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俊玄
我国是有着悠久的辞书编写和研究传统的国家。自从《说文解字》《尔雅》问世以来,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了众多优秀的辞书;对于辞书发展史的研究作品也时有问世,然其研究的时限多止于现代,一般为新中国成立之前,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则鲜有论及。魏向清教授等著的《中国辞书发展状况报告(1978—2008)》(商务印书馆,2014年1月出版,下文简称《报告》)则填补了这项空白。
《报告》以两次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1975—1985年和1988—2000年)为纲,全面、系统地统计了两次出版规划和3 个发展期内汉语类辞书、外语类辞书、电子类辞书、在线类辞书和少数民族语言类辞书的编纂出版的各类数据,数据客观翔实,视角广阔新颖;不仅是一份该时期内中国辞书生态状况的全面系统的总结,也是该时期我国语言生活状况的深入细致的报告。
根据考察对象的类别,《报告》主体内容分为5大部分,依次分别详述了5 类辞书的发展状况。并按照时期(初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平稳发展期3 个重要历史发展时期),分门别类(语文类、专项类、专科类、百科类、百科全书、外向型)、条分缕析地客观展现了汉语辞书和外语辞书的具体出版数据和实际发展状况。这两个部分不仅分别报告了各个时期不同类别辞书的一手数据,还将各组对应的数据横向比对,透过数据分析其中隐藏的各项问题,分析了全国辞书规划对辞书编纂和出版的影响,并且对以后辞书的出版和发展提供意见和建议。
随着出版数字化的迅猛发展,除了传统的纸质图书,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等新介质的出版形式也风起云涌,迅速抢占了出版市场,吸引了大批的读者群体,尤其是年轻读者。鉴于此,《报告》不惜以近一半的篇幅专门介绍了改革开放后30年间电子类辞书和在线类辞书的历史、现状、主要问题等。笔者认为,除了书中提到的问题,电子类辞书不仅需要在产品自身个性上下工夫,更需注意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同样,在线类辞书虽然也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也存在内容的同质化、简单化,甚至市场竞争的无序化。因此,此类辞书仍需努力加强其智能化、规范化、个性化,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作为中国辞书的发展状况报告,除了汉语辞书,当然不能缺少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类辞书的介绍。该书最后一部分集中论述了蒙古、藏、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与其辞书状况,还介绍了中国北方的一些古文字及其辞书状况。这些内容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辞书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回顾和整理,更是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与文化的一次总结。书后不仅设置了关于辞书发展大事记、辞书奖项等的附录,还专门附了一张光盘,内含了正文涉及的与辞书出版相关的大量数据,不仅有利于读者深入理解正文信息,更便于有兴趣者进行相关的研究。
该书既是对辞书发展的历史总结,也可供国家的相关辞书管理部门参考,为未来的出版管理和规划所用;可供辞书出版机构借鉴,以利于制订辞书的出版计划;也可作为编辑出版专业的学习者学习新时期辞书发展史的参考书;更可作为辞书研究界进行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的重要依据,从而推动我国辞书研究的长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