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人才需求与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2014-02-01 22:49张菲菲曹雅付嘉赵完北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人才资源

张菲菲 ,曹雅 ,付嘉 ,赵完北

(1.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天津300191;2.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天津300191)

1 再生资源产业的人才需求

1.1 再生资源产业的定位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缓解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国家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实现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目标。在此背景下,再生资源产业作为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实现了快速发展。

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再生资源企业数量增长为1 302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至2 645.28亿元,与2006年相比,涨幅达到839.14%,总体呈现出规模扩张之势。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再生资源产业的运行效率与集约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产业形态不断地丰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在集群化、信息化及现代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随着再生资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再生资源的地位和功能也在发生改变。由传统意义上的收废品、捡破烂和一收一卖模式,向废弃物的精深分类拆解、高值加工利用、无害环保处置方向转化和延伸。特别是在精深加工利用方面,随着园区产业形态的建立、下游市场的拓展和巨额资金的注入,衍生出大量的技术创新、设备制造与产品升级的需求。很多冶金、机械、化工等领域的企业纷纷进入再生资源领域,利用原有的技术和装备,结合再生资源的特点和加工利用的需要,开展技术创新、设备研发和转化应用。国外技术装备企业也紧盯国内再生资源企业,针对精细分选、整体拆解等高端需求,大力推广其装备和技术。国内外设备厂商的迎合与供应,极大地促进了再生资源产业技术装备条件的提升。随着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的大幅提升,人才短缺的掣肘逐渐显现出来,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升级发展。

1.2 再生资源产业的人才现状与人才需求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从业人员达到1 800万人。根据各类社会调查和统计,再生资源行业从业人员队伍中,学历普遍较低、年龄偏大、进城务工人员占绝大多数。如北京市海淀区再生资源行业协会2006年对本区内再生资源行业从业人员开展的调查结果显示,海淀区从事再生资源回收人员约有1.6万人,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0%,平均从业年限为5~6年,年龄分布在30~50岁之间,95%以上为外省市来京人员。根据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2002—2014年开展再生资源行业职业技能培训鉴定的统计数据看,参加培训鉴定的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约占75%,高中及中专学历约占17%,专科及以上学历约占8%。从2010—2014年培训鉴定的情况看,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有所增长,而且年龄趋于年轻化,在企业管理层中出现了大量本科生及研究生。

从人才结构的角度看,目前从事回收、分拣、简单拆解等生产活动的人员较多,而开展再生资源相关技术装备及产品研发、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物流等科技研发及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较少。根据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的不完全统计,再生资源公司(含回收及加工利用)管理人员占全体员工比例约为8%~12%。因资源回收、分拣与加工利用所涉及的技术和装备有所不同,科研人员在回收企业和加工企业的比例也有所不同。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科研人员占比约为1%~3%,而在加工企业最高可达到20%。

根据网络公开信息,以四川中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为例,公司注册资本为6 000万元,投资32亿元开发建设占地约3.3 km2的“西南再生资源产业基地”。公司规模为500~1 000人,安置各类人员就业约3 000人,目前拥有管理人员136人,本科以上占比80%,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2名。按照1 000人规模计算,管理人员占比为13.6%,专业技术人员占比3.2%,均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在2014年招聘信息中,技术人员成为该公司重点招聘的人才,包括:环保工程师、机械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塑料加工工艺师、环保技术员,此外,车间主任、人力资源、会计等经营管理人员也亟待补充。

1.3 再生资源产业的人才需求

以商务部在全国大范围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建设为标志,2006—2012年可以看作是再生资源产业规模扩张式发展阶段。整编、收编、流动大军规范化成为企业规模扩张过程中最简便易行的人员队伍扩充整合办法,对农民工的雇佣力度也远比大学生招聘力度要大。原因在于,在政策频繁出台的背景下,企业往往面临数量巨大的废旧物资的回收、处理和拆解任务,企业更需要简单培训后即能上岗操作、且能承担较为辛苦工作的农民工,同时也印证了此阶段,企业急切采购大批量生产流水线的事实。企业在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也显现出对招聘数量的更多考虑和对专业的忽视,进入企业的大学生往往是作为管理培训生被分配到各个子公司去学习锻炼,以补充网络扩张时中层管理人员的需要。对技术装备的研发往往被直接购置设备的决策所代替,产品的同质性问题在蓬勃的市场供需中被隐藏起来。在规模扩张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目标下,企业对业务员和拆解工的需求,远远高于技术研发人员的需要。

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再生资源产业低水平扩张的弊端逐步显现。对于市场价格的高度敏感,对于规模拉动的简单依赖,以及从业人员的高流动性,都成为企业亏损甚至破产的原因。企业逐步意识到,要想实现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而适用先进技术、差异化产品、创新的经营理念与管理模式,以及高素质专业人才都是构成竞争力的要素。2014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对近200家企业的600多人,做了关于企业用人方面的手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用人需求呈现“两头大中间小”的情况。一方面,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研究人员是企业迫切需要的,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或者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非常需要有独立科研能力、有深厚学术背景或者擅长管理的人才。另一方面,有高职、技校学习背景,有踏实工作的态度和一技之长,以及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年轻技术工人,非常受欢迎,生产线组长和车间主任存在很大的缺口。

