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军,王贵勤,许希燕,杜 杰
(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1]。目前“医学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医学知识与人文社科知识渗透的知识结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人文精神淡薄”[2]。需对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内涵、构成要素、人文素质现状分析,探索一套目标合理、可操作的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方式,切实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
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是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尤其是医学人文知识、相关教育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经教育、人文环境浸染、个体的实践与内化而形成的具有稳定知识、人格、气质、修养、能力的内在品质,具有医学人文精神性、教育性、示范性。
1.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知识。
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文、史、哲、艺等普遍意义的人文知识,力求广“博”;二是医学人文社科知识,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医学美学、医学法学、卫生管理、医患关系沟通等方面,务求“精”透;三是教育学知识,主要为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心理学等知识,务必“专”业。
2.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抵御社会上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这些需要医学专业教师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二是科学的教育理念。作为医学专业教师,其人文精神还体现在对教育是培养“自由之人”的神圣目标追寻与坚守,树立对学生的关怀意识、树立学生主体性教育和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并具有为医学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相融合的教育理念。三是高尚的师德。教师的品德修养积极影响着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诚信是个体道德的基石,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3]。对教师而言,树立诚实可信、品德高尚的职业形象尤为重要。四是健全的人格。健全人格是一个表达人的本质存在状态的新时代概念。理想的教师人格应该是:“能体现教师角色的神圣性;能坚持教育使人向善的乐观信念;有责任心,有使命感,有不为物诱的牺牲精神,对学生有爱心、耐心、恒心的教不厌、诲不倦的教师性格”[4]。当今中国社会处于深度的变革时期,各种诱惑纷至沓来,教师要忠实于自己的教育理想,必须有健全的人格才能执着于医学教育事业。
3.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关键——人文教育力。
专业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影响着教师内在品质,内在品质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在教学实践中表现为教育教学行为的人文特征,即人文教育力。它包括教学模式的人文关怀;运用自如的各种教育方法能力,如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教学技巧等;为人师表的修养以及优雅的教态、反思性教育实践能力等。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原料支持、动力支撑与技术保障。
1.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缺乏,在广度和深度上处于较低层次。
受传统医学专业教育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存在着重医学学科,轻人文学科的倾向。教师普遍接受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虽有扎实专业知识,但缺乏相关人文素质的教育经历,缺乏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交融的知识结构,人文科学知识和素质存在明显的缺陷,以至教师队伍知识结构单一,特别是中青年教师,人文精神淡薄,人文知识在广度和深度上处于较低层次。
2.专业教师对人文知识的摄取缺乏主动性,人文知识未完全内化为行为准则。
专业教师对人文知识的摄取缺乏主动性,偏爱实用性较强的医学专业学科的学习,冷落哲理性较强的人文学科,淡化哲学、伦理学、艺术学等理论性较强学科的学习,不能通过实践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人文教育力水平普遍较低。在实际的教学中,缺乏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2004年李曦等调查发现学生总体上认为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够,选择“做得很好”的仅占2.75%,“做得较好”的只占18.04%,其余部分为没有做到[5]。
1.加强培训与研究,拓展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理论培训、实践体验等方式拓展专业教师人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理论水平。理论培训包括学术讲座、校内校外培训等,将人文讲座培训内容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引导专业教师充分利用教学实践、临床实践、生活体验有意识地在实践中亲身感受和体验人文精神,促进教师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人文社科教师和学识渊博的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借助人文社科教师的专业优势,对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进行全程指导;通过组织人文社科教师、教学名师参与专业教师的集体备课,加强对专业教师在医学教育中融入人文成分在内容、技巧与方法上的指导。提高专业教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技巧开展医学专业教育的能力。
加强人文教育研究,为培养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提供理论支持。遵循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规律,突出特点,强化医学与人文学科知识的渗透。研究内容包括创新医学模式和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医学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的内涵、目标、途径和方法;通过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教育技能的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理论体系,为开展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塑造内在人文精神,促进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提高。
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不仅是外在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内在精神的塑造。因此改革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培养方法,将人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精神塑造相结合,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1)自主学习法。指导专业教师开展人文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内省与感悟。(2)讨论启迪法。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人文专题讨论,开展理想信念、师德师风、医患关系等专题讨论,通过多方思想的碰撞,促进专业教师对人文素质的领悟。(3)参与体验法。组织专业教师定期进行临床见习,切身体验医学人文的本质;强化人文意识,促进人文精神与专业教育的交融,用人文思想来理解、运用教材,用人文方法进行教学,以人文情怀来对待学生。寓人文素质教育于专业教学之中,通过这样的体验将人文知识逐渐内化为教师的人文素质,又外化为高超的人文教育力。
3.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激励专业教师人文素质提升。
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师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须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熏陶和熔炼医学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打造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在校园景观建设等硬环境中增加文化品位和艺术含量,形成良好的人文传统;营造校园精神文化氛围,促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学风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讲座、学术交流活动,以具有浓郁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激励、感染教师。
4.规范考核与评价,强化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管理。
由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组成评价主体,从知识、精神、能力等方面制定考评标准,规范考核流程。对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培养工作状况和教育效果进行评价,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实现对教师人文素质培养质量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面对高等医学院校专业教师人文素质“先天不足”及“后天乏氧”的现状,学校必须充分认识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建立合理的培养方式,切实提高专业教师人文素质,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1]邓翠菊.西部大学教师与与大学生文化素质现状调查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126-130.
[2]周利梅,郭苗莉.浅谈如何提高医学教师的人文素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1023-1024.
[3]焦国成.关于诚信的伦理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2-7.
[4](台湾)张春兴.教育的应为与难为[M].台北:东华书局,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印,1993:99.
[5]李 曦,朱勋春,隆 莉,等.我校基础课教师文化素质状况调查分析及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5,4(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