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

2014-02-05 07:23崔祥民
镇江高专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创业者大学理论

崔祥民

(1.江苏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3;2.南京大学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3)

Peter Drucker认为创业是一门学科,并且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通过学习拥有这种能力[1]。创业教育可以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不少高校还通过设立创业学首席教授职位和成立创业活动中心等研究机构来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作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应掌握创业的本质特征,应遵循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创业不同于成熟企业的经营活动,创业是在不确定环境中的机会识别和机会利用活动,在不确定环境中成功创业者习惯于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的思维逻辑,研究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于奠定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提升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效果推理理论的提出

由于创业行动经常发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而未来具有不可知性,无法进行准确的预测,也无法提前确定目标,再加上创业行动本身具有内在的新颖性使创业者面临不确定的世界[2],激烈的竞争、快速变化的需求、不断革新的技术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概念是创业行动理论的基石[3]。

经典职能管理和战略管理产生于稳定的市场环境,在这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人们习惯于采用因果推理(Causation)决策方式。因果推理理论以目标作为逻辑出发点,根据以往的经验、模式、工具预测未来,确定目标,然后寻找各种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再对各种路径和方法进行评估,以寻求最有效的途径以获取最大的收益。

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创业者无法预先知晓可能发生的事件结果的概率分布,甚至结果本身都有可能是未知的,因此决策者无法通过转嫁风险降低未来可能的损失[4]。高度不确定性的创业情景使主流管理学基础上的因果推理理论无法解释创业现象。针对因果推理理论在解释不确定情景创业现象时的缺陷,Sarasvathy从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的决策认知机制出发,通过对27位成功创业者的访谈,发现创业者的个人经验、直观推断、创造力和即兴发挥等非理性因素在创业过程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成功创业者这些特别的行为和逻辑有悖于教科书中的标准模式,他将这种有别于传统目标导向的决策逻辑命名为效果推理理论(Effectuation)创业决策逻辑[5]。Effectuation理论有效地解释了创业者特殊的决策和行为方式,增加了创业研究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合法性,引起了学术界广泛兴趣,著名创业管理学者Davidsson将其评价为创业管理最近10年来最为有趣和最受关注的理论建构之一[6]。效果推理理论对于中国当前的创业管理研究、创业教育、创业政策制定和创业实践也有所启示[7]。

2 从效果推理理论视角看大学创业教育的不足

2.1 创业教育动机具有明显功利主义倾向

中国传统伦理的政治化倾向仍深深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教育,形成一种追求政治上的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一阵风、走过场的功利主义现象十分普遍[8]。一些大学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不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精神,而是吸引媒体注意,提高学校排名,增加学校社会影响,具有典型功利主义倾向。一些学生选修创业课程,参加创业实践活动的目的也不是具有清晰创业目标,而是为了增加社会实践经验,增加就业的筹码。在厦门举办的第四届“挑战杯”创业竞赛期间的一份调查显示,52.8%的人声明参赛目的就是为了增加工作经验、结识工商界精英,这表明了过半的人参赛不纯粹为了创业,而是为找一份好工作增加就业筹码[9]。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造成了很多大学创业教育形式化、表面化情况严重,观察了“挑战杯”创业大赛台湾、香港的大学领导和企业界人士评论大陆的这个比赛是“场面热闹、不易实战”[10]。

2.2 创业教育模式秉承的是传统工商管理教育因果推理逻辑

大学创业教育来源于工商管理教育,哈佛商学院最早开设创业教育课程,1947年哈佛商学院迈赖斯·迈斯为MBA学生开设了“新创企业管理”课程,创业教育从一开始就被打上了工商管理教育的烙印。英格兰高等教育创业调查显示,约95%的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创业教育,商学院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机构[11]。而工商管理教育主要是为大企业培养具有优秀管理才能、熟练运营技巧、良好沟通能力的复合人才。大型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巨大,技术经济实力雄厚,市场环境较为稳定,工商管理教育也采用了以目标为导向、以预测为基础的因果推理方式。由于创业教育脱胎于工商管理教育,一些大学以团队组建、人员招募、财务管理、资金运作、市场营销等普通工商管理学科知识充填创业教育内容,尽管需要了解这些知识,但以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利用为核心的大学生创业活动与以大型、规范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工商管理知识体系存在较大差异,这些理论和知识很难帮助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