通过与一些企业的访谈和调研,可以将再生资源产业最迫切需要的人才总结为:爱行业,懂技术,会管理。再生资源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在人们的观念中,捡破烂、收废品的形象根深蒂固,从业人员接触的是废旧物资,研究的是变废为宝,形象很难光鲜诱人,对人才难以形成吸引力,更难让人才热爱行业,留在行业当中。再生资源行业是从回收延伸至加工利用,整个链条当中存在着大量亟需创新解决的技术难题,需要冶金、材料、化工、矿业、环保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发挥自身的专长给予解决。此外,管理模式陈旧也是制约再生资源企业的一大问题,亟需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的注入。而同时具备热爱行业、精通技术、熟悉管理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人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再生资源产业的升级发展。

2 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针对再生资源产业的人才需求以及产业升级发展的需要,从2010年起,国家教育部先后批复了20多所院校建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科研和教育基础,培养资源循环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在实践当中,却存在着人才培养定位难、课程设置难、学科优势弱、实践机会少、难以对接产业人才需求等难题。2014年5月17—19日,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天津再生资源研究所针对此问题开展了“资源循环高校企业行活动”,组织相关院校师生到再生资源园区和企业参观,并在活动中对师生们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以下内容参考了部分访谈和调研结果。

2.1 高校院所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根据不完全统计,每所院校每年招收的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本科生为20~90人,预计2015年之后,全国每年毕业的该专业本科生约为2 000~3 000人,加上研究生培养,全国每年会有约5 000名资源循环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寻找就业岗位。而且在这些院校中,不乏知名院校,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都位列其中。在国家鼓励节能环保新兴产业的背景下,在原有院校雄厚的教学和研究基础上,针对资源循环学科进行定向培养,应该说毕业生理应独具优势。对于再生资源产业庞大的人才需求来说,专业人才的就业更加不成问题。然而,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中却存在很多困惑,导致了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对接难题。

2.2 资源循环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

2.2.1 专业范围具有交叉性

在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设立之初,对于该专业的描述为: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及循环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在2010年设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涉及环境科学、经济、管理等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显然,此概念具有宽泛性和交叉性,这给专业培养带来了很大的难题。以交叉的方式培养学生,涉及到多个领域,专业课程很难设置;如果以专业的方式培养,针对某一领域开展研究,又很难与材料、化工、冶金等具有深厚基础的学科竞争。

2.2.2 服务产业难以确定

人才培养应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需要。令设置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院校困惑的是,资源循环产业是否等同于再生资源产业,培养的人才是否应该服务于再生资源产业。在2007年起执行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中,对于再生资源给出了明确的定义。此定义也是再生资源产业的立足之本。而让师生们无法接受的是资源循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是人们固有理念当中捡破烂、收废品的行业。这就导致资源循环专业的本科生转向其他专业的比例非常高,有的高校甚至达到了1/3,相关学院还受到家长的质疑。

2.2.3 对企业人才需求缺乏了解

根据访谈调研结果,约1/2的师生们认为资源循环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到企业去就业,而且教学课程需要改变一些内容,以适应企业的需求,人才实习就业是校企合作中最容易、也是最需要开展的活动。同时,师生们对再生资源企业当中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更感兴趣,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加工利用的工艺、生产的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设备改进的具体方向等,并表示本院校的学生应从事与资源化利用相关的、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而非回收、分拣、拆解等工作。

2.2.4 培养方式亟需创新

传统的象牙塔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鼓励高校院所开展校企、校所等合作,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让人才培养更“接地气儿”。资源循环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也应该更加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在培养方式创新上,很多高校主动提出了解决办法。如福建师范大学开设了报废汽车、废弃电子电器产品、废旧高分子材料等兴趣班,组织学生主动调研、寻找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以兴趣引导学习。再如武汉纺织大学,主动与再生资源企业取得联系,派出学生到厂学习,提前接触实践流程,了解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并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攻关。这些实践的大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养方式创新亟需在整个资源循环专业中展开。

3 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建议

现代再生资源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毋庸置疑,人才队伍建设将在未来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高校培养方、企业需求方以及平台中介方3个角度,提出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人才队伍发展的建议。

高校院所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和沃土,特别是对于塑造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高校院所也是科技创新和成果研发的高地,通过人才培养和就业,可以促使高校院所的技术成果更快地向产业转化,实现服务于产业发展的目的。设立了资源循环专业的高校院所,应发挥原有的学科背景和研究基础优势,以再生资源产业现代化发展为定位,深化对再生资源产业的了解和认识,将再生资源产业链条进行细分,以某一方向、产品、技术或产业环节为突破口,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创新培养模式,使专业人才能够为产业所用,并且从理念、技术、装备、管理、制度等各方面,推动再生资源产业的加速发展。

再生资源企业应该更加注重品牌建设和理念宣传,以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定位企业发展目标,在对传统业务进行扬弃发展的同时,结合更多的时代创新元素,在电子化、国际化、园区化、技术化等方面进行突破,与时俱进,树立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经营模式。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以创业基金、实习项目、校企共建、定向培养等多样化方式,与高校人才高地形成对接,形成产业吸引人才、人才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包括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全国再生资源信息中心在内的各类服务平台和行业中介,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及时发现人才、技术、项目、成果对接转化过程中的难题,有针对性地组织高校企业座谈对接会、实地考察等活动,促进实习就业、联合培养、联合攻关等项目的建立,缓解校企之间信息不对称、人才不对接、技术不对等的沟通障碍,形成产学研共赢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共同促进再生资源产业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产业的现代化发展。

[1]张菲菲.新兴产业形态与再生资源产业升级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2,5(1):24-26.

[2]张菲菲.再生资源产业的界定与结构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4):23-26.

[3]付嘉.“资源循环高校企业行”天津站活动报道[EB/OL].中国再生资源信息网,2014-5-22.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人才资源
人才云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