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党峤
善于底线思维
文/党峤
导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期党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底线思维”,提供一组学习辅导供参考。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国际经济形势,坚持底线思维,切实做好工作。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处理好具有全局性影响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3年7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时的讲话。
要深刻认识反恐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强化底线思维,以坚决态度、有力措施,严厉打击各种暴力恐怖犯罪活动,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指示。
1.底线思维
所谓“底线”原指“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引申后指人们社会活动范围不能超越的纵横两端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与义务的责限界线、活动结果的成功代价与失败后果之认定界线),现指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或能够认可阈值的下限(如谈判双方讨价还价时)、或某项活动进行前设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或最起码保证。
“底线思维”则是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方法和心态,它要求作最坏的打算,追求最好的结果,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进一步说,它又是一种较为精细的思维技巧,要求认真计算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忧患意识)并欣然接受这种情况,能直面困难而后果敢行动。
2.“托底”、“守底”、“保底”
我们运用“底线思维”思考与解决理论与实际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并把握好“底线思维”的“底”:
一是这个“底”是一种界线,意味着我们活动的范围、框架不得逾越,无论是利益底线(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心理底线(个人、社会)、安全底线,还是道德底线(社会、行业、家庭、个人)和法律底线等等,一旦突破,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造成被动局面。
二是这个“底”是一种结果,它是预期与实际、想象与现实的结合,它是我们不愿看到却必须作好准备接受的最坏结果。
三是这个“底”是一种最低目标或最起码的保证,确保它就可以“托底”、“守底”、“保底”,以维护既定的局面与态势。
3.底线伦理
“底线伦理”,即道德“底线”或基本规范,主要是相对于较高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来讲的。不管人们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或价值目标,都有一些基本的规则不能违反,有一些基本的界限不能逾越。比如不能强迫他人,不能杀人越货,不能坑蒙拐骗等,即把人当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前,我们迫切需要这种对“底线伦理”的认知与共识,寻求道德建设的动力和信心。
4.木桶效应
盛水的木桶是由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限制,该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其加长才行。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或“木桶定律”,又称“短板理论”。
为什么要善用“底线思维”?
我们看形势、作决策,都要坚持“两点论”,既看到有利一面,又看到不利一面;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入分析世情、国情,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及时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坚定信心,迎接挑战,争取有更大作为。
一是我国已进入人均GDP4000美元发展阶段,进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时期,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们置身战略机遇期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了挑战与危机,这就亟须运用“底线思维”界定与防范危机、风险,认准困难在哪里、底在哪里,看到其长期性、曲折性和复杂性,把握底线和症结,挖掘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从而保持头脑清醒;
二是要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高举旗帜、坚定道路,除了要改革开放,还要有攻坚克难的精神与心态。我们的社会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会处于巨大的社会转型与波动之中,运用“底线思维”能做到心中有底,克服恐惧畏难心理并坚定信心,因此“底线思维”方法将成为我们攻坚克难的常态思维和有效方法;
三是在当前实际工作中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在这种不确定性居主导地位的工作环境中,要求我们凡事必须做到心中有底,作最坏的打算,保住老底,守住底线;
四是在相当长时间内“底线思维”将会成为我们应对多变复杂的局面、积极稳妥处理纷繁杂乱的矛盾冲突、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思维取向,也是我们进行重大决策、应对处理重大威胁和严峻挑战最为有效的思维方法。
坚守互联网“七条底线”
2013年8月10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举办“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参加论坛的与会者们就承担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达成共识。“七条底线”是: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性底线。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任何个体行为都会对他人、社会、国家产生影响,责任无处不在。“七条底线”较为全面地阐明了广大网民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相应责任。作为国家公民的一分子,网民们对于维护国家的法律法规、现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利益,具有不可推卸责任,这是自我约束的底线,也是不可逾越的红线。
为什么说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法律治理视野中的“人”,既不是雷锋同志一样的“好人”,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中人”:这个人可以不做好事,但不能做坏事;可以在法律范围内随心所欲,但不能超出法律的边界为所欲为;这个人并不需要具有多么高尚的道德品质,只要行为符合法律的规范。一个社会不可能全部都是好人,“乌托邦”注定是我们长远的理想,因此这个社会需要法律作为治理的手段调整社会关系;但一个社会也不能没有好人,极端化的“恶人谷”只会在小说中出现。因此,这个社会同样需要道德建设来教化人心,引导善行,让民众在不为非的基础上还能行善。正是从这个角度说,法律追求的是最底线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而道德倡导的则是终极的天下大同和社会和谐。
公烛之下不展家书
南宋诗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记载:李氏家族有一人为官廉洁,公私分明。一天,他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有人送来一封家书。他当即灭掉公家蜡烛,点燃自家蜡烛。在他看来,公与私之间不能越雷池半步。廉与贪之间的界线,就是公与私之间的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