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教学中临床见习的必要性和方式探讨※

2014-02-05 15:05:49杨一民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年22期
关键词:医患儿科病例

李 蕙 杨一民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儿科,厦门 361009)

临床见习曾经是中西医儿科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医学生接触临床实践的起点,是从学生到一名实习医生最初的尝试,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可是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因为授课学时减少、师资力量紧张,还有日益严峻的医患关系的影响,儿科的见习课时从多到少,从有到无,最后终于取消。作为一名临床教师,心里着实觉得非常遗憾。根据这几年教学和医疗实践的经验,在这里做一些初浅的思考,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交流,更好地为临床教学服务。

我们目前的临床教学中偏重于课堂讲述,总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医学知识,讲完中医还要讲西医,讲完常见病觉得罕见病也要涉及。诚然,这样的安排有它的道理,从老师角度来说,教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从学校角度来说,不遗漏教学大纲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可教学时间是有限的,这样的方式无法避免地要压缩学生见习课时。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等很多方面,做法都值得商榷。

1 培养学生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入儿科见习之前,学生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书本,是平面的,是纯理论的;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教师也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式单一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学习主动性差;而见习过程中,书本上的疾病变成一个个活生生的病例;当一条一条的病例特点从患者口中讲述出来,当一项一项的体格检查变成实体操作,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不但能把以前的教学内容和实践联系起来,在进一步的课程教学中,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 培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在儿科门诊和病区,我们都努力营造一种符合儿童心理、充满人情味的人文环境。儿科病室的设施布置尽可能体现温馨、舒适和宁静的特点,墙面张贴活泼有趣的卡通图片,主管医师和护士经常给家长指导日常护理要点,传授育儿常识,还有简洁实用的家庭处方;而带教教师在介绍有关医学理论知识时,还可以适当加入对生命、对父母亲的赞美,以激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学会感恩[2]。对于临床经验并不丰富的见习医生,儿科病房的小病患很容易触发他们的同情心,感受到家长的焦灼和孩子的痛苦,更容易唤醒对生命的热爱,建立起互相理解、尊重、融洽的医患关系;这对于学生关怀生命的人文观念的形成和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3 理论到实践的初步转化

由于课程设置的原因,学生在学习儿科课程到进入儿科实习经常还有很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遗忘脱节,等到学生进入儿科实习的时候,课堂所学很多都还给了老师,而实习前的突击培训常常是“一锅烩”,也起不到好的效果。所以穿插在教学工作中的儿科见习,无疑是一种很好的补充方式。在老师的课堂讲述之后,学生对疾病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而见习过程中的所见所学让原来平面的知识立体化了,对课堂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初步培养起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医学生开始了解临床医师的工作程序,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医嘱,什么是各种辅助检查,医生护士是怎样合作的,病人到医院是怎样的流程。他们对将来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会有初步的了解,帮助他们知道现在该学什么,将来要做什么,这些都为学生顺利地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4 培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

儿科的医患沟通比其他科室更困难,要求更高。首先儿科的病人比较特殊,家长常常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充当教学对象;其次儿科又称为哑科,小一点的孩子不会说话,一般由家长代述,大一点的孩子也很难正确地陈述病情;再者孩子一般胆小,容易哭闹,基本的体格检查也很难顺利完成;所以从打消家长顾虑、确定见习病例开始就进入了沟通阶段;要学会正确地理解儿童语言,掌握部分儿童心理特点以说服孩子,减少哭闹,才能准确的询问出病史;学习利用一些简单技巧,比如随身携带小玩具;利用体检工具比如手电筒、体检锤等吸引孩子注意力以顺利完成体格检查也非常重要;这些儿科不同于成人科的特点能让学生的沟通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虽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见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的见习教学经常流于形式。老师没时间教,学生没热情学,变成到门诊病房走过场,这可能也是临床见习逐渐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多年教学的摸索中,我们觉得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措施来提高见习效率,保障见习效果。

4.1撰写医学综述 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之前一般都已经学习过相关的基础知识,但不够全面具体,对有关的专科进展、研究趋势也缺乏了解。在见习之前布置学生进行简单的医学综述,既能提高学生文献检索的技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及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对提高见习时的学习热情也很有好处,常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明确教学目的 在见习前,学生对临床工作基本一无所知。他们不知道该学习些什么,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带教老师在进入科室前就要明确每次见习的学习目的。比如本次的见习重点是初步学习问诊技能,或者是学习儿童身高、体重、头围等的测量,或者是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掌握一些基本的医疗操作,例如吸痰、雾化、拔罐、艾灸等,要有一定的规划,让学生心中有数,了解完整的见习课时需要了解掌握哪些内容,这样能保证学生有的放矢,避免“一病一讲一见习”的单一模式,改变枯燥的见习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3根据儿科特点调整教学计划 儿科的疾病有非常强的季节性特点,比如病毒性肠炎多在秋季流行,其他时间就少有典型病例。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带教老师要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病房或门诊分布病例情况来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适当去掉一些目前发病率明显减少的疾病,保证学生看到尽可能多的典型病例,才能更好地掌握疾病的特点;同时还要学习儿童问诊语言,了解儿童行为表达特点等儿科特有的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接触病人,并及时展开教学讨论和总结。

4.4开展分组和团队合作 儿科医疗工作都比较繁忙,普遍存在带教老师不足,难以满足临床教学要求的情况。我们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从综述等课前准备,到问诊、体格检查、到后期的病例书写讨论等等,都以团队为单位来进行。学生们可以增强互相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协作精神,互相指导学习、查漏补缺。平时主动成绩好的对主动性不足的有带动作用,可以较好地弥补师资配备的不足。团队之间也有一定的竞争效果,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数年来儿科教学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见习课程在整个儿科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内容。医学教育任重道远,我们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高尚的人文精神、培养真正的学科兴趣,培养好的医学思维模式应该贯穿在整个医学教育的始终,才能有一批真正热爱儿科事业的高素质人才出现在我们面前。这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1]周虹,熊正爱.妇产科临床见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3):236-237.

[2]吴瑶,曾超美.儿科见习教学中人文素质培养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12,12:23-24.

猜你喜欢
医患儿科病例
儿科专栏
“病例”和“病历”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基层中医药(2018年5期)2018-08-31 02:35:50
圆梦儿科大联合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00
一例犬中毒急诊病例的诊治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32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8
解开医患千千结
中国卫生(2014年12期)2014-11-12 13:12:42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14
医患矛盾再会诊
中国卫生(2014年8期)2014-11-12 13: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