2.3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特征

受工具理性主义的影响,我国高校的课程编制长期推崇“目的—手段”范式,即泰勒的“目标—行为”模式,它是一种通过确立目标来寻找目标与行为结果相关度的线性模式,是学科中心主义在课程理论方面的集中表现,这是一种典型的预设性静态课程体系[12]。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提出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与“创造新的就业岗位”[13],因此创业教育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通过创业教育促使更多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并通过这些创业活动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围绕这一目标,创业教育着重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着重于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的传授,这是典型的目标导向的因果推理逻辑。创业者是近视的(my-opic),他们假设市场会对他们的努力进行反馈[14]。纵然他们掌握了很多创业知识和技巧,如果他们无法发现身边的资源价值,他们对创业仍然会无动于衷,即使贸然开展了创业活动,也仍然会以失败告终。仅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学科,没有与其他学科建立有机联系,没有融入大学教育的整个系统之中,势必使创业教育失去坚实的依靠,严重影响创业教育的质量。

2.4 创业教育师资具有典型非专业性特征

师资是影响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大学创业教育师资主要来自于工商管理系教师或学生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老师,他们不仅缺乏创业经验,而且大多还缺乏创业管理理论知识,对于创业的本质、创业的要素、创业的基本规律等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多人将创业单纯地理解成创办新企业。缺乏创业理论背景和创业经验的非专业教师在授课内容、授课方法等方面无法满足学员需求,无法实现创业教育的目的。

3 大学创业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理论缺失

创业教育属于创业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目前一方面创业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创业理论体系还不是十分完善。另一方面,创业研究与教育研究相分离,绝大多数的创业教育研究者仅具有教育管理研究背景,大多是从教育研究的视角研究创业教育问题,既缺乏创业研究理论背景,又缺乏创业实践背景的创业教育研究者抓不住创业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研究往往具有片面性。

3.2 观念陈旧

传统的大学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为大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都是为了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也就是说大学所培养的都是“打工仔”,而从未考虑过培养为自己打工的“老板”。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与以创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有根本的区别: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强化专业教育,注重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而以创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却强调机会的获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长期以来,大学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都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种教育培养的模式已经形成惯性而被锁定(Lock-in),很难得以改变。

3.3 体制障碍

长期以来,国家教育部门集中办学,大学没有自主办学的权利和自由,学校是政府的附属部门,要按照行政机关的方式进行管理,具有典型的行政化特征。由于高校教育仅仅是政府的事情,社会其他力量基本不参与大学事务,就会使大学创业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节。大学创业教育不了解社会需求,也就很难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创业教育。而创业教育不同于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教育,不仅需要具有创业知识的师资,还需要具有创业经验的师资;不仅需要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需要创业实践的指导、创业经验的积累,单纯依靠学校师资和硬件条件是很难办好创业教育的。另外,大学作为行政化的组织,是典型的科层制组织,分割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科层制的等级层次也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内部资源整合也比较困难。

4 基于效果推理理论的大学创业教育体系

4.1 大学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采用效果推理理论的创业者,往往从人力资本(知识、经验等)、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等)、资源(资金、专利技术等)出发,判断自己能做什么,与环境进行互动,从而发现局部市场机会,然后逐步积累,最终创造出一个新市场。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潜在创业者准确地预测和把握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带来的潜在商机,并可以很快地采取相应策略[15]。拥有较多知识和技能的潜在创业者更容易识别创业机会,更能做出正确的创业决策,创业成功的概率也较高。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不仅有多少的区别,还有类别的不同,创业者拥有的知识和技能存在异质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由于拥有异质性知识和技能,对于资源在转化为产出上的相对价值和潜在价值持有不同的看法[16]。而这些不同的看法使不同的创业者关注、搜集、处理不同的信息,对于市场机会具有不同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创业者关注不同的创业机会。大学创业教育不应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应融入到专业教育之中,让大学生习惯于从所学专业知识中发现商机,捕捉创业机会,从而提升创业成功概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业管理学院创业教育中心张林主任在一次创业教育会议上也建议将创业教育整合到课程设置和建设中去,以建立跨学科的学习环境,把创业教育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17]。

