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赫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针刺治疗偏头痛84例疗效观察
孙赫楠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偏头痛;针刺治疗;西药;疗效观察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加,其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我科自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期间,采用针刺治疗偏头痛患者84例,并设对照组80例进行对比观察,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164例均为我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参照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4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男33例,女51例;年龄19~54岁,平均年龄(32.58±1.32)岁;平均病程(9.57±2.25)月;头痛程度I级29例,Ⅱ级43例,Ⅲ级7例,Ⅳ级5例。对照组:男30例,女50例;年龄17~56岁,平均年龄(33.25±1.03)岁;平均病程(9.43±2.42)月;头痛程度I级30例,Ⅱ级41例,Ⅲ级6例,Ⅳ级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疗组:循环取穴:风池、百会、头维、率谷。局部取穴:太阳、供血。远部取穴:列缺、太冲、合谷、三阴交、太溪、丰隆、血海。操作步骤:在所选穴位周围常规消毒,采用毫针常规针刺,施以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间隔10 min运针1次。每天一次,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 d;(2)对照组:口服西比灵5 mg,1次/d;口服谷维素10 mg,3次/d,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不间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重饮食调理,切忌饮酒和劳累,避免精神刺激和紧张情绪。两个疗程后对比分析其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χ2检验分析。
2.1 疗效标准
参照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偏头痛的疗效判定标准。治愈:头痛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显效:头痛症状明显减轻,随访3个月偶有复发;有效:头痛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头痛症状没有改善。
2.2 疗效结果
治疗组中,治愈35例(41.7%),显效41例(48.8%),有效7例(8.3%),无效1例(1.2%),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中,治愈21例(26.3%),显效23例(28.7%),有效19例(23.7%),无效17例(21.3%),总有效率为78.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偏头痛属于“偏头风”、“少阳经头痛”的范畴,为一种临床常见的发作性脑功能紊乱疾病。其病发作痛势甚剧,或左或右,或连及眼、齿,痛止如常人,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多系肝经风火所致。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传统血管学说认为偏头痛先兆症状与颅内外血管收缩有关。发作初期,脑动脉收缩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出现先兆症状,继而发生颅外血管扩张,致使偏头痛发作。中医认为偏头痛的病因是脏腑功能失调,升降失常,经络瘀阻,气血不通,遇外界因素如感冒、劳累、睡眠欠佳、精神紧张和情绪波动等影响而致,累及的经络主要为少阳经、太阳经、厥阴经及三阳经,在中医治疗上多宣散少阳,祛风止痛。在针灸选穴上,主要为少阳经和局部取穴