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陕甘边根据地看党的四种精神

2014-02-03 13:40:35
中共党史研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刘志丹习仲勋实事求是

陈 晋

20世纪30年代前期,以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为代表的西北共产党人,成功创建了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进而与陕北红军配合,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在西北创建根据地,看起来是共产党人在局部区域的奋斗,但历史很快证明,西北共产党人当时创造的辉煌,对于党的事业全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这就是党史学界说的,陕甘根据地是土地革命后期“硕果仅存”的根据地,由此为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成为八路军三大主力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一存两点”的说法是由毛泽东率先提出来的。1945年2月15日,他在中央党校作报告时说,“只有陕北根据地保留下来了,其他的根据地都丢了”,陕甘宁边区“这个地方是落脚点,同时又是出发点”,从总体上讲是“中国革命的起承转合点”。这就把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党的历史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讲得很明确和具体了。接下来要思考的问题是,西北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做出这样的贡献?他们在创建根据地的过程中彰显出什么样的精神?怎样理解这些精神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对此,我讲四点认识。

一、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愈挫愈奋,屡失屡建,几伏几起,异常艰难曲折。在创建根据地之前,西北共产党人先后领导了几十次起义和兵变,失败后他们毫不气馁,又相继点燃渭北、寺村塬苏区烽火。渭北、寺村塬苏区斗争失败后,又转战照金,第一次在西北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照金失守后,他们又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更大范围的根据地,成立了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1935年,又同陕北根据地组成陕甘革命根据地,在23个县建立起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所及达30多个县。这时候,从全国来看,正是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陷入低潮时期。不难想见,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没有坚韧的革命意志,没有在困难和危机面前百折不挠的勇气和信心,是很难在中国革命逆境和低潮时期创造如此辉煌的。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地区的革命精神和理想信念坚定与否,常常是在困难的时候,特别是在整个革命形势走向低潮的时候,才能真正检试出来、体现出来。革命理想对革命实践的激发作用,也常常是在最困难的时候爆发出罕见的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道理就在这里。

二、团结奋斗、顾全大局的党性原则

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发展过程,事实上是西北共产党人、党的组织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不断汇聚的过程。每一次汇聚,都是西北共产党人领导群体的一次新的整合,进而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特别是陕甘边根据地创建后的几次联合,甚为关键。比如,1934年7月,刘志丹、张秀山、习仲勋等领导的陕甘边区和谢子长等人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合后,自觉联合,统一决策,并派红26军主力北上,支援陕北革命斗争。1935年1月,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和红27军成立后,两块根据地的军民实行统一指挥领导,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接连取得两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统一而强大的陕甘革命根据地。1935年9月,徐海东率红25军到达陕北后,红25、26、27军又统一整编,组建了红15军团,并成立了中共陕甘晋省委和西北军事委员会。特别是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边根据地的领导人和红26军不少骨干在受到“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打击、身陷囹圄的情况下,始终保持顾全大局、忍辱负重的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出来工作后一如既往为党的事业奋斗。西北共产党人的领导群体,以高度的主动性和责任心不断进行的配合、联合和整合,是陕甘革命形势能够在困境中崛起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为了党的事业,顾全大局,自觉整合,团结奋斗的精神,彰显了坚强的党性原则。毛泽东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就是对这种精神的肯定。

三、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创造精神

陕甘革命根据地之所以能够创建和“硕果仅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西北共产党人不断总结经验,坚定走毛泽东开创的中国革命道路,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进行探索。比如,习仲勋曾回忆,1932年秋他初见刘志丹时,刘志丹便对他讲:“几年来,陕甘地区先后举行过大大小小70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井冈山为依托,搞武装斗争,建立根据地,逐步发展扩大游击区,即使严重局面到来,我们也有站脚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在此后创建根据地的艰难过程中,西北共产党人始终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坚持具有陕甘特色的“梢林主义”,即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较为薄弱和环境艰苦的陕甘两省交界山区创建根据地。在开辟根据地的过程中,以主力红军为骨干,建立多处游击区,并且把武装斗争和“三分”(地、禄、财物)“五抗”(税、租、债、粮、款)这样的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在巩固和建设根据地的过程中,实行灵活多样的政策,诸如只没收地主富农出租的土地,地主参加劳动可以分地,成立集市,便利交易,保护小商人等等。在统一战线方面,对同国民党有矛盾的地方势力、哥老会头目、民团团总以及某些土匪,都尽力团结和争取。这些从实际出发制定的正确方针政策,为中国革命积累了重要经验,说明西北共产党人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善于把党的路线同陕甘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和处理重大问题,根本上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进一步讲,没有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科学的担当和创造,不敢实事求是也很难在关键时刻有担当和创造。只有实事求是并且敢于担当和创造,才能独立自主地解决现实面临的迫切问题,才能进行开拓性和创造性的工作。

四、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

在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领导人坚信,只要共产党、红军、老百姓不可分割地结成一体,就能打出新的天下,使劳动群众彻底获得解放。他们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创建根据地的目的,始终相信群众、为了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比如,习仲勋便经常和同志们一起,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调查研究,开展群众工作,相继组织起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和游击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各级民主政权。他还强调:土地改革时分配要做到公平合理,对红军家属开展工作时,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要了解他们的困难,及时解决,生活困难的要适当接济。这样的工作路线和作风,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坚决支持,为陕甘边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广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长征中的党中央和各路红军把陕甘根据地当做落脚点,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这里的群众基础好。人民群众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外来的红军,腾房间、筹军粮、当向导、探敌情、积极参加红军。东征战役时,刘志丹率部路过清涧,群众成群结队地去看望他,两个盲人看不见,就用手去摸摸刘志丹,这给周恩来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毛泽东称赞刘志丹是“真正的群众领袖”,说习仲勋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高度评价了陕甘根据地领导人模范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良作风。

总的来说,缺少上述四个方面的精神,很难使陕甘边和陕甘革命根据地得以创建、巩固和发展,也谈不上做出“一存两点”的历史贡献。西北共产党人在艰苦环境中彰显的革命精神,事实上成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创造和发扬的一系列伟大精神的精彩华章,并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时,党中央和各路红军的长征,有出发点、转折点和落脚点。如果说,遵义会议是转折点,那么,陕甘革命根据地则最终让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落下了地。一般说来,落脚点在哪里,再前进的出发点和大本营也在哪里。出发——转折——落脚——大本营——再出发,就是毛泽东说的“起承转合”,连在一起,就是中国革命道路波澜壮阔的征程。而支撑这条道路的,就是革命先辈们在奋斗中创造的伟大精神。

过去如此,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何尝不是如此?我们目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过程,随时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必须随时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研究和宣传革命先辈在创建陕甘边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坚定不移、坚忍不拔的理想信念,顾全大局、团结奋斗的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勇于担当的创造精神,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优良作风,是为了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精神传统,进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更大的政治优势迎接和经受各种困难局面和风险的挑战,把我们的路走得更好。

猜你喜欢
刘志丹习仲勋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中国画《习仲勋与两当起义》
“实事求是”定乾坤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0
习仲勋 政治生涯的“艰苦岁月”
习仲勋:统战工作的典范
党史文苑(2016年11期)2016-09-10 07:22:44
习仲勋与两当起义述论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中国火炬(2009年2期)2009-07-24 14:31:44
纪念父亲刘志丹百岁诞辰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36
深切缅怀无产阶级军事家刘志丹
军事历史(2003年5期)2003-08-21 06:3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