4.2 加强大学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尽管各大学都有推动创业研究与教学的教师,但大多以兴趣为主要驱动力,尚未形成创业教育的研究团体。教师大都采取单兵作战的教学方式,影响力十分有限,稳定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尚未形成。建立既有创业研究背景,又有教育背景;既有创业教育相关知识,又有创业实践经验的区别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创业教育质量、推动创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要培养高素质的创业教育师资,就要打破体制障碍,整合各方资源,将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创业研究专家、教育研究专家、创业实践专家聚集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实现各方协同,效益最优。大学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开展创业教育,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创业教育,为创业教育感兴趣的专家提供发展的平台,稳定创业教育人才队伍,吸引优秀创业教育专家加盟。

4.3 打造具有特色的创业实践平台

效果推理理论强调能做什么而非应该做什么,突出的是已有的手段。大学开展创业教育也应首先考虑学校具有哪些优势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创业教育。新中国建立之初,为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大量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中央各部委陆续兴办、重组了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高等院校。这些高校在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了比较持久稳定的专业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显著特征。创业教育应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打造具有行业特征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场所。另外,大学还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友资源,与企业家校友建立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邀请他们担任兼职教师或创业辅导专家,与其企业共建创业实践基地,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激励作用。

4.4 运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创业者面临的是不确定的世界,他们无法进行准确预测,也无法提前确定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会面临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基于问题解决(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创业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创业者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不仅仅为创业者提供信息,还提供了培养创业者解决问题、团队合作及人际关系能力的最自然的学习环境。堡林根州立大学商业管理学院罗非·汉克(Ralph hanke)于2004年成功开发了基于PBL的在线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导论”,并对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首先接受该课程教育的学生反映出更能处理创业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问题,更可能有能力对变化的创业环境做出更快和更有效的反应[18]。

[1]任路瑶,杨增熊.创业教育:第三本教育护照—国外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0(11):17-20.

[2]KNIGHT F.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16 -19.

[3]MCMULLEN J S,Shepherd D A.Entrepreneurial action and the role of uncertainty in the theory of the entrepreneur[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6(31):132 -152.

[4]张玉利,田新,王瑞.创业决策:Effectuation理论及其发展[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1(4):48-56.

[5]SARASVATHY S.Effectuation: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M].Cheltenham:Edward Elgar,2008:112 -143.

[6]DAVIDSSON P.Introducing the comprehensive Australian study of entrepreneurial emergence[M].Melbourne:Swinburn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06:99 -121.

[7]秦剑.高不确定创业情境下的效果推理理论发展及其实证应用研究[J].经济管理,2010(12):170-176.

[8]王学川.功利化大学德育观的批判与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0(4):23-28.

[9]关雯文.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导向的大学个性化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33.

[10]“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EB/OL].[2010-01-17]http://www..51ec.org/chuangye/dycy/200603/3165.html.

[11]柴旭东.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162.

[12]梅伟惠.欧盟高校创业教育政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9):55-55.

[13]别明舫.择业与创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62.

[14]ALVAREZ S A,BARNEY J B.Discovery and creation:alternative theories of entrepreneurial action [J].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2007(1):11 -26.

[15]COHEN W M ,LEVINTHAL D A.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0(35):128 -152.

[16]SHANE S,VENKATAMAN S.The promise of entrepreneurship as a field of research[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0(1):217 -226.

[17]李春琴.中国创业教育十年研究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战线,2010(9):199-203.

[18]黎赔肆,丁栋虹.创业教育 PBL模式中的问题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7(3):60 -62.

猜你喜欢
创业者大学理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大学求学的遗憾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