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民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人才培养质量是中医药院校发展的生命线,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工作已受到高校的普遍重视,主要围绕“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为何保”等四个问题进行实践。现结合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情况,谈几点思考。
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理论,通过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在调查研究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诸因素的基础上,对人才培养的各层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教学质量的各要素,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和多层次的质量保障[1],促使学校教学工作更加规范和科学,提高教师的质量意识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保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了如下界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括目标的确定、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建立、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统计与测量)、评估、信息反馈、调控等环节。”
根据教育部对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构成要素的要求,参照其他高校的相关做法,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构成要素包括:主要教学质量控制点系统、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文件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等五大系统。
1.主要教学质量控制点系统。教学质量控制点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教学质量控制点的选择影响着整个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校所选的教学质量控制点为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教学资源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信息管理。
2.教学质量标准和管理文件系统。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明确教学工作规范,制定教学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是开展教学质量管理的基础,是促进教学秩序井然、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行为准则,同时也是协同、协调学校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基本准则。在该系统的基础上形成我校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纲要,具体内容包括:人才培养各环节名称、质量目标、质量标准、执行部门、执行文件。
3.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标准规范,主要采取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两种方式,通过对学校教与学等教学情况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其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时准确掌握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教师、学生、教学条件、教学管理等)和外部因素(方针、政策、体制、环境等)。
4.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不断发挥调适作用的动力系统,包括对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反馈等环节,有利于教学执行部门改进工作,对质量信息的分析反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基础。本系统主要开展二方面工作:一是保障信息渠道畅通,多种渠道来收集信息;二是建构以教务处和高评中心为主,学生信息员、学生家长、毕业生、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等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形成多元主体、内外结合的反馈机制。
5.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是体系中对教学质量有直接关系的组织机构的集合。学校建立以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学院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委员会专家参与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的组织系统。
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正常运行需要坚持四项原则、实现三个转变。
1.四项原则。(1)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三全”原则。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坚持建立全面的质量标准、全员参与、实施全过程管理[2]的“三全”原则。树立“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管理,统筹兼顾招生、培养、毕业的质量管理,严把人才培养的“入口”质量关、培养过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关、毕业生的“出口”质量关,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的教学工作是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全校人员共同完成的,为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增强全员的质量意识、质量责任和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人人参与,各负其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2)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坚持预防性原则。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坚持过程控制,质量持续改进的发展性原则。要简化操作,保证实时性,有序性,注重实效性。借鉴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突出持续改进和预防为主的思想,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应从“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预防”为主,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的保障与管理,把教学质量问题解决在产生之前或形成过程之中。(3)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办学要以教师为主体,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原则,教育要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不仅是保障控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且是保障教学的各主要环节,找到科学的控制节点,有利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人的全面素质获得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4)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坚持激励性原则。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高校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要以释放教师潜能为目的建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要想真正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就不能仅仅依靠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而是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思路,从约束走向激励,从监控走向管理,从限制走向引导,从而充分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障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3]。
2.三个转变。(1)教学质量保障从重点监控向全面保障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意或无意地将质量监控仅作为一种措施而执行,并将监控作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首要内容。监控对象针对主要教学环节,而不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各环节。虽为教学质量以及教学管理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存在对于教学活动过程监督和控制的依赖、保障不全面、监控行政手段单一等不足。而现代的质量保障观念强调全面保障,重点环节的监控,突出引导、激励、预防的保障作用。(2)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由定期采集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化管理转变。教育部推出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作为评估的重要依据。教学状态数据包括师资队伍、在校生、教学经费、办学条件、学科、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毕业生就业等教学环节各方面的数据,是各高校教学工作运行状况和教学质量的反映,它将高校最全面、最基本的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监控教学状态数据就可以达到教学质量全面保障的目的[4],通过这种常态化采集教学各环节数据方式建立起的质量保障的模式,也在一定程序上实现了教学质量评估的长效机制。(3)教学评价由教学总结性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在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时,应尽力摒弃奖惩式的评价方式,淡化评估的鉴定性和评比性功能,强化过程性和反馈性,变过去以奖惩为目的的总结性评价为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为目的发展性评价。针对高校青年教师数量较多的特点,应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培养,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教学设计比赛、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专项培训等途径,引导他们积极投身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5]。
[1]戚业国.高校内部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理论框架[J].江苏高教,2009(2):31-32.
[2]Edward Sallis.全面质量教育[M].何瑞薇,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武艳艳.从约束走向激励——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改进对策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53-54.
[4]陈晔孙,忠 梅.基于教学状态数据系统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J].吉林教育,2009(3):18-19.
[5]郑捷琴.关于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3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