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正义 蔡海峰 林晶
医化园区循环化改造路径探寻
——以椒江医化园区为例
罗正义 蔡海峰 林晶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载体。当前,在国家大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循环经济的宏观背景下,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既是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需要,也是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椒江区块是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化学原料药基地是2001年经原国家计委、经贸委批准建设的国内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和医药中间体产业园区,由椒江和临海区块组成),也是2010年省政府确定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唯一以“循环经济”命名的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块,于2013年末被列为省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园区面积43平方公里,由椒北、椒南两个区块组成。2013年,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54.27亿元,为全区的31%;完成工业性投入23.84亿元,占全区的59.75%。园区共有规上企业93家,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已形成以医药化工和装备制造为核心,装饰建材、金属资源再生、服装纺织、电子电器齐头并进的产业发展体系。
目前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医化企业、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恶臭源头存在,加之部分企业环保措施不到位,在特定气象条件下,大气污染对城区的影响较大。二是主导产业亟待转型。受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求提高的限制,医化产业面临严重的发展空间瓶颈,医化企业整体外迁现象加剧,急需延伸优化医化产业链。三是要素资源供应紧张。近几年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影响园区土地功能集成和基础设施共享效益。
按照“产业集群、空间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结合“科技平台共创、服务设施共享、生态保障共建”的理念,通过分析现有土地利用现状及相关入园企业性质,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推进产业园和配套功能区建设布局,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促进循环化改造顺利实施。
联动发展医化功能区。在椒江以南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医药化工企业。该片区开发较早,也是园区内发展最为成熟的功能区,拥有海正药业、九洲药业、海翔药业、新东港药业等大型骨干企业。未来发展重点应放在片区内部的整合、改造、提升方面。一是加大传统化学原料药与化工产品的技术改造力度,鼓励产品创新和节能减排力度。二是积极落实医药产业发展新空间,鼓励现有企业加强制剂产品研发与生产,推进化学原料药向制剂发展,努力打造国家级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三是进一步延伸医化产业链,积极发展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特色医疗器械和制药装备企业。
着力提升装备制造功能区。布局北一南二共3个装备制造产业园。未来重点打造装备制造类龙头品牌,形成以汽摩制造、电机制造、农林设备制造、厨卫设备制造为主体的优势产业集群。汽摩制造:未来应以小排量汽车和踏板式摩托车为重点,做精做强各类龙头汽摩配产品,延伸发展电动汽车、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电机制造:目前拥有信质电机等几家较大的电机企业,未来应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农林设备制造:目前拥有欧森机械、文信机电等几家较大的电机企业,应做精喷雾机、园林机械等传统产品。厨卫设备制造:未来应以发展健康、安全、节能、环保的绿色厨卫为理念,引进培育一批掌握高端技术的大型企业。
高标准建设电子信息功能区。在椒江以南核心地区,集中布局电子信息产业。目前已有水晶光电科技、星星瑞金科技两家较大的光电企业入驻该区块,未来应继续发挥光电的主导作用,并协同发展其它技术含量高、配套性强的电子信息企业。一方面,加快太阳光电、太阳能集热器、能源技术服务等再生能源及节约能源的光电技术发展,努力建设成国家级光电产业基地;另一方面,以绿色、节能、低碳为导向,研发、生产和销售的知名电子元器件制造,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及延伸产品的发展。
有序拓展其它综合性产业功能区。在椒江以南核心地区,布局综合产业园。未来重点放在清洁化和循环化方向发展。一是园区全面开展清洁生产,积极构建园区内部循环产业链。依托原有的产业基础,结合产业转移和企业搬迁,推进综合产业园建设布局,主要包括塑料、涂料、木材、石材、钢材、玻璃、小五金等建材企业,汽摩配、农林机械、缝纫机械、船舶机械等机械装备企业。二是规划布局配套金融商贸企业,按条带状集中布局,贯穿综合性产业园,为整个园区各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支撑。三是注重园区北侧腾云山区域的保护,一方面,发挥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的生态隔离功能,另一方面,为园区内居民和工作者提供游憩休闲功能。
