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刘 倩,曹晓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育处,上海 200040)
由于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及中国国情的局限性,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注重的是单纯的医学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医改的深入和病患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医患纠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中华医院管理学会的数据显示,全国有73.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辱骂、殴打、威胁医务人员,59.63%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纠集多人在医院内围攻医务人员;而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医患关系不和谐导致的纠纷约占总量的2/3[1]。面对医患关系紧张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引导和培养医学生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已成为医学教育中一项刻不容缓的课题。
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科学,以往的医学教育基本都仅仅强调对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学生的培养要求也日益提高。2003年9月,由南京医科大学牵头主编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医患沟通学》首次对医患沟通这个新的课题进行了探索,从政治、经济、人性、伦理、心理、人际、医学等全方位进行了理论综合与实践总结。国内众多医学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沟通类选修课。但研究发现目前的医患沟通教学存在诸多问题:(1)课程相对单调、课时相对偏少;(2)涉及医患关系的内容简单,重点不够突出;(3)教材及授课方式以理论为主,可操作性不强,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学生对讲授观点只能略知一二。
国外医学教育界在培养医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方面已经先行一步[2-3],欧美的一些医学院校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将对医生交往能力的评估作为医生资格考试的一部分。国际医学教育组织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的“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的“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均从知识、态度、技能三方面明确了医学教学应使每位医师具备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美国医学院协会要求“在培养未来医生时,应使每一位医生不仅具备精湛的医术,更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美国华盛顿大学的POM(practice of medicine)课程体系中有一个子课程叫DPS,即医师、患者与社会课程,包罗了专业精神、医学伦理、医患关系、沟通技能等教学内容,通过不同主题,交叉渗透医患沟通的知识,达到了提高沟通能力的目的。
随着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生要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的人去认识和治疗。医生要与患者建立一种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不仅要了解疾病的生理过程,还要了解与疾病相关的患者的心理、人格特征、家庭及社会因素等,通过语言、行为与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真正治愈患者的身心疾病。因此,对一个医生而言,与患者良好沟通的能力是决定是否能够真正完成治疗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这就要求临床上医务人员必须具备高超的交流沟通能力,而在医学生阶段就培养其医患沟通能力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医观念的变化和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对疾病的认知日益加强,但由于客观存在的医患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沟通不充分,使得医患关系日趋紧张。近年来,医疗纠纷投诉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很多情况都表现出医患双方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处于对立状态。国内相关调查显示: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的,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医院、医务人员不满意引起的。
临床见习、实习的医学生遍布医院的主要临床科室,在临床带教医生的指导下承担了临床医疗第一线大量的普通诊疗任务。因此,他们的职业态度、医疗技术、医患沟通技能直接影响到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而这些知识和能力在医学生实习之初就应该了解到,并在实习中不断地深入认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处理医患关系。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医疗工作的特殊性决定医学生的交流技能和临床技能一样,都是不可或缺的。高等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医生的重任,在教会医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其做人,使他们对患者具有同情心、爱心和责任心。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2]。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医生,除具备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外,还必须具有宽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良好的职业沟通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建立起和谐的医患关系。
要培养医学生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精神,以患者为中心,设身处地地关心和体贴病人、善待病人,从与患者接触开始,就将良好的医德医风渗透到整个医疗行为中。指导医学生要注意情感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情感,保持医生特有的冷静和风度。
以往医学院校的教学多注重于对医学知识、医疗技能的教育,对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教育、强化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意识,使医学生面对患者及家属时更有自信、更加坦诚、更讲诚信。
1.开设相关课程[4]。制定课程进度表,邀请教师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礼仪等方面,结合临床实际对他们进行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医护关系沟通能力的强化训练。
2.SP情景模拟训练。采用标准化病人,模仿临床上常见的医疗情景,锻炼医学生面对病患时的处理和应对能力。
3.教学查房。科内组织教学查房,由教师言传身教如何做一名善于沟通的好医生。
4.邀请名师讲座。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专家为学生举办系列小讲座,以前辈们严谨治学、廉洁行医、救死扶伤的风范来教育学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5.开展实践活动。安排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之余,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健康教育志愿者活动,以实习生为主体,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些活动可以为医学生提供一个直接与患者或亚健康人群沟通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医务人员的语言仪态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良好的语言仪态使患者有安全感及信任感。医学生在实习期间,几乎所有的临床学习与实践都是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实习医师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带教老师应该起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导学生如何与患者沟通,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语言是与病人沟通的桥梁,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表达,带教老师在培养实习生临床思维的同时也应培养医患沟通的意识,强调实习生主动地与患者进行沟通,努力把医患沟通作为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沟通能力是医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收集信息、诊断、治疗和病人教育。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过渡时期,加强医患沟通已成为解决医患矛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的切入点之一。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只要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以真心沟通换得理解,以真诚关怀赢得尊重,完全可以营造出和谐的医患环境。
[1]王忠琼,王 烜,邓明明,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42(6):788.805.
[2]匡洪宇,邹 伟,段 鹏,等.加强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7(2):154-155.
[3]颜耀华,李 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2010,31(9):30-31.
[4]赵晓辉,韩子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医学教育,2012,50(23):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