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路径探索
——以瓯塑瓯绣为个案

2014-02-05 02:27曹大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学院文化学生

曹大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路径探索
——以瓯塑瓯绣为个案

曹大辉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03)

“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是指依托高校开展针对非遗项目的开发、研究、创新和运作的传承模式,是对非遗项目传承模式的创新,独具特色。文章以瓯塑瓯绣为个案,对“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路径进行探究,得出四点实践启示。

“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路径

“学院式”非遗项目传承是指依托高校开展针对非遗项目的开发、研究、创新和运作的传承模式,是对非遗项目传承的创新,为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开辟了一个新的路径,值得探究。

一、“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特点

(一)文化优势

高校是文化和人才高地,“学院式”有着非遗项目传承的先天优势。非遗文化是地方区域文化的浓缩和精髓,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是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高校是当地文化中心,拥有独特的区域文化文化背景,承担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是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其办学的重要职责。同时高校也是人才培养的高地,培养符合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功能。引领地方文化发展,传承非遗项目,培养非遗项目传承人才是高校的职责和担当,地方高校应当肩负这一责任。

(二)人才优势

“学院式”拥有非遗项目传承的生长基础土壤,能很好回避传统方式传承的先天不足。非遗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其活态性,主要体现在它更加注重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因素,重视思想、情感、精神和观念的表达,口传心授是其主要传承方式,是不能完全通过书本知识获得。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当代文化生态的改变,非遗文化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依靠社会传承非遗项目的局限性日益明显,突出表现为效益低下,不能规模化运作,创新能力差,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民间力量薄弱等。而高校正是这种口传心授的重要载体,高校也是地方学术研究中心,国家配置大量经费,扶持力度大,同时高校也是人才的聚集地,汇聚着各种类型的人才,能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提供丰厚的人力资源。简而言之,高校有着非遗项目生存、发展的基础土壤,是非遗项目持续传承的内在动力。

(三)创新优势

“学院式”能够为非遗项目传承搭建更高平台,将技艺转化为知识,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非遗文化生命力能否持续永恒,传承人,即准确掌握非遗项目文化技艺的技师很关键,但非遗文化还需与外界交流,进行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意,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传承。但仅仅依靠民间力量显然不够。而“学院式”非遗项目传承能够搭建这一更高的平台。高校是人才聚集高地,依靠高校的人才力量,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创新与开发,赋予非遗文化新的生命力,搭载多样化的载体,提升非遗文化项目的社会认知度,推动非遗文化发展。

二、“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路径探索——以瓯塑瓯绣为个案

瓯塑,俗称漆泥塑,又称“彩色浮雕”,是浙江温州独有的民间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品,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将绘画、浮雕和泥塑融为一体,用富于可塑性的五彩油泥堆塑成人物、山水、风景、花卉、兽禽等,色彩缤纷,瑰丽夺目。“瓯塑”与“黄杨木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并称“浙江三雕一塑”。[1]瓯绣,又称画帘,是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中国传统刺绣发展而来,是我国六大名绣,也是浙江“三雕一绣”特种工艺品之一。瓯绣是我国出口名绣之一,不仅被国家珍藏,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有“发绣外交”之说。[2]

为传承瓯绣、瓯塑传统工艺文化,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2004年学院筹备成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引进专业人才从事瓯绣、瓯塑传统工艺作品创作,并于2006年正式成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2009年为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传承基地”。学院着力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研究融入人才培养和研究创作,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传统文化的对接,目前已形成了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创新、生产四位一体。

(一)融入教学,以渐染方式实现文化传承

1.专门开设瓯塑瓯绣课程。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后,开始面向学生普及推广瓯塑瓯绣文化艺术。首先,打破传统的师徒制的传授模式,采用选修方式,通过课堂教学,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普及瓯塑瓯绣传统工艺文化。瓯塑、瓯绣选修课已经从最初的一个班,增至每个学期各三个班,每个班级的人数也从10人增至20人,并分为入门班、初级班、高级班。[3]在普及的基础上,针对兴趣高、有望在此方面继续发展的学生或者艺术设计类学生,进行选拔,重点培养,组建“瓯塑、瓯绣班”,培养培养非遗文化传承方向的传统文化职业人才。这些学生课余时间跟随教师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事艺术作品制作、创作。