合理布局相关产业配套区。应加强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设施配套,同时注重生态功能,合理布局相关配套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以及发展预留区。科教文化区:目前该区块集中布局着若干院校以及园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未来应进一步发挥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的孵化器作用,为园区有关产业和企业开展循环化改造提供智力支持。生产型服务区:目前该区块主要有若干家造船企业和在建的物流服务企业,未来应将重点放在产业的“退二进三”,一方面,淘汰造船企业落后产能,寻求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巩固发展钢材、集装箱等大宗商品物流,积极培育医化、粮食等专业性物流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推进物流集散基地建设,完善海港、公路为主体的货物配送体系,提升信息化水平,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生活型服务区:包括住宅安置及相关生活配套区。目前仅有核心片区西部小块地区生活配套基本成形,未来重点布局居住、商贸、休闲、医院、文化等生活配套设施,为园区吸引、服务、留住人才做好配套供给服务。发展预留区:椒江以北和椒江以南各一片。目前大部分为现状村留地,为未来的产业转移、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预留潜力。
根据园区产业特点,以化学溶剂、污染物、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着重提升产业层次,促进“三废”循环利用,加强园区企业和行业的分工协作,提高园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效率,形成企业内部、行业企业之间以及园区内外三大循环体系。
构建医化企业内部“小循环”。园区医化企业生产中间体、原料药的过程中,产生较多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其中大部分可以通过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重点对废气的有机溶剂、压缩气体、蒸汽、盐酸和氨水等回收利用,对废水的有机溶剂、副产物等回收利用,并进行沼气发电,对废渣的有机溶剂、蒸汽、副产物、催化剂等进行回收利用,形成多条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通过废物综合产业链构建,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增加企业的产品附加值,将在园区循环化改造中发挥基础性作用。
打造园区产业间“中循环”。根据园区的产业结构和特点,在强化企业内部“小循环”同时,努力构建产业间的“中循环”,提高产业间的关联性,鼓励不同行业的企业分工协作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废弃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通过污水处理厂将医化行业、建材行业产生的废水处理后循环再利用,同时构建园区再生金属回收体系建设,鼓励园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回收站点和物联网,为机械装备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和支持,从而大大减少行业间的污水、污泥、废旧资源等污染物排放,提高园区行业企业的中水和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
形成园区内外“大循环”。要加强与化学原料药基地临海区块的分工协作,目前有多家医化企业在两个区块都有厂区,园区要鼓励企业充分利用临海区块的原材料供应,在椒江医化园区大力发展市场需求较大、环境影响较小的原料药和产业链后端的制剂以及生物医药,降低椒江医化企业生产成本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形成区域间医化产业的大循环。
园区是能源消耗的集中区域,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着眼于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的利用比例,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鼓励节能技术研发推广。鼓励企业应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对空压机、制冷机等高能耗设备进行节能改造。对园区内医化企业采用新型催化剂、高纯度原料、DCS控制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促进工艺节能,推进热能的梯级循环利用。合理电气设计,优化总图布置等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器企业,制订节电规划、确定节能方案,进行电网和用电设备的优化,大量应用变频技术,大量推广高效节能电机,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电机、风机、水泵,大量采用绿色照明。
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发电工程,重点在有条件的企业推广应用太阳能屋顶发电技术,利用企业厂房平顶屋建太阳能光伏电站,逐步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占园区总能源消耗的比例。研究建立直供系统,以解决非常规能源并入电网困难的问题,充分利用非化石能源。并按照节能高效的要求,引导园区内所有企业进行电力设施改造。
加快推进热电联产。目前园区内已建成投产的椒江热电厂日供气量约2500吨,在医化企业集中区域实施了集中供热、供气,解决了企业因设立小锅炉产生的环境和安全问题。以椒江热电厂为依托,深化园区集中供热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整个园区进行热电联产。加强供热管网和余热回收管网建设,形成热电厂蒸汽→企业利用→发电厂余热回用的余热利用循环链。将热电厂燃煤形成的粉煤灰,经脱硫、脱硝处理后,供给建材企业用于生产加气砖等新型建材,形成粉煤灰→新型建材的粉煤灰利用循环链。
作者单位:台州市椒江区发展和改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