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精神视野下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2014-02-05 14:26叶稳安周智美刘俊荣周志衡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医学生培育

叶稳安,周智美,刘俊荣,梁 挺,周志衡

(广州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一、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对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意义

医乃仁术,医学的教育和实践都因“人”的介入而无法回避人文问题。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的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1]。近些年来,我国医患矛盾日趋突出,有些地区医患纠纷呈高发态势,医患纠纷己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之一。医学生是未来医疗队伍中的生力军,医学的发展和人们的健康不但需要他们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并且还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医学。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从根本上解决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现状

为进一步了解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调查了广东地区7所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教师,以不记名方式填写,当场回收。共发放问卷1350份,回收有效问卷1309份,有效回收率为97.0%。有效问卷中教师有329份,学生有980份,同时访谈了部分教师和学生。数据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份录入,运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据统计,在对“当前医患关系的满意度”的调查发现:教师的态度都集中在“一般”(43.1%)或是“不满意”(20.5%),学生的态度也都集中在“一般”(45.1%)或是“不满意”(21.5%),提示我国当前的医患关系不是很融洽。在对“当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满意度”调查显示,教师和学生选择的比例最高均为“一般”(分别是41.4%、43.7%),提示当前高校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怎么令人满意。有42.3%的教师和33.5%的学生认为“当前大多数医生最缺乏医学人文精神”,是医生缺乏人文素质表现的首位。另外,现实社会中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和不断被曝光的有悖医德的事件,也从反面警示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现状,提示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影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效果的因素分析

根据问卷调查和座谈交流情况的综合分析,目前影响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效果提升的突出问题主要反映在医学人文教育的课程设置、素质考核、师资队伍、教育方式等方面。

1.课程设置因素。调研提示,虽然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设置了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但与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形势和患者的需求相比,医学人文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提高和完善的方面。主要表现在:医学人文课程需要拓展,医文融合渗透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医学人文课程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有待提高,医学人文课程的整体性与层次性亟需加强等。

2.素质考核因素。在调查中了解到,多数被调查者表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不太满意,原因主要有高校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不够明确,考核评价指标的设置还不够科学,教师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评价不够科学,以医学专业成绩和人文知识考试定综合表现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等。

3.师资队伍因素。当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缺乏既懂医又精通人文的复合型人才。学生认为“较好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师”中,临床教学类教师(53.1%)、辅导员(33.3%)、人文社科类教师(48.6%)、基础医学类教师(39.5%)。提示教师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效果不高,各类别教师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4.教育方式因素。调查发现,现有的医学教育以传授医学知识和培养技能为主,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仍差强人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主要在低年级进行,在“大四”和“大五”开设较少。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师单向理论灌输,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互动,而医学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教师也很少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内容。课堂以外开展以医学人文社会实践活动较少,而这些形式正是医学生喜欢接受的形式。

四、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策略

1.树立正确的医学教育观,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并重相融。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目标偏重于医学自然科学知识传授和生物医学概念下医学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甚至无视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精神和人文关怀能力的培养[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召唤人文精神向医学教育的回归。因此,医学教育应树立正确的医学教育观,坚持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科学精神并重相融,需要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轻素养的倾向,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一个整体融入医学生的理论学习、医学实践、行为表现和职业发展中去,培养出既有高度的科学精神,又有厚实的人文精神的医学人才。

2.优化课程体系,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内容相互渗透。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互结合是高等医学院校素质教育的关键[3]。医学研究与服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医学人文与医学专业内容的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学人文素质和医疗技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因此,必须把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融入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将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行为医学以及医学社会学作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核心课程,并在医学专业课程中增加医学人文相关教育内容,在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中引入医学科学发展前沿、医疗实践问题、医患关系问题等,使人文课教学与医疗实践相结合,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整合师资力量,学校教师与医院医师协同育人。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医院医师的共同参与,形成教育合力。拥有医文相融的知识结构,具有交叉学科学术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关键环节。在当前师资条件下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由人文社科类、基础医学类、临床教学类、辅导员组成的“四位一体”师资队伍,优势互补,共同做好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工作。重点加强人文教师参与医疗实践调研,医学专业教师参加人文课程教学,辅导员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在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中的活动组织、思想引导、信息反馈等作用,切实有助于医学生人精神培育效果的提升。

4.改进教育方式,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知识不等于素质,要想将知识提升为素质,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化的过程。学生的人文精神、职业态度、个人道德素质的培养往往更多的取决于实践的感受,单一的课程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学活动是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形式,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采用以问题(PBL)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开展情景模拟、热点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邀请在医疗一线的医务人员参与到课堂讨论等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实践教学方面把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延伸到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各个领域中,让学生尽早接触社会、临床和医院,尽早面对患者,尽早实践人文精神,实现理论知识向人文素养内化的目的。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富于社会责任感的活动,可以开发或强化医科大学生可信赖、诚实、独立性、同情心和利他主义品质[4]。

5.营造人文熏陶,校园文化与医院文化相结合。人文熏陶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和医院文化是医学生人文熏陶的有效载体。校园文化一方面通过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医学历史博物馆等的建设,彰显医学人文学精神;另一方面通过学术讲座、医学纪念日等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学习、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影响他们的心态、气质、知识和性格的健康形成。医院文化一方面通过院区布局、病房布局,设置自动挂号机、交费自助机等设备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彰显人性化;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设置就诊流程、完善就医咨询服务,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营造人文关怀的就医和育人环境。

6.完善人文精神培育的评估体系,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建立有效、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引导教师提高医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医学生人文精神目标的养成。人文精神培育的评估体系包括对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两方面的评估。在评教方面主要考查教师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以此作为教师聘任、晋升的重要依据。在评学方面主要考查学生对人文理论知识、人文素养、人文能力的掌握,注重学生在医学实践、社会实践、文体活动、日常行为等表现。通过评教与评学相结合,把人文精神培育纳入到医学生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之中。

[1]杜治政.守住医学的疆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65.

[2]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5):57-59.

[3]刘俊荣.高等医学院校人文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建议[J].医学与哲学,2006,27(1):41-43.

[4]Faulkner LR,Mecurdy RL.Teaehing medical Students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right thing to do[J].Acad Med,2000,75(4):346-350.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医学生培育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