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传统民居审美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2014-02-05 09:38高徽南蔡郁文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干栏竹楼傣家

高徽南,蔡郁文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666100)

傣族传统民居审美与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高徽南,蔡郁文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景洪666100)

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以精致的造型、适应当地气候、建材生态以及庭院的自然和谐等特征吸引许多游客观赏,竹楼作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为促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发挥了很好作用。然而近年来,不少傣族村寨新造的傣族民居,结构严重异化,失去了竹楼的特征,民俗旅游资源正逐渐消失。本文从傣族传民居蕴含的美学特征以及如何保留旅游资源的角度,对保护傣族传统民居,留住旅游资源,从而推进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一问题进行论述。

傣族民居;审美;旅游;可持续发展

民居建造是一种民俗事象,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3种。本文研究的傣族民居主要限定于西双版纳傣族干栏式民居。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物质生活迈上了新台阶,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傣族传统民居——干栏式结构正在不断异化和消失。正如赵世林先生说:“丧失现代化将意味着民族的贫困,丧失传统文化将意味着民族的消亡”。[1]傣族传统民居不仅是傣族的传统文化,也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和财富,更是西双版纳发展旅游业的一道风景。能否保护这一重要旅游资源,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兴州”战略目标的实施,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傣族传统民居的审美特征

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俗称“竹楼”,其特征包含内在美和外在美。内在美主要表现在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傣族传统民居是傣族人民情感记忆的仓库,生活在异乡的傣族儿女大都会把故乡的民居建筑当作寻找过去时光的钥匙,传统民居像一根思乡的红线,牵动无数儿女的情思,为他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曾经在西双版纳生活过的人或者到西双版纳旅游过的中外客人,看到竹楼,也无法忘怀在竹楼的火塘边喝酒、吃糯米饭的味道;无法忘怀住在傣家竹楼的异样时光;无法忘怀在简朴的竹楼里促膝交谈的温馨与真诚……竹楼,不仅具有内在美,还有与都市高楼大厦迥然不同的外在美吸引游客,其审美内涵极为丰富。

(一)干栏式结构——空灵与实用

傣族传统民居为典型的干栏式结构,即高脚楼,是用数10根木(竹)支撑,在其上搭建底架,建筑高出地面的房子,占地面积约(60~150) m2。分上下两层:第一层叫架空层,高约(180~250)cm,这一层没有围墙,过去主要用来饲养牲畜,堆放杂物,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现在主要是停放车辆、摆放农具。第二层住人,楼板为木板,并用木板或篱笆把二层分隔成堂屋、卧室、前廊,木板与木板之间缝隙较大,既通风又透光。由于竹楼一层是架空的,二层的地板、隔墙都是竹篱笆或木板制的,整幢楼不像汉族民居以土筑墙那么厚重,远远望去,竹楼形态轻盈,轻巧空灵,有凤凰展翅欲飞之美。

傣族传统民居,除了外形独特,还非常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它有3大优点:一是防潮湿。西双版纳雨水多、空气湿度大,住在楼上,远离地面,可预防潮湿带来的疾病;二是防蚊虫、防野兽。西双版纳不仅雨量充沛,而且阳光充足,全年无冬天,夏季漫长,住在二层蚊虫较少,更能防范野兽的攻击;三是建材有益人体健康。建盖竹楼的木材均为纯天然建材,无辐射,适宜人体,且就近取材,物美价廉。竹楼是西双版纳傣族人民千百年来为适应当地气候和自然条件而创建并不断完善的一种传统民居,它蕴含着傣族传统的民俗印记和人文审美意识,是地方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的“合金”。

(二)歇山式屋顶——飘逸与科学

民居的屋顶一般有4种形式:庑殿、歇山、悬山和硬山,傣族传统民居屋顶为歇山式。与其他形式的屋顶相比,其坡度较陡,重檐居多,屋面交错组合,外形轮廓呈多样性,造型十分精致。据傣族神话传说记载,竹楼的屋顶是模仿凤凰展翅飞翔形态设计的,所以,细细观看,一座座歇山式屋顶,就像一只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轻盈飘逸,具有观赏性,它是傣家民居标志性建筑部分。另外,傣族传统民居歇山式屋顶的设计也很科学,其“山花”部分是开敞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其屋面设计较为陡立,增加了二层起居室的空间,在民居中,是形式与实用完美结合的典范。