2.瓯塑瓯绣艺术融入专业课教学。在设计类专业中,学院尝试融入非遗艺术文化,创新学生的设计思维,提升设计素养和设计能力。以眼镜设计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工艺美术史、瓯塑制作等内容,使专业教学从设计概念、设计构思以及设计制作实现等方面实现系统化展开。在专业教学环节,安排学生开展眼镜市场调研,针对课堂讲授的非遗资料和非遗元素,搜集融入非遗元素的眼镜产品,并对这些非遗元素进行抽象、提炼,实现非遗元素的升华。[4]

(二)搭载创业教育,以创业方式点旺文化传承

学院注重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浙江省“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学校。长期以来,学院一直在实践与探索,尝试融非遗项目文化于创业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拓宽学生的创业思路,同时实现非遗文化项目的创新与传承。工贸学院从事创业的大学生,不仅学习瓯塑瓯绣制作技艺,更把非遗项目文化融入创业之中,用经营的方式延续传承。杨忠敏就是众多创业大学生中的一位。大一期间,他选修瓯塑课程,学习瓯塑制作技法。大二期间获得学院1万元的创业种子基金和免费工作室,开始了其创业之路。在他创业过程中,学院为其提供技术支持,更就市场调查、市场定位、寻找客户等方面给以专门指导帮助。杨忠敏的创业逐渐走向了成功,2012年5月成立了瓯塑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目前团队成员扩展至20多人,绝大部分都是学弟学妹,他已能反哺母校积极带动学生就业。2012年荣获浙江省大学生最佳创业规划之星(创业组第一名)、2011年度温州市十大经济新锐人物、2012年浙江省文化新浙商新锐人物候选人。

(三)开展专门研究,以科研成果方式提升文化传承与保护

瓯绣、瓯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自传统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后,学院又设立了瓯塑工作室和瓯绣工作室,从事瓯塑瓯绣的的专项研究与创作。通过申请专利,编写教材,为温州传统工艺美术传承、创新、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创作一些列精品,扩展传统工艺艺术的知名度。2014年初,工贸学院师生团队创作的瓯塑作品《雁荡秋色》,正式入住北京人民大会堂,给予瓯塑等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以极大的鼓舞,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学院教师、教学团队开展非遗项目科学研究,承担了多项省市级和院级课题,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牵手社会公益文化,以“借力”方式加大文化传承保护

学院经过8年的不断探索,成功实践出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传承之路,即实现非遗文化由“引进来”转变为“走出去”,利用多样化的公益载体,实现非遗文化牵手社会公益文化,多领域、多角度宣传、普及非遗文化。

1.牵手基层学校,合作共建非遗文化教育研究基地。学院师生组成的非遗文化队伍深入温州市各幼儿园及中小学,宣传非遗文化,以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去感知、领悟传统文化之美,培养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共建学校之一的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每周有半天的瓯塑、瓯绣课,授课教师由学院师生组成。通过非遗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独立完成作品,提升了自信心,感觉到自身价值意义。截至2014年,学院非遗文化队伍已深入宣传的基层学校达20多所,受众学生达800多人,效果显著。

2.非遗文化融入社区文化,通过群体力量发挥合力效应。非遗文化在代代相传中传递的是群体的力量,对群体力量的教育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方法。黄道婆正是通过对组织邻里学习,推动纺纱新技术在江南地区的广泛传播,才成功推动我国手工棉纺织技艺的传播普及。[5]学院非遗传统工艺文化宣传队深入温州约15个社区,宣传瓯塑瓯绣文化,免费为其提供教学和制作工具,让年轻人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让老年人回味感怀传统文化,让非遗文化融入社区居民的生活。此外,瓯塑瓯绣工作室专门成立瓯塑瓯绣公益培训班,工艺大师亲自授课,教授社区非遗文化爱好者制作技艺。

(五)探索新路径“流行激活传统”,以创新方式实现文化传承保护

学院创新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式和路径,瓯塑瓯绣华丽转身,流行激活传统,“潮流”地融入社会,让非遗文化活态形式得以传承。

1.瓯塑瓯绣“上网”,用“潮流”需求发展空间。学院师生创建温州名购网,将精美的瓯绣作品置其显著位置,突显亮点。名购网展销的瓯塑瓯绣作品,样式齐全,题材广阔,价格不等,既有学生作品,也有大师名作。此外,名购网联合学院创业团队,开通淘宝网、拍拍网等销售渠道,并在开设的网店配备客服人员专门进行产品推介,顾客可以通过这些网店购买到精美的瓯绣艺术品。

