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娟(江苏省扬州市副市长)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近年来,扬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法治文化名城”,将法治文化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深入发掘法治文化资源和历史遗产,走出了一条与城市特质相呼应的法治文化建设创新之路。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已成为具有扬州特色的法治品牌。本文立足扬州市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实践,对法治文化名城建设作些探讨。
当前,法治文化没有约定俗成的概念,笔者认为至少要包括精神、制度、物质和载体四个方面。因此,法治文化名城应当具备五个方面的特质,即软件独特、硬件配套、理论架构、活动推广、品牌凸显。扬州市所要打造的法治文化名城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全体市民诚信尚法、尊崇法治。当所有人对法律的无上信仰和一体遵守固化为全社会自觉行为,并内化为素质需求时,就养成了一座城市崇尚法治的城市精神,形成了诚信尚法的市民社会,习惯就成了一种文化,也就是法治文化。二是以文化手段普及法治内核,培塑法治精神。法治文化的展示不外乎两种方式:一种是戏剧评话等文学艺术,在一些独具特色的扬州本土文化艺术中植入法治元素,弘扬法治理念;另一种是法治文化阵地,比如广场、公园、街巷、展馆等,以硬环境营造氛围,提升民众法律素养。全民对法治的追求反过来又会促进法治文化表现形式和法治环境的提升。三是整个城市都是普法大课堂,所有市民都是普法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以法律建构城市精致框架,用法治引领城市有序运转”,才能发挥扬州古城文化悠久、底蕴丰厚的特色,才能充分挖掘具有城市个性的法治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法治文化景观。
扬州市立足“千年古城”底蕴优势,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将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充分结合,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治并行实施。
一是促进城市文化内核与法治有机融合。利用扬州古城宝贵财富,延展文化名城法治内涵。整理历史文献和现当代扬州法治事件,编辑出版《法治人物解读》《法治文艺剧本集》和《春》《夏》《秋》《冬》美文美刊等“法治文化名城系列丛书”。遴选扬州籍法治历史名人,在其遗址旧居挂牌立碑,进行法治文化解读。运用扬州评话、扬剧清曲、木偶、漆器、玉器、剪纸、面塑、乱针绣等传统技艺表现法治内容,提升法治文化魅力。公开征集和推广使用法治文化标识、宣传语,在陈列馆、展览馆、名人故居和社区举办“法治书场”、法治文化工艺美术品展、法治文化艺术节等人文活动。
二是构筑法治文化建设政府行动框架。将法治文化名城建设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大局,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基础、先导、服务作用,形成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的法治建设架构。2007年,出台《关于加强全市法治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2008年为“法治文化建设推进年”;2009年,开展“建设法治文化名城推进行动”;2010年,印发《建设法治文化名城实施方案》;2011年,举办“法治文化名城建设推进年”活动,发布5大重点项目15个具体活动,使法治文化名城建设成为目标明晰、操作性强的具体工程。法治文化名城建设项目获得扬州市政府“创新创优奖”。
三是拓宽法治文化建设多样化路径。围绕法治文化强化“群众主体意识”和“公权约束”两个基本面,开展机关法治文化普及化、法治文化广场系列化、法治文化解读大众化、法治文艺渗透经常化和媒体法治阵地立体化“五化”建设行动。开通法治文化名城网暨扬州普法网,建立网上学法考法城,网上学法考试超过10万人次。先后建成引潮河市民法治文化广场、琼花观法治苑、新生农民法治广场、扬子法治文化公园、市法治文化体验馆等286处法治文化阵地,命名市青少年法制教育馆等18个市级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在新闻媒体设立《说法》《庭审直播》等30多个法制宣传专栏(版),制作播出《大地飞歌》法治文艺系列节目,举办优秀法治动漫作品征集和展播,形成了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纸有文、网络有形的宣传模式。
四是培育市民良好法治精神。把法治精神、法治理念融入对领导干部、公务员等重点对象的普法教育中,涵养崇尚法治的公民意识。在社会层面评比表彰“学法用法模范”、“十大法治人物”、“十佳法制副校长”等,教育和感召市民群众学法守法用法。围绕社会关注焦点和群众需求提供法制宣传和法律服务,引导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维护权益靠法”的法治风尚。每年组织百家机关“送法进社区”,义务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组织专业“四团”(扬剧团、木偶剧团、曲艺团、歌舞团)和民间文艺团体长期在基层演出,把法治文化送到千家万户。
建设世界名城,是扬州市正在不懈奋斗的目标,同样,精心培育与世界名城定位相适应的法治文化名城,也已成为扬州市必须面对的时代使命。扬州市要在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探求一条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的务实之路。
