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林容 赵红勋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历时35年发展中,以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快捷的时效性赢得了中国广大电视观众的赞誉与青睐。作为中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电视新闻节目,它已经成为了中国传媒发展的风向标、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当社会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这个传媒焦点之时,研究者也在不断探索《新闻联播》的规律。
目前有关《新闻联播》的研究著作琳琅满目,笔者希望通过对近10年《新闻联播》研究现状的梳理,能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新闻联播》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本文以2004年1月~2013年8月作为本次研究的时间阈限,以“新闻联播”作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检索出4546 篇文献;而以“新闻联播”为题名进行检索,检索到511 篇相关文献,通过进一步分析得知,有关《新闻联播》的学术研究文献约254 篇。本文将以这254 篇学术研究文献为基础资料进行梳理、分析与整合。
《新闻联播》自1978年1月1日播出以来,历经30 多年的演进与发展,早已成为电视精品栏目,一直以“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为宗旨,把宣传功能放在首位,以传播党和政府的信息政令和意识形态为主要任务,被认为是一个代表政府的媒介”[1]。“它永远站在国家的立场,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姿态告诉观众应该知道的事件和意义”。[2]可见,《新闻联播》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政治性在《新闻联播》中居于第一位”。[3]《新闻联播》以强大的政治叙事,实现了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的话语指向。
有学者从话语理论的角度,阐明了《新闻联播》在我国电视传媒领域的政治地位。沈晓静认为,“《新闻联播》的宏观主题集中指向国内政治业绩,以宣传稳定的国家政局和取得的各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为重要特征内容,体现出明显的政治话语风格”。[4]具体体现在“国家领导人致力于政局安定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经济文化建设业绩卓著”这两个方面。“新闻联播中国内新闻的95%,全部新闻的85%均为突出政治业绩的宣传,这一特征决定了该节目的语用必定具有政治话语风格”。同时,《新闻联播》的语序也是按照政治要素进行有效排列与组合。“国内新闻的播出顺序按内容的政治性强弱排序”。《新闻联播》在话语序列的编排中融入的政治性因素,已经超越了“只关乎技术和时间序列,背后往往赋予政治权力等象征意蕴……凝聚成宏观的新闻图式或超结构”。[5]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与席卷之下,电视媒体单纯的信息传播功能已不再居核心地位,而是以一种民族文化形式存在,对加深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有着重要意义。电视媒体通过传播特定、共同的符号和形象唤起民众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作为反映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象征话语体系的《新闻联播》,揭示了一个国家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和意义结构。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建构,把我们变成了一个想象的政治共同体”。[6]
有学者从仪式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新闻联播》的政治及文化功能。许加彪认为,“《新闻联播》的象征地位还依赖于体制上保证的仪式和习俗机制,地理覆盖成为基础,时间因素成为线索,形成了上达官员、下至百姓都在观看的景观”。[7]比如,固定的播出时间、稳定的播出时长,形成了日常生活的仪式,强化个体对社会的心理认同。还有全国各省市在同一时间转播《新闻联播》、足以彰显其角色地位与喉舌功能。“《新闻联播》作为国家仪式的角色,不但是中国政治的一个象征,更是一个将国家凝聚起来的核心要素。在为国民提供归属感、认同感、安全感、团结感的同时,再生产其主流价值观,构筑向心力、凝聚力”。[8]
汪婷婷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新闻联播》的文化认同,“《新闻联播》已和社会文化融为一体,在整个文化建构过程中产生积极效果,它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9]并从文化认同内核、文化认同价值、文化认同意义三个维度阐述了《新闻联播》在加深文化认同观念的变迁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时统宇在《新闻联播》迎来30 华诞之际,对《新闻联播》的主流地位进行了观照与梳理,从1981年、1992年等几个时间节点串联其主流地位的树立与加强。
