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思想

2014-02-03 11:33侯远长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特色理论制度

侯远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思想

侯远长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的科学概念,它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坚定的实践基础和重要的的理论价值。道路自信,表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理论自信,表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制度自信,表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有科学理论和实践根据的。在实践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时代的要求,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是“两个一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要求。其路径是在学习提高中培育和增强、在党性锻炼中培育和增强、在实干兴邦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科学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思想,强调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思想,要从四个方面进行把握。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和现实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6月25日,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东西。所以我们说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

(一)中国特社会主义自信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从四个“走出来”的新视角,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自信”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强调:“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现实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包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在党面临着“四个危险”和“四大挑战”的新形势下,不断增强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一个共产党员,有了自信,才会有理想和信念,自信决定理想信念。古人曾说:“君子进不败其志,内究其情;虽杂庸民,终无怨心,彼有自信者也。”意思是君子之所以在顺境时不张狂、不堕落,在逆境中不萎靡、不厌世,是因为其内心有充分的自信。历史实践证明,有了自信,什么人间奇迹都会创造出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道理就在于此。共产主义信念、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共产党人的灵魂和经受考验的精神支柱。这种信仰和信念的力量来自哪里?一个根本的方面就是来自自信。培育和增强自信,对进一步坚定党员干部的政治信仰和政治信念具有决定性的价值。

第二,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应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斗争的需要。新形势下,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时期,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的新变化,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受到多方面的挑战,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与之相适应利益多样化、复杂化呈上升趋势。为此,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受到严峻挑战。集中表现为:一是,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以及和平演变战略从未改变,思想文化渗透的功势从来没有停止过。二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企图改变动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是,散布“西化论”和“质疑论”。把西方的政治模式奉为灵丹妙药,把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人权等作为“普世价值”,企图照搬到中国,用私有化主张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是,来自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平均主义等传统社会思潮的挑战,企图将此引入共产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五是,文化保守主义滥泛,把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共产党的领导,主张重建儒教,儒化社会主义,用孔孟之道代替马克思主义。应对这些思潮的挑战和冲击,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定政治自信,坚定政治立场,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培养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政治保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有了自信,就会激发出共产党人的青春活力,给党以巨大力量,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有了保障。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是建立在自信基础上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员队伍发生明显变化,一些新的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进入了党的队伍,年轻党员、流动党员增多,不少党员缺乏政治生活锻炼,缺乏复杂环境、长期艰苦实践磨练。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难度大大增加。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宗旨意识薄弱,忽视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腐败现象禁而不止;一些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建工作薄弱,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还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为此,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面临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急需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把自信作为保持和发扬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政治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在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内容丰富、特点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普遍性,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抽象概括出来的普遍性的东西,反映了共产党建设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指导性,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作用是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革命性,是政治自觉与政治自信的统一,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中。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信念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共识,反映了人类社会变革发展的规律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着培育和增强这种自信的内在要求。

(一)道路自信: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高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P12)坚定道路自信,就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内容的要求。这一内在要求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坚信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作用,这是政治道路的领导核心。二是坚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立国之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是成功之路。三是坚信“五位一体”发展布局,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框架。四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把我们国家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五是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的,这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二)理论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

党的十八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括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2](P12-13)坚定理论自信,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政治财富和精神支撑,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引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大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理论正确才不会迷失方向。方向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1]只有不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才能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的认识,明确我国发展前景,推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任务的坚强自信步伐。

(三)制度自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一套完整的不同层面、互相衔接和互相联系的制度构成,具有鲜明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根本保障。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新型政党制度,一方面保证了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调动了参政党和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政治协商的积极性、主动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实现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标志着基层群众自治走向制度化、法律化轨道,使人民民主与群众自治结合起来,基层群众在民主选举权、民主决策权、民主监督权和知情权、政务参与权等有了保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标志性成果,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指明方向。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共同富裕提供了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自然的,让这种自信成为坚持理想信念的定力,真正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理想、执着追求、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不为任何风险所俱、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奋勇向前。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科学根据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有科学理论依据和实践根据的。它源于科学理论的坚持与发展,源于革命、建设、改革的成功实践,源于对党的历史事实的尊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根本原因在于坚持发展党的科学理论

列宁曾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一个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政党,必须是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一项伟大的事业必须有科学理论来指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实践基础的理论创新,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在理论自信自觉基础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全党勇于实践、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把握时代发展要求,顺应人民共同愿望,不懈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国家发展动力,在党和人民创造性实践中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这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必然结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根本原因在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进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3]这一重要判断,全面总结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高度概括了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是世界经济社会历史上十分罕见的,它进一步说明,我国取得的辉煌成绩,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实践依据。

