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虞枫 齐佳龙
【国际标准化讲坛】
以标准化为基础促进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的思考
文/黄虞枫1齐佳龙2
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必要条件、科学管理的基础,是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上海作为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化都市,在中医药国际化、标准化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基础。以标准化工作为基础促进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既要认识到标准化可以规范和提高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质量,也要避免过分标准化对中医药个性化服务的制约。
近年来,上海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成绩显著,已逐渐形成了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为标杆,以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为工作平台,依托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科研学术机构作为技术支持单位,联合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医疗机构、协会团体等共同参与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格局。
通过多部门分工协调,上海已经形成将ISO/TC 249秘书处、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秘书处、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室和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中医药标准化研究中心实行四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工作机制,建立了由上海市中医药发展办公室负责引导和宏观管理,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委员会负责归口管理,相关中医药科研机构、学术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的良性工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切实推进了上海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在国家大力提倡和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下,上海中医药标准化政策保障得到有效落实,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上海市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促进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有利政策不断出台。
通常来说,中医药服务贸易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另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以中医药服务为内容的国际贸易。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我国已广泛开展境外消费、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四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贸易。
我国作为WTO成员,利用WTO的平台、机制和规则,已经在服务贸易领域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从我国境内向外国居民提供中医药远程医疗服务、外国居民来华进行中医药医疗保健、中医药特色旅游或者学习中医药文化技术、我国人员或机构在国外开设中医诊所、我国中医师赴外国提供中医药服务等都是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具体体现。
上海在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在平台建设方面。依托行业协会等组织,一批中医药服务平台已经悄然在上海建起。
全国首家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服务机构、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NGO)建立了“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开发、服务规范化的实践和尝试,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模式。
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是为适应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新要求打造的新型服务贸易主体,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集成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国内、国际交融互动。该平台主要打造五大服务功能,包括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国际交流展示、国际合作渠道集成等。
中医药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和上海市高度重视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上海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纲要(2014-2018年)》等一系列政策,指导中医药服务贸易进一步科学规范和健康发展。
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有利于快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医药服务应用范围,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和发展;有利于展示并传播中医药科学理论和文化内涵,推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创新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通过以外强内,激发国内中医药机构发展潜能和活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资金、技术和信息互动及共享,推动中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
同时,通过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能将中医药从有形的产品交易形式,拓展到前景更为广阔的无形服务贸易中来,打破传统贸易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可实现实时远程医疗等服务;还能大力保护现有宝贵的中医药物质资源,而且可在满足中医药受益群体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的前提下,实现中医药资源、技术、文化、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疾病谱、医学模式和健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医药服务因其独特优势而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和民众的欢迎。
此外,国家制定的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划,也为上海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特别指出“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商务部等34个部门联合发布的《服务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将中医药服务贸易列为具有潜力的重点发展领域。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我国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刚刚起步,服务贸易对中医药行业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缺乏知名品牌以及规模化、集团化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实体,中医药服务体系、产品规范尚未完善等诸多挑战。
上海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技术优势,国际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因此,依托上海中医药标准化工作基础,以标准化手段促进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不失为一剂良方。
充分发挥标准对上海中医药服务业组织的重要技术支撑作用,从服务通用基础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等方面入手,将上海中医药技术优势转化为服务产品优势,建立起上海中医药服务标准体系。通过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贯彻实施GB/T 24421-2009《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等,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化活动,用标准规范上海中医药服务工作,提高上海中医药服务质量水平。
2013年,ISO决定启动对标准的社会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选择中国作为首个试点国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作为国内两家项目试点单位之一,其《ISO非经济效益项目——“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案例研究”》项目方案获ISO社会效益评估项目组认可,研究报告发表于ISO官方网站。
标准化手段提高了医院医疗质量、服务质量,规范了医疗行为: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选择权,履行告知义务、注意义务,提高证据意识(建立各项病人告知书、知情同意书等),使之处于受控状态。最重要的是通过服务标准化,使医院现代化管理体系与国际接轨,医院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无形资产价值不断增加,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化工作的落实,亟需一支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建议依托现有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培养一批既有中医药标准化知识又有服务贸易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满足上海中医药服务工作需求。培养方式:一是通过建立选拔机制专职培养,二是通过参加国内外相关学术会议、工作锻炼等方式在实践中培养。
在国家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顶层设计指导下,根据上海市场发展实际需要,选择重点领域和项目,解决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化工作中的关键问题。
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主要包括标准的前期基础研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以及标准的采标和维护等工作,牵涉领域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资源整合。建议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将中医药服务贸易标准化工作纳入到国家、地方的中长期重大规划,给予政策、经费上的专项支持。
政府主管部门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上海有实力的中医药服务主体,参与各级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在服务标准化工作中有所作为,尤其是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为拓展国际市场,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好铺垫。
行业协会熟悉本行业的实际情况,从中医药服务市场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依托上海完善的中医药标准化平台和组织构架,向会员单位普及服务业标准化知识。只有让企业切实体会到标准化工作给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经营问题,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企业才有可能将参与标准化工作视为一种自愿、自发行为,实现标准与企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ISO/TC 249于2009年成立,秘书处设在上海,主要针对中医药领域的产品质量和安全控制开展国际标准化工作。2014年2月正式出版的ISO 17218∶2014《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国际标准,成为ISO在传统医药领域内首个国际标准。刚刚结束的ISO/TC 249第五次全体成员国会议,首次将工作范畴从实体的药品、设备质量安全标准,扩展到涉及仪器和药物的安全使用和交付方面的服务类标准,为开展中医药服务标准化工作又打开了一扇大门。可以预测,今后由此平台发布的中医药服务类标准,将为拓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提供有力的保障。
发挥上海标准化工作平台优势,继续完善标准的研究培育机制,加大“上海牌”中医药服务标准的研究力度。特别是对有潜力成为中医药服务类国际标准的项目予以重点培育及指导,争取在ISO/TC 249平台成功发布一批既能满足市场实际需求、又能体现上海中医药技术优势的服务类标准,为上海的中医药服务走向世界做好前期准备。
(作者单位:1.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2.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医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