《新闻联播》在积极传递社会信息的同时,传达社会政令及主导意识形态,体现了较强的政治文化功能,这是新闻传播的本质体现,也是当代中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但是目前对《新闻联播》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新闻联播》在引导社会舆论及教化民众之时,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造性地黏合与交融,生发出新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的品质与内涵,是新时期研究《新闻联播》的重大课题。
《新闻联播》作为我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其编排程式、报道风格、主题音乐、开场画面等都有较强的稳定性,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象征符号。在近10年内,《新闻联播》的改版引起了众人关注,“《新闻联播》的改版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电视新闻的传播策略,从而有力塑造中国电视新闻业的形貌”。[10]
在《新闻联播》的改版研究中,“新面孔”的出现备受瞩目。节目主持人作为新闻节目的重要符号,其稳定性有利于强化电视新闻品牌,树立权威性、可信性,《新闻联播》主持人的稳定性更强,如有更换则会吸引全社会关注的目光。10年来,《新闻联播》先后两度引入新主持人,分别是2006年6月引进了康辉和海霞、12月引进了郭志坚、李梓萌;2011年9月引进了欧阳夏丹和郎永淳。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协委员叶宏明在提案《让<新闻联播>换换人》中指出,“(新闻联播)播音员结构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为迅速改变这一现象,建议央视引进竞争机制,吸收新鲜血液”。[11]新主持人的引入为节目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主持风格。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高贵武针对2006年引进播音员发表了如下评论,“《新闻联播》的‘推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新闻效应刺激了《新闻联播》的收视,特别是李梓萌主持那天,新闻联播的收视是平时的两倍,年轻观众增加了80%”。[12]康辉、海霞、郭志坚、李梓萌的加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栏目形态、内容格局未发生大变化,他们的加盟并没有改变节目固有的风格”。[13]而2011年9月“小清新”欧阳夏丹和“眼镜哥”郎永淳的加盟,让节目面貌有了新的改变,“新加入的欧阳夏丹和郎永淳,一改以往说话速度较慢、书面语多、套话多的播音风格,播放速度明显快了不少,还破天荒地使用了‘心气儿’‘咱们’‘精气神儿’等口语化的台词,使观众备感清新”。[14]“改版后,我们在9月25日当晚的《新闻联播》中就看到了5 条由记者完成配音的新闻片,记者配音的新闻时长约占当日《新闻联播》总时长的2/5”。“记者是新闻现场的亲历者……可以凭借自身的经历和体悟,通过语音高低、语调张弛、语速节奏,更精致地向观众传达新闻现场的情况与新闻稿件的内容”。[15]记者配音是《新闻联播》在语态上的一次转变。这是《新闻联播》放下架子,真正融入生活的一种体现,是对新时期“走转改”精神的一次实践,推动电视新闻事业迈向一个新台阶。
《新闻联播》的文风在改版中发生了重要变化。文风的改变,让新闻更接地气,成为一种源于生活的真情表达,拉近了新闻与民众的距离,让观众触摸到了新闻的温度与热度。2013年《新闻联播》引入评论员直播连线,凸显了电视新闻的魅力,也是央视践行“走转改”精神的一次尝试。
在改版的过程中,新闻编排发生的变化聚敛了研究者的目光。长期以来,《新闻联播》的播出顺序具有高度的程式化,依次为“时政报道、常规报道、国内简讯、国家简讯,其中时政报道作为传统题材和资源优势,在节目中占据了主要地位”。[16]而改版之后更加“注重来自基层的劳动者、聚焦百姓生态、关注社会现象、提供生活服务的新闻”。[17]尤其是推出的记者“走基层”的系列报道,“以记者蹲点的方式、借助电视纪录片的手段,挖掘偏远地区的新闻素材,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18]“走基层”系列活动作为常态性内容播出,成为了《新闻联播》的一道亮丽风景。《新闻联播》把镜头聚焦于农村、把题材瞄向农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农民已不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新闻人对事业执著追求的体现。
目前,我国对《新闻联播》的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比较宽泛,不仅仅涉及传播学、社会学,且还包含了叙事学、语言学、比较分析等。
例如,对《新闻联播》的叙事学分析。在我们生活的场景中,叙事无处不在。张军华、王晓勇认为,“新闻传播就是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借助叙事视角内在转换的策略性功能,实现对事实的甄别与选择,最后完成特定主题的建构和塑造过程”。[19]他们以《新闻联播》中《救赎》为例,探讨了叙事视角是如何进行内在转换的。庄永志则从叙事主题、叙事情节以及叙事者三个方面来分析《新闻联播》的重要功能。肖文江则从宏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两个角度来分析《新闻联播》的权威性的建构途径。高贵武、寸洋在文中分析了《新闻联播》的故事性叙事模式,创造性地提出了“故事性叙事模式主要是借鉴故事的写作手法,通过场景设置、人物对话、细节描写,具有丰富情节变化来展现新闻事实”。张健提出了《新闻联播》在塑造国家形象的同时,形成了“超稳定结构”的叙事范型:通过影像化新闻,将全面、深入的报道与理性和公平相联系;通过整体的叙事逻辑,建构一个团结、进步、繁荣、稳定的社会整体形象,凝聚人心,激发爱国情怀;通过将问题边缘化达成社会共识。