(三)高脚露天阳台——美好与诗意

从傣楼的前廊纵向延伸过去,连接着一块20平方米大小的露天高空阳台,这是傣家竹楼的一个亮点,是傣家人日常冲、洗、晾晒、乘凉和聊天的好地方。阳台旁边一般栽有果树,有时,站在阳台,伸手可以摘到水果,美好惬意。傣族人民还喜欢在阳台边,用旧盆、旧桶栽玫瑰花、大葱、荆芥等,红花绿草装饰阳台,使傣楼诗意可人。夜幕降临,当年轻人在阳台上吹起葫芦丝,弹起心爱的吉他,美妙的音乐从无遮拦的阳台飘散到寨子的上空时,傣乡沉浸在曼妙的时空中。因为阳台光线充足,空气清爽,闲暇时,老人们也喜欢到这里吹吹凉风,闻闻花香,生活充满诗意。阳台无遮盖,弥补了屋内采光不足的问题,这样的建造设计,反映了傣族民居建造讲究“阴阳相济”的自然法则。

(四)室内布局非对称性——独特与宽敞

与本地汉族传统民居相比,傣族民居室内空间布局不像汉族那样讲究对称性。本地汉族的房屋,一进门是堂屋,堂屋正前方靠墙铺有一块长板桌,为供奉祖先的供桌。以堂屋为中心,左右两边各建一间为卧室。堂屋的大门很讲究,左右两扇对称开合。而傣族民居室内布局非对称,前廊和卧室安排在竹楼空间低矮偏狭位置,堂屋是一家活动的主要区域,位于人字形屋架空间最高的区域,堂屋宽敞没有隔板,主要包括火塘区域和会客区域。火塘位于与卧室相对的一侧,是一家人做饭、吃饭的地方。中间部分是会客区域,一家人在这里席地而坐看电视或聊天,很温馨。如果有客人来,就在这里铺傣家自制的爬垫睡(爬垫,即以芦苇花、甘蔗花、木棉花为絮的床垫),十来个人都能住下。傣族民居内部结构简单,面积宽敞,楼板是“地”也是“床”,所以傣族有一个传统习俗,上楼一定要脱鞋。

(五)建材天然——质朴与自然

傣族传统民居可以称之为“生态建筑”。建房以竹、木作房架、檩、椽、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技术或竹篾绑扎。木柱子、木地板、木隔板不用任何粉饰、包装,以纯天然色彩展现,具有古朴、生态、天然之美,很适合人类居住。房顶的挂瓦,为傣家人用泥土烧制的,每片瓦的一方有一个小勾,先在屋椽上横钉竹条,每条两寸许,将瓦勾挂在竹条上,就这样一片片挂盖上去,盖好的瓦片如鱼鳞状,不必用沙灰加固。也因此,傣家竹楼的屋顶人不能上去,需要换瓦片,得从屋里向外轻轻掀起一片,把新瓦塞进挂上即可。傣楼没有华丽的装修,没有铜墙铁壁的围墙,通透的设计,古朴的建材,鲜活地透着傣族民居和谐、淳朴与自然的温馨,具有自然的生态艺术美。

(六)花草果树簇拥的竹楼——恬静与生态

从造型看,傣族传统民居呈四方形,高仅两层,楼房没有哥特式建筑突兀峭拔的凌厉,也没有北京四合院庞大多进的繁芜,相较之下,傣家竹楼小巧玲珑,坐落在花草树木中,被翠竹椰影掩映着,给人田园风光的恬静与生态之美。竹楼均为单幢建筑,每家一楼一院,院里种有鲜花、蔬菜、水果,有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有青翠欲滴的小白菜,还有黄澄澄的美人蕉、香气四溢的蜜多罗……时鲜蔬菜四季都可以在小院看到,这是城市住楼房居民可望不可及的。各家院子用1.2米左右高的矮砖墙或篱笆围着,矮墙与矮墙之间形成一条条小道,曲径通幽,漫步傣家村寨,你会有人在画中游之感受。

二、傣族传统民居与地方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傣族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审美特征赢得人们欣赏,是西双版纳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西双版纳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

