难点,重点把握重要概念的学习,如中药商品、道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商品养护等。中药的性状和质量鉴别是从事中药商业相关工作所必备的基础,重点介绍鉴别区分要点,重视中药材鉴别术语的学习和运用[2],如“金井玉兰”、“狮子盘头”、“铜皮铁骨狮子头”、“朱砂点”、“云锦花纹”、“珍珠须”等;重视一些中药材的传统鉴别方法,比如通过色、香、味、水试、火试等判别药材的优劣等级;另外教会学生用薄层色谱、高效液相、气相等现代化仪器检测药材主要成分含量,区分中药商品等级。
没有经历过药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的非中药学专业学生,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深入理解理论课上所讲的内容,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虽然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图片效果也很清晰,但是课程结合标本讲授和开设实践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百闻不如一见”。另外,组织学生参观标本馆,参观药材市场、中药饮片厂等实践活动,使其尽可能充分融入中药商品的实际经营与管理的氛围,得到书本不能学到的深刻体验,进一步掌握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同时,学生在课外实践教学中还可以更深刻地体会中药商品的特殊性,认识中药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中药商品的经营管理特点、药品价格的波动和药品命名等。
在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市场需要一批既懂中药学专业知识、又懂商品知识,能熟练地将理论运用到具体实际中去的人才,而《中药商品学》正是这样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局限于死记硬背,更注重启发学生思维,调动积极性学习和创新,使其掌握获得相关知识的能力并了解相关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对不同专业的考核都可以为闭卷或开卷,考试不局限于一张试卷,如鼓励学生针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和当前中药市场中出现的问题,查阅资料,写作论文或者以组为单位制作PPT在课堂上展示。非中药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增加现场考核其对常用药材的鉴别能力,鉴别方法等。
《中药商品学》的教学模式一定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结合学科内容和特色,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教学模式,不同专业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以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的培养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授课教师不但要求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总结教学经验,使教学过程更加科学、生动。
总之,《中药商品学》是中药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知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间的差异去灌输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关心中药商品市场动态,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把该课程教好。
[1]张贵君.中药商品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康廷国.中药鉴定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