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霞
(伊犁日报社,新疆 伊宁 835000)
突发事件往往是短时间甚至瞬间以内,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例如,影响较为重大的非典、“9·11”事件、汶川地震、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等。突发事件,不仅考验了党和政府处理危机的能力,考验着新闻媒体的应变能力,也考验着身处新闻报道第一线记者的社会责任。
世界上几乎每天都有重大的突发事件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报道不能无动于衷,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突发事件能否予以及时、准确、全面的报道,是对新闻媒体能力和水平的检验,也是媒体第一抢点。
突发事件在很大程度上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灾害性突发事件发生后,因好奇而更容易成为人们的谈资。在正常信息量不足,或信息模糊不清时,流言就会增多。消除流言的关键是消除“不了解”,要消除公众的“不了解”,就必须让公众知情,知道突发事件的真相。
在目前新闻来源渠道增多、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传播速度日益加速、新闻竞争更加激烈的情况下,媒体要想满足读者需求,掌握舆论的引导权,对突发事件的采写、编发都必须强调“第一时间”。如果主流媒体对读者十分关注的突发事件不及时反映,其它媒体就会抢先,占据舆论引导的主动地位,甚至会让境外别有用心的媒体钻空子,混淆视听,也会损害主流媒体的声誉和形象。这样的事例很多,比如,前几年伊犁州一矿山深处发生泥石流,由于来得太突然,十几名工人瞬间被掩埋了。当时新疆一家生活类报纸率先到达现场,率先发出新闻报道,可是因为没有全面深入地了解事件真相,而发出了《泥石流灾害谁之过?》,这篇报道立刻在社会上引起了反响,大家对泥石流灾害发生原由妄加推测,甚至一些负面的“政府不作为”等舆论开始在网络、民间迅速传播开来。这样不负责任的报道给社会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
由此可见,报道要做到客观、准确,需要记者有强烈的敬业精神、踏实的工作作风、突出的采访能力,尽可能对事件现场、当事人等进行周全的采访,并且在写作中多用引语,使报道更加客观准确,富有感染力。
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发展到解决有一个过程,弄清事实真相也有一个过程,要通过追踪报道、连续性报道、深度报道来不断修正报道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某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如果是引人关注的,那么这一事件如何发展,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直至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都必然是牵动人心的。事实上,许多有影响的系列报道、连续报道,都是在对突发事件的追踪关注中产生的。譬如,近年来对一些桥毁人亡事件的连续报道,不仅揭露了“豆腐渣”工程的真相,而且追出了官僚主义和贪污受贿等不法行为。正是这些连续跟追踪性报道,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和社会价值。此外,对那些具有较强教育意义的突发事件,尽管过程已经完结,但其影响仍在,仍然值得追踪。比如,伊犁大学生刘开谨勇救两名落水儿童遇难的新闻,事件虽已过去了好几年,在后续三年时间里,媒体依然关注他的行为对他弟弟、家人的影响,后来媒体又跟踪报道了其弟弟继承哥哥遗愿,考上同一所大学,走完哥哥未走完的路。刘开谨的事迹教育了很多同龄人,成为同龄人心中的楷模。
注重突发事件的追踪报道,有利于抢好“第二落点”,后发制人,使得报道入深出新。突发事件稍纵即逝,加上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使记者失去现场采访报道的时机,抢不到先发优势。做好后发制人的文章,也是发挥报纸优势的途径。在冷静、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形成报道,往往更能反映全貌、更有深度、更具独家特色、更有影响。
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灾难性和暴力恐怖事件往往与死亡、血腥、惨烈、残忍等联系到一块,媒体和记者面对这样的内容和画面如何处置,历来是新闻伦理中最有争议的部分。
西方新闻伦理强调,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要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尽可能避免在文字和图片中直接表现“身体恐怖”,认为“借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对灾难中恐怖信息大肆传布,强调恐怖诉求,是违反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我国也有一些新闻媒体在灾难性新闻报道中为了刺激读者,吸引眼球,常常有意识地渲染恐怖、血腥的场面。比如,一家报纸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家医院爆炸27人遇难的报道”,报道占据半个版面,并配有一张彩色特写镜头,一具被掩埋的尸体向外露出两只光脚。同时,照片还配文说:“一名遇难者被压在废墟下,只露着两只脚。据他妻子说,爆炸前,他正和四五个人在家里玩牌。”这样的报道显然没有人文关怀,给读者留下的是对人性的冷淡,既缺乏对死者也缺乏对生者尊重。
从新闻审美和读者心理看,一味渲染破坏性的一面,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和厌恶。选择性的报道,减少破坏性报道,突出建设性的报道,并非“报喜不报忧”,而是说要挖掘和反映事物所蕴含的警醒社会或启迪人生等方面的价值,不使报道停留在就事报事的肤浅层面。例如,全国媒体对于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报道,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固然有地震影响、破坏程度之大,但同时也向全国人民发起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从那时起,避险自救,生命至上成为我国每个单位和个人需要补上的重要一课。
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件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都很强的工作。能否及时、准确、全面地报道好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事件本身的解决,而且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稳定大局。这就要求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较高的素质。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23岁的曹爱文,在一次采访少女落水事件的过程中,义无反顾地把救人放到第一位,她认为她选择救人只是一种本能,她说:“生命比一条报道重要”。绝大多数网民对曹爱文的选择予以高度评价,赞美她是“中国最美的女记者”。
突发事件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呈现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状态。因而突发事件既要秉笔直书,又要服从大局。对突发事件报还是不报,早报还是晚报,简报还是详报,都要放到大局中去衡量,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严格遵守有关新闻宣传纪律和有关突发事件报道规定,做到帮忙而不添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