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村寨中率先富裕起来的一些人家,开始用砖混材料、水泥钢筋、地板砖建造傣族民居,不仅建材变化,连结构也彻底改变,失去了干栏结构的风格,这些“异化”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因为直接影响着西双版纳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到西双版纳旅游除了看亚热带风光就是看民族特色。如果傣家民居建造与内地别墅一样,游客看不到傣家民居的风采,眼中也少了一道风景。所以,西双版纳傣族新建民居时,要考虑与时俱进又不能失去民族特色。

(一)提高傣族群众自信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民族特色是西双版纳旅游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人文资源。我们知道,地球上许多资源不能再生,如地下的矿、煤、油,而有些资源,只要人们有意识保护,就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持续发展,如傣族干栏式民居。现在傣族村寨出现大量的传统民居异化,一方面是受现代建筑影响,另一方面是傣族群众对传统民居保留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当地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村民保护特色的信心。如让村深刻理解干栏式民居的经济价值,坚信傣族传统民居不是土,是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旅游价值。傣族群众要摒弃盲目追风的冲动,抵制民居异化建造,唯此,傣族传统民居才能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

(二)加强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开发土地

在田野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景洪城区周边有的傣族村寨,因土地被征用,村民只能做傣味餐饮和租房谋生,为了做生意,有的人家改变民居结构,甚至抛弃民居传统。景洪市曼景法村被列为云南省旅游特色村,云南省村镇建示范单位、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目前,也有一些与傣族民居特色不协调的建筑物正在兴建。原因是租房生意好,便把自家楼边的空地建成砖混楼,于是,一幢傣族民居紧接一栋砖混楼,傣家令人神往的花园式小庭院没有了,充满诗意的阳台被盖上钢化瓦,一层被砌上围墙,分隔成标间,作为出租房,傣族民居特色被改造得所剩无几。景洪市区有个傣族村——曼景兰,曾经以竹楼和傣味饮食蜚声海内,后来富裕起来的村民不愿辛苦,把房子转租给外地人开发,现在这个村的建筑已汉化,成了外地打工者主要租房区。如果曼景法村子的傣族民居异化的情况再不重视,这个辛苦打造的旅游示范村将渐渐失去特色,被游客淘汰。

为此,政府应加强特色村寨房屋建筑的管理。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开发土地。保护传统民居,实施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加强研究力度。

(三)正确处理保护与创新的关系

当今,土地资源紧俏,建房木材难以买到,傣汉通婚普遍,高新建材精彩纷呈,在这种背景下,要求傣族群众保护传统民居特色,他们将面临经济、文化、持续发展等多元化问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傣族群众当下面临的挑战也实实在在。所以,在乡村宣传时,要注意倾听群众心声,尽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新建傣族传统民居,建议保留以下要素:

1.干栏结构应该保留。首先,西双版纳空气潮湿,干栏结构的房子正好可以防潮,符合生命科学;其次,干栏结构与歇山式屋顶、翩然的飞檐结合,具有一种凌空飞翔的美,民族特色鲜明,可观赏性强。再次,傣家一层常常堆放许多农产品等物,没有围墙的家,在别的地方实属罕见,常常让游客惊讶,再现了傣族以人为善、互相信赖的美德。所以,在民居建造时,干栏式结构应该保留。

2.歇山式屋顶必须保留。民居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实用需求;二是审美需求。无论哪一个地方的民居,都应把自身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显得十分协调、和谐和优美。傣族传统竹楼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是因为屋顶都是“歇山”,其“山花”部分是开敞的,可形成垂直换气。楼板都留有缝隙,人坐卧在楼板面上,上下对流,有风吹拂,十分舒适。从发生学的观点看,民居建筑的产生总是实用优于审美,实用就是美,不实用就不美。歇山式屋顶恰恰适用于干栏式结构的房子,因为,这种屋顶比其他样式的屋顶高,傣楼一层不住人,如果二层空间太低,生活就不方便。歇山式屋顶与高脚楼完美结合,具有科学性,是傣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同时,歇山式屋顶造型美观有特色,像凤凰展翅欲飞的样子,轻盈飘逸,给人美好的遐想。歇山式屋顶是傣家民居的一个重要特征。