2.瓯塑瓯绣以“时尚”走进展会,以文化魅力亮相国外。学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平台,宣传推广非遗项目,引领社会大众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截至2014年,学院瓯塑瓯绣作品已成功参展30多场。通过参加各种类型的展会,提升瓯塑瓯绣传统工艺艺术的知名度,提高大众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学院学生的瓯塑作品宝马mini卡通,现被德国宝马总部收藏。学院师生创作的美国50个州的州花州鸟,成为美国人的“礼品”。

三、“学院式”传承非遗项目的实践启示

(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非遗项目传承的内在动力

非遗项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与人类社会文明,传承非遗文化是大学的历史使命,高校要勇于担当,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文化的创新与发展。现代大学的宗旨,一是研究高深学问,二是培养高级人才,三是从事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高校参与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这三项使命都有关:它是第三项任务本身;它是大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它以人为载体,是对人的一种塑造,对人的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的一种塑造。[6]它又是大学人文学科服务社会的重要方面,体现知识分子的参与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豪感。简言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创新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推动了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价值功能的开发与拓展是非遗项目持续传承的动力源

“学院式”非遗项目传承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开辟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路径。非遗文化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和价值观念等,蕴含重大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把非遗项目引入高校,融入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主要环节,使高校教育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既可以促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又能使非遗项目的教育价值、特征与高校的教育功能充分释放,二者最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育人的功能。非遗项目是区域文化的形态体现,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非遗项目是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和热爱的的物化形态,有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非遗项目的传承过程承载着顽强的毅力和坚韧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非遗项目的历史演变过程蕴藏极大的创新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理念、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多方联动机制是非遗项目传承的助推力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针对非遗的活态性特点,在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与传承中,注重加强非遗的普及性、生产性和创新性传承。非遗文化来自民间,通过社会的普及推广,开辟多种途径,搭载多样化载体,还应该走向民间,走向社会大众。国家政府要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给非遗项目配套相应的经费,对传承人发放补助经费,出台相应政策,引导社会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更重要的是,仅仅导向还是不够,要使一些非遗项目获得发展的动力,进而通过发展重现活力,还需要政府多方面扶持。学校要主动担当,传承非遗文化,弘扬民族文明,把非遗文化引入学校的教育体系,通过“进学校”、“进课堂”等形式,宣传推广非遗文化,让学生感受民族文化之美,产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对于企业,应该主动配合,通过资金扶持、市场运作等方式,推广非遗项目,让非遗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总之,非遗项目的传承需建立多方联动机制,坚持做到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良好格局。

(四)有效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元素是非遗项目传承的持久力

创新是文化的灵魂。在当代中国,无论是保持非遗的持久生命力,挖掘阐发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还是通过非遗的展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都需要大力推进非遗项目的创新[7]。非遗项目应在秉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传统技术植入现代元素,并有效融合,提升工艺水平,产生品牌效应。此外,利用高科技术和现代工艺方法,对非遗项目深加工,进行合理、有效的产业化经营,使其走向市场,为更多的人所了解。

[1]瓯塑[EB/OL].[2014-11-05]http://baike.baidu.com/view/62298.htm?fr=aladdin.

[2]瓯绣[EB/OL].[2014-11-05]http://baike.baidu.com/view/96956.htm.

[3]王舒.“学院式”工艺传承在发力[N].温州日报,2014-01-22(11).

[4]陈瑶.非遗艺术融入高职眼镜设计专业教学的研究——以瓯塑为例[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3):51.

[5]王洪.让非遗保护更多融入社区[EB/OL].(2011-11-05)[2014-11-05].东方网.http://pinglun.eastday.com/p/20111105/u1a6188675. html.

[6]翁敏华.“非遗”保护和现代大学使命[N/OL].(2009-06-15)[2014-11-05].文汇报,.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5/ 9471782.html.

[7]王离湘.推进文化生态建设传承保护非遗内在文化价值[N].中国文化报,2014-06-16(8).

(责任编辑:邱开金)

Exploring on the Path of"College"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In the Case Study of Ou Sculpture and Ou Embroidery

CAO Da-hui
(Zhejiang Industry&Trade Vocational College,Wenzhou,325003,China)

"College"inheritance refers to the inheritance model which relies 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develop,research,innovate and operate intangible heritage items.The model is the innov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patter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with special features.Taking the Ou Sculpture and Ou embroidery as a case,it explores the path of"College"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and summarizes four practicalenlightenments.

"college"inheritance;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inheritance;path

G122

A

1672-0105(2014)04-0093-04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4.022

2014-11-28

曹大辉(1979—),男,汉族,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学院文化学生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赶不走的学生
谁远谁近?
学生写话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聪明的学生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