革命建设改革成功实践这一自信的根本原因,任理轩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中国奇迹的一大法宝——论新形势下增强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一文中作了具体详细论述。他认为: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型经济体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发展非常罕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从综合国力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穷落后的国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从人民生活看,不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而且创造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3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6750美元,达到世界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就非凡。人民民主的内容不断扩大、形式不断丰富、实践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在载人航天、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世所瞩目的大事喜事中,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等抗击重大自然灾害的艰苦斗争中,中国人民展现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赢得了世界的赞许目光和普遍尊重。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践,足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有充分根据的。我们就要坚定这个自信,将它转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根本原因在于90多年来党的政治优势和历史贡献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尤其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形成了各方面的独特优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上概括的那样:我们党这种独特的优势是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这些优势是党的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的并集中体现在政治、理念、制度和党组织等方方面面,是我们党永葆纯洁性和先进性的根本法宝。正是我们党坚持和运用这些优势,才使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给人民做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使我们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历史根源。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许多志士仁人寻求真理、尝试过各种救国救民道路,都以失败而告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经过烽火连天的革命战争,结束了近代以来的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实现了中国由最悲惨境遇向着最光明前途的历史性转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顺利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和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目前,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正朝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方向前进。抚今追昔,我们对党的历史充满自信,对党领导人民建立民族复兴的丰功伟业充满自信。

四、在实践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实践,是社会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它包括学习实践、党性锻炼实践、改革发展实践、大干社会主义的实践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就是在这些社会实践中培育和增强的,实践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源泉和基础。

(一)在学习提高本领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只有真正掌握了科学理论,才能登高望远,洞幽察微,见微而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摒弃伪理抓规律,以规律指导工作。其关键是学习,学习理论提高素质才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这是由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决定的。”[4]还强调:“在农耕时期,一个人读几本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本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4]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提高各方面的素养,不主动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那就难以提高本领、增强自信,也就没有办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在学习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学习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看家本领;其次,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其三,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政治自信必要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其四,要正确把握学习方向,这个方向就是马克思主义所指引的方向;其五,明确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增强自信、提高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党性锻炼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性的核心就是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锻炼党性就是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5]坚定政治立场、明辨大是大非,始终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还强调,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总体的和根本的看法,决定着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指导和支配理想信念、思想境界、道德操守与行为准则,具有“总开关”的作用。权力观是关于国家和社会权力的根本观点。权力为民所赋、权力为民所用。事业观主要是关于事业方向和事业道路的看法,决定着人们采取什么样的事业态度、遵守什么样的事业精神、追求什么样的事业目标。

如何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和事业观过程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呢?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是要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第一位的任务就是在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面下功夫。二是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是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而绝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理念,是领导干部掌好权、用好权的本质要求。官越大、权越重,为人民谋利益的责任就越大越重,要把人民利益放在行使权力的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行使权力的根本标准。要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失去监督的权力定会异化、腐败。三是树立正确的事业观,就是要殚精竭虑做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昨天,老一辈革命家做好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作,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转变。今天,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就要集中精力干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前进道路上不会一帆风顺,事业顺利时要满怀信心、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遇到曲折和挫折时同样满怀信心、毫不动摇地为之奋斗。顺境和逆境同样锻炼我们的意志、考验我们的决心,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三)在实干兴邦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同时提出三个“靠实干”的思想,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实干,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靠实干”。这些深刻论断表明,坚持实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途径。这个实干的途径,也是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根本途径。

怎样在大干社会主义实践中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呢?一是,树立实干兴邦的理念,提高对真抓实干极端重要性认识,树立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实干观点。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办法,只有在实干中才能见效;一切机遇,在实干中才能抓住和用好。二是,培养“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革命精神。发扬“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革命干劲;坚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的优良作风。三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要夙兴夜寐地真干、实干、苦干、巧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所谓真干,就是不弄虚作假、不欺上瞒下,不做表面文章,不搞形式主义,真正诚心诚意、尽力尽责、一干到底。所谓实干,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察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扎扎实实把各项工作不断推向前进。所谓苦干,就是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的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中。所谓巧干,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讲究工作方法,坚持改革创新,以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工作,力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5]四是,深入一线“接地气”,扑下身子摸民情。一定要做到眼睛亮能发现问题,耳朵灵能掌握信息,嗅觉敏能见微而知著,嘴巴勤能指出问题,手脚快能化解矛盾,切实做到用脚步丈量民情、用脑袋思考民利、用行动破解难题。五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干在实处,就要拿出狮子率队的狠劲、燕子垒窝的恒劲、蚂蚁啃骨头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甩开膀子干,鼓足劲头干,切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一切重大战略布署落到实处,做到不达目标誓不休、不获全胜不收兵。通过这些如火如荼干事业的实践培育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有了这些自信,就有了我们实干兴邦的动力源泉,坚定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

[1]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1-06.

[2]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15.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班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5]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N].学习时报,2010-09-06.

[责任编辑:沈斐]

On Study of Xi Jinping’s Self-confidence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OU Yuan-cha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Industry Technology,Zhengzhou 451150,Henan,China)

Initiated by Secretary General Xi Jinping,the self-confidence theory of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fers to three aspects:self-confidence in road selection,self-confidence in theory and self-confidence in system of socialist.The theory has profound historical root and solid practical foundation and theoretical value as well.In particular,China firmly sticks to the road of socialist under the guidance of socialist theory and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practice,we need to enhance the Party spiri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elf-confidence in road selection;self-confidence in theory;self-confidence in system

D616

A

1674-0955(2014)06-0026-07

2014-08-08

侯远长(1945-),男,河南濮阳人,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教授,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教授。

猜你喜欢
特色理论制度
坚持理论创新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