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家
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既定议程中的重大战略部署,着力推进狠抓落实已是当务之急,而建立改革成效评估机制应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选项。
30多年的改革实践让社会群体普遍意识到,中国面貌获得巨大变化得益于改革。与此同时,改革过程也伴生诸多问题,一时间人们发出疑问:改革让经济发展了,社会风气却变了,贫富差距拉大了,算算账,还要不要坚持这样的改革?
应当说,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明智选择。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形势所迫,不改革就将沉没,历史已经做出了回答。改革的最大成效就是经济发展了,国力增强了,社会面貌改变了。同时,也不可回避社会群体发出的疑问,这个疑问反映了客观现实。究其原因,是因为过去我们长时间处于极端贫困状态,急需改变,至少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把温饱解决了。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经济就成为首位选择。实践证明,这种重点改革的路径总体上是成功的,策略是对头的。经济形势的迅速改变,对激发社会活力,传递信心稳定预期成效显著。但是,确实要看到改革也存在局限性,必须对已有改革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估。重点突破式改革已走到一个新阶段,如果继续片面强调,将会积累更多的矛盾和问题,其成效必然下降。因此,在回答上述疑问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前不可否定改革、放弃改革、丢掉改革这个工具,相反应该坚定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完善改革,通过新的改革来纠偏、矫正,从而开辟新的改革图景。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决策的重要考量。
按照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目标,实现起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且时间紧迫,只有七年。抓落实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蓝图再美,不落实就是一幅幻景;文件再好,不落实就是一纸空文;决策再好,不落实只能原地踏步。抓落实,就是抓执行。没有执行,就不会取得任何进展。“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抓手在哪?首先得将改革任务分解,拉出改革清单,一项一项对照执行,分类推进。
问题是,执行的好坏,直接影响改革的成效和进展。怎么办?就要对执行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督和评估。从过程来说,对改革的理解和执行的态度是重要考察指标。大量实践表明,每一项重大改革举措的推出,往往理解各异,甚至存在较大偏差,有的理解不到位,一知半解,出现畏难情绪,消极应付;有的“选择性改革”,容易的、对己有利的就用力推,复杂的、对己不利的就不推,阳奉阴违;有的边改边回潮,改革决心不坚定,徘徊不前。当前,这些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不抢跑”为理由被动等中央部署,不积极、不主动,这势必影响改革的执行及其效果,其结果就是贻误改革时机,严重的会葬送改革事业,从而所有人的利益都将受损,形成一个没有赢家的被动局面。因此,必须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严格改革流程,不折不扣地落实既定方案和措施,明确责任,确保改革取得实效。由此,监督机制不可或缺。
从结果来说,是否取得预定成效,是检验改革措施是否科学、执行是否坚决的重要依据。因此,对改革成效进行科学评估,避免“糊涂账”、“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这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
如何评估?首先,必须坚持一个核心标准,就是人民群众是否从改革中受益,并且利益最大化;改革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正如习近平在中央深改组第二次会议上所说,对重大改革尤其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改革决策,要建立社会稳定评估机制。遇到关系复杂、牵涉面广、矛盾突出的改革,要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群众诉求是什么,改革能给群众带来的利益有多少,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思路、制定举措、推进落实。其次,改革是否体现公平正义原则。改革不是平均主义,但必须要建立在公平正义的基础之上,体现规则公平,结果相对合理。第三,改革成果形式可检验。改革不是空洞的原则,而应当“见物见人”,以建章立制的方式来保障具体可检验的成果实现。第四,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运用好已有试点成果和研究成果,加强工作协调,使各项改革协同配套。其中,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具体改革方案及其实施成效进行尽职客观评估,以利改革的调整和深化。
改革是一个利益不断调整的过程。回应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对改革的一个原则要求。当前,改革应该从满足群众的迫切需求做起,从群众意见最集中的地方改起,尤其是要严厉打击扭曲市场竞争行为的腐败现象,以刮骨疗毒的决心和勇气祛除这个毒瘤,给社会以信心。只有让金字塔底座的广大群众从改革中获得更多的利益,缩小与富裕阶层的差距,才能使社会减少戾气和匪气,变得稳定有序。
改革是关乎每一个人的共同事业。支持改革、献计改革、监督改革、评估改革,从而推动改革并受益于改革,应该成为我们置身于改革链条的基本立场和现实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