语言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表现符号,深深地嵌入到新闻传播的肌理之中。《新闻联播》中的语言符号承载着重要的价值判断与文化功能,因此它的语言研究也不容小觑。“《新闻联播》的播报方式体现了新闻播报的基本范式‘字正腔圆、呼吸无声、感而不入、语尾不坠、语势平稳、节奏明快’”。[20]《新闻联播》的语言风格对当代电视新闻语言风格的树立具有示范意义与标杆价值,它能够影响到国内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语言风格,它的“语音状况对于推广普通话有重要的示范作用”。[21]
音乐作为一种语言方式,关乎着人类的情感体验与美学判断。包布和对《新闻联播》的标志性音乐进行了解读,“17 秒的乐曲经历了17年的播放,经受了17年的考验,目前已经成为了《新闻联播》中不可替代的栏目音乐形象和栏目声音符号”。[22]《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让电视观众感到自然、熟悉,有助于树立节目形象、加深群体认同,也能够强化版权意识。相对于音乐这个表现力极强的语言符号而言,《新闻联播》的字幕传播也备受学者青睐。高有祥分析了《新闻联播》整屏字幕的传播价值,“整屏字幕的传播价值具有重大性、庄重性、准确性、时效性和丰富性,是突破了对电视特色狭隘理解的传播观念的一种进步”。[23]另外,还有学者从新闻标题的实词/虚词、修辞策略、语言散文化等不同角度来研究新闻联播的语言阐释方式与应用技巧。
《新闻联播》作为当代社会发展的晴雨表,在中国电视新闻史上被冠以标杆性的意义。既然是标杆,就经常被作为参照物与其他节目进行对比。崔玉峰从新闻表意符号的运用对比分析了央视《新闻联播》与凤凰卫视《时事直通车》,指出了“《新闻联播》更注重‘画面+解说’与‘图表字幕+解说’两种表意符号的应用。这种模式凸显了国家级大台舆论宣传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统一性”。[24]而罗卫光则从新闻节目的形式创新对比了《新闻联播》与凤凰卫视《华夏大直播》之间的异同,认为“《新闻联播》播音端庄大气,具有国家台风范,但是缺少变化和节奏感,《华夏大直播》发挥了人际传播的优势,播报方式更加灵活,节奏感较强”。[25]他还提出了联播类新闻节目创新的五条途径:改变联播腔、增加出境报道、采用连线报道、丰富编辑符号以及建构符号冲突。
当然,对于《新闻联播》的研究远非如此,有学者从样本分析的角度来探讨新闻联播的特点,比如李齐的《<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周小普、徐福健的《<新闻联播>样本分析及研究》等。也有学者在特定时间对《新闻联播》进行解读的,例如何思翀的《新闻联播与改革开放30 周年》,陈力丹、焦中栋的《向“新闻为本位”渐进靠拢》等文章发表于《新闻联播》30周年之际。对于《新闻联播》的研究内容还包括技术层面、收视率、广告等,相对前面分析的政治文化导向、改版研究、叙事学分析、语言学分析而言,这些研究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不再展开。
纵观近10年来对《新闻联播》的研究可知,研究数量繁多、研究视野开阔、研究内容丰富,同时对《新闻联播》的认知程度也在不断深入。但我们应看到研究视域仍需进一步拓宽,研究方法也需与时俱进。《新闻联播》作为中国极具象征性与符码性的仪式行为,演绎着当代传媒文化的景观现象,体现着当代社会基本价值观,引导着个人适应现代化生产方式,如果从景观理论与传播受众观的角度分析《新闻联播》的意义与价值,将会加深研究的深度,有助于全面揭示《新闻联播》存在的社会背景、政治意义、文化意义,正确把握受众的收视心理和习惯,及时发现《新闻联播》的症结所在,进而提出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注释:
[1][4]沈晓静.《新闻联播》的话语建构对新闻价值的影响[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2]李翠,范玉金.从民族国家的视角看《新闻联播》[J].新闻世界,2010(07)
[3][9]汪婷婷.《新闻联播》对文化认同建构的观念变迁[J].南昌工学院学报,2011(05)
[5][荷]托伊恩·A 梵·迪克.作为话语的新闻[M].曾庆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0
[6][8]张兵娟.国家的仪式——《新闻联播》的传播文化学解读[J].现代传播,2010(08)
[7]许加彪.国家声音和政治景观:《新闻联播》的结构和功能分析[J].现代传播,2009(04)
[10][16][18]常江.结构变迁和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J].现代传播,2012(06)
[11][12]高贵武.《新闻联播》“新面孔”社会关注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9(07)
[13][14]许玲玲.《新闻联播》“变脸”之我见[J].记者摇篮,2012(1)
[15][17]刘俊.语态·编排·包装——谈《新闻联播》改版背后的叙事之变[J].电视研究,2011(12)
[19]张军华,王晓勇.电视新闻的叙事的视角转换与主题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
[20]芦巍.《新闻联播》对于传媒语言表达的示范意义[J].现代传播,2012(05)
[21]康健.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看推广普通话[J].语言文字应用,2004(11)
[22]包布和.央视“新闻联播”片头音乐[J].新闻与写作,2005(08)
[23]高有祥.整屏字幕新闻的传播价值[J].现代传播,2010(06)
[24]崔玉峰.试析电视新闻表意符号的运用 [J].现代传播,2011(03)
[25]罗卫光.“联播类”新闻节目变革:从形式做起[J].视听界,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