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新东
促进各阶层相互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公平利益、拆除藩篱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流动
古今中外的历史无一例外地表明,国家或社会的分崩离析无不始于阶层或者阶级的对立和冲突,而其繁荣强盛又无不修复于阶层或者阶级的调和与融合。作一个最简单的划分,当下中国主要有富裕阶层、小康阶层、温饱阶层和贫困弱势阶层,如果说阶层间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集中为一条就是利益冲突,因而促进相互融合的最关键纽带就在于公平利益、拆除藩篱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自由流动。
笔者通过多年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研究与概括,提出“社会各阶层互动流动论”一说。其要点就是,一个社会是否稳定、健康与否、能否进步,关键取决于社会各阶层是否能够实现无隔阂的彼此互动和无障碍的多向流动,社会各阶层不互动则日益两相忘而碎片化、不流动则日益枯竭而僵化。因而互动流动不仅指社会组织架构的分工与定位,更是指社会组成成员的配合与换位。正如人体,不管是站着、坐着或躺着,当然都能够实现稳定。但如果要走动起来,就需要双腿配合;如果再要跑动起来,还需要双臂配合;如果更要不停地飞奔起来,则需要全身各部位配合。
“社会各阶层互动流动论”讲的就是通过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参与、相互配合、彼此换位与轮番发力,从而让社会这个巨轮不断地向前向上迈步的原理。这一理论不同于所谓“哑铃型社会”和“橄榄型社会”之说,因为它们只是从静止的角度解释什么样的社会构成更为稳定,没有回答或解决如何让社会实现动态稳定并向前发展。如何使得社会各阶层互动流动起来呢?关键的有两条,第一条公平利益,第二条拆除藩篱。
公平利益是社会各阶层实现互动流动的根源。马克思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社会分层的根源从最扼要的角度讲就是利益的获取、占有及支配的不均不公。问题既因利益而产生,也必由利益而化解之。从现实与发展来看,公平利益就是解决利益矛盾及冲突的唯一出路。因为如果利益固化或者既得利益阻挠,改革就会受阻而停滞,社会就会僵化而堕落;如果利益差距扩大化,那么社会矛盾就会日益激化并爆发。当然,公平利益绝对不是走大锅饭、平均主义的老路,其本意为平等合理地取得各自应有的利益,这里还要特别强调在利益面前参与竞争的机会平等的含义。当下,大家都明白也并不希望社会真的变成为利益平均或均分,大家所呼吁的不过是利益或者说好处面前,人人都有参与竞争而获得该利益的平等机会。但恐怕这一点在当前还是有一些所谓的“玻璃门”和“天花板”存在的,这就要求加以改革。
拆除藩篱是实现社会各阶层互动流动的纽带。社会分层是客观存在,但中低阶层特别是社会底层成员能够自由向上流动,整个社会就如源头活水,生机勃勃。如果阶层间壁垒森严,那么社会就会分崩离析;如果阶层构成静态化,那么社会新生力量就会日渐退化乃至灭绝。因此,上下流动是不二法门。当然,阶层互动流动要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无缝对接是不可能的。但是,拆除人为设置的那些隔阂和限制,特别是那些不合理不公正的障碍,应该是可以的。从现状来看,社会藩篱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等都分为三六九等,最典型之一莫过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富人区”和“贫民窟”,不仅构建了无形的身份藩篱,而且确实建造了有形的管理藩篱。这种做法是极其愚蠢及短视的,藩篱保护得一时、保不了一世。只有积极拆除藩篱,为各阶层创造共富、共享的社会条件与环境,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相得益彰的良性局面。在这方面,唐太宗李世民是个很好的榜样。正是他打破当时传统的门阀士族观念,特别是打破关陇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文士集团等三股最强力量对国家机器的垄断,从而使出身寒微而有才华的人能有机会被选拔出来报效国家,才让李世民发出了“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欣喜,并得以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国家生机活力尽显局面。当前,在教育方面,一些名牌大学开始强调并实行增加寒门子弟、农村生源等做法,当是促进社会进步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