3.保留高脚阳台,方形支撑柱子。高脚阳台是傣家楼房最令人羡慕的地方,每天站在阳台,呼吸院中花草树木的清香,有时甚至可以摘生长到阳台的柚子、芒果,生活充满曼妙与诗意。但是,现在许多人家把阳台盖上钢化瓦,虽然增加了室内空间,但给人很闷的感受。西双版纳天气炎热,民居能做到疏密结合是最美的。当然,随着社会发展,民居对局部进行改造无可厚非,但要在坚持傣族传统民居建筑风格的前提下创新。如:现在许多傣族民居在阳台的一侧修建卫生间,在卫生间顶上安装太阳能,改进没有影响整幢楼的结构,这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但是一些地方不能改变,如调查中,课题组人员曾经向一位傣族长辈问过“竹楼的支撑柱为什么要劈成四方柱而不用圆柱”,他说,四方柱蛇爬不上去。可见,这个细节也包含了傣族民居建造的科学文化。年轻一代建房时要加以注意。

4.保留古朴,整齐美的特色。美是一种价值存在。傣族民居失去特色就失去了美,失去美就失去了价值。在未来世界的发展中,人们向往的是清新、纯朴有自然气息的地方。西双版纳是世人眼中自然气息很浓厚的地方之一,如果傣族民居过多地运用现代建材,表面看竹楼流光溢彩,实质却失去了那份古朴特色。所以要合理使用现代建材,比如木材难求,可以考虑用木头色的墙漆粉饰浇灌的水泥柱子,或者用现代建材进行包装,达到仿木柱效果;地板砖颜色要与木柱子协调,不要太花哨。傣族习惯在楼房四周栽花种树,古朴的楼房在绿树红花的衬托下,才具有一种和谐的美。

傣族历来崇尚统一,从众心理突出。过节时,同村小姑娘的傣装、挂包、花伞以及鞋子都穿戴一样,走到哪都很显眼,吸引不少游人驻足观赏。同理,一个村子的民居在色彩方面也要保持统一,达到整齐,这样才能体现傣族特有的审美观点。但是,现在有的村寨的傣族民居,外墙涂料颜色也不一,有的深蓝色,有的浅蓝色,有的屋顶是金色琉璃瓦,有的又是土红色,一个村五颜六色的,失去了整齐美。鲜艳的涂料虽然彰显了民居的簇新,甚至青山为之黯然失色,但却失去了传统的古朴美。那些不洋不土、杂乱无章、不成规模的新建傣族民居,貌似有个性,却激不起人们探幽登临的欲望。

总之,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的更新发展势不可挡。但是,我们应牢记,建造新民居时一定要凸显传统民居特色。在第三批西双版纳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傣族竹楼建筑技艺被列为保护对象。近日,云南省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工作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末,要在全省新建成150个左右特色鲜明、功能配套、服务规范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建设原则上每村由云南省民委补助100万元、省旅游发展委补助50万元、州市人民政府配套50万元。[2]西双版纳迎来了发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好时机。坚信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在州政府的领导下,一定能积极保护旅游资源,为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张小燕,张育宾.到2015年末云南将建成150个民族特色旅游村寨[N/OL].(2013-07-28)[2013-10-28].云南网.http://yn.yunnan. cn/html/2013-07/28/content_2823081.htm.

(责任编辑:邱开金)

Study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and Aesthetics of Dai People's Traditional Dwelling

GAO Hui-nan,CAIYu-wen
(Xishuangbanna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Jinghong,Yunnan,666100,China)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of Dai people(commonly known as Bamboo Building)is attracting many visitors for its delicate style,adaptation to local climate and ecological building materials as well as the features of the courtyard which is harmony with nature.As a kind of tourism resource of Xishuangbanna,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plays a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tourism economy.However,as many newly-built dwellings of Dai people in the local village are being greatly changed in their structure,the unique features of the bamboo building are fading.As a result,this folk tourism resource is gradually dying.On analyzing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bamboo building and how to preserve the tourism resour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ssue of protecting the traditional dwelling and retaining the tourism resource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economy in Xishuangbanna.

traditional dwelling of Dai people,tourism resourc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U241.5;F592

A

1672-0105(2014)01-0083-05

10.3969/j.issn.1672-0105.2014.01.019

2013-11-12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立项课题“西双版纳傣泐审美文化”(2011Y508)

高徽南(1965—),女,教授,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蔡郁文(1994—),女,云南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干栏竹楼傣家
傣家跟着流水走
五树六花荫傣家
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
用竹竿撑起的竹楼
干栏式苗族民居建筑艺术及其现代传承
傣家风情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小康路上新傣家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