扬州市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曾是我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都会,对外贸易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港埠。就建设法治文化名城而言,扬州市有利的历史基础和资源条件主要包括:一是扬州自唐代以后两淮盐业专卖和南北货贸易几度繁华,蕴含着对法治的巨大需求,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肥沃土壤有助于地域法治文化的形成。二是扬州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文化发展具有一定贡献,扬州历史上出现了以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近代扬州还造就了胡显伯、鄂森等法律大家,他们追寻法治的精神为扬州后人所传承。三是清康熙、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繁华,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和棋琴均在这一时期形成自己的特色,这些艺术形式在东西方文化、南北地域文化等交流中蕴含了开放、包容和多元的特征,为法治文化的生成发展提供了丰厚的营养和广阔的空间。
充分认识、挖掘和利用好历史形成的有利资源,是建设法治文化名城的有效途径。首先,重视法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法治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其次,在与法治文化有联系的文博景点制作法治文化展牌解读,并融入现代法治精神和人文意识,推动社区等区域法治文化形成。第三,打造“法治文化小巷游”,整合双东历史街区谢馥春、刘师培故居、三祝庵法治文化名人解读中心、琼花观法治苑,以及盐阜路史公祠等法治文化资源,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品位。第四,突出“文化牌”、“名人牌”、“盐商牌”等,利用扬州评话、扬剧、扬州木偶等丰富地方文化资源,创作和编排一批以法治文化为题材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反映时代精神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影视、戏剧、音乐、舞蹈等作品。
法治文化名城建设需要从硬件和软件上循序渐进予以完善。近年来,扬州市加大了法治文化名城硬件建设,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全省政法工作会议要求推广扬州市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经验。但是对照形势要求和群众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持续加大推进力度,切实提高乡镇(街道)、村(社区)法治文化公共设施覆盖率,尽最大可能发挥建成载体功能作用,进一步增强公共设施载体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期取得较好社会效果。还将依托“文化博览城”建设,在古城改造、江广融合带和沿江地区规划建设中更多考虑法治文化元素的融入,进一步塑造法治文化名城品质,力争到2015年实现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
如果说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的硬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显现成效,但软件方面却不可能靠短时间突击来完成,必需有一个精心培育、耐心积累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持续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市市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历史性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结构性不完整,法治文化在市民素质的深度渗透上存在着明显不足,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一个成熟的法治文化名城,需要政府推进和民间自觉的良性互动:第一,依托扬州大学组建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理论研究会,出版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理论研究专辑,完善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理论体系,并探索制定法治文化名城建设考核评价指标,努力推广法治文化名城建设的地方特色和核心价值。第二,以“五抓五带动”(抓领导干部带动公务员,抓青少年学生带动青少年,抓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带动企业职工,抓“两委”干部带动农民,抓农民工带动流动人口)学法用法,努力实现全民法律素养的进一步提高。第三,依托市级法治文化创作工作室,组织开展“法在我身边”随手拍摄影大赛、法治文化名城卡通形象设计大赛等活动,运用品牌效应推广传播扬州法治文化。
培育与世界名城定位相适应的都市法治文化,不但需要有积极稳妥、清晰明确的规划目标,还需要坚持行之有效的基本途径和长效机制,使其走向常规化、制度化和社会化。第一,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特殊作用,建立新兴媒体法治文化宣传机制。在抓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办法制栏目的同时,积极探索网络新媒体(如微博、微信、微电影、APP等)普法方式,构建扬州“法治文化名城云”,建立数字法治文化名城馆,突出互动、交流、服务、社交等功能,逐步形成线上线下无缝隙法制宣传新格局。利用公交车、电梯移动电视平台播放法治文化形象片和法制动漫作品,抓住碎片时间渗透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第二,充分发挥部门联动作用,健全法治文化组织体系。继续坚持和完善“大普法”工作格局,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运用职业准入、职业培训等时机,将其作为保证提高从业人员法律素质和实施法治教育的正规化、制度化的强力手段,增强法治文化队伍素质。第三,充分利用扬州市举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运河名城博览会、鉴真国际马拉松比赛等重大国际活动的载体和平台,将其作为实施法治教育、宣传法治文化和展示市民法律素质的有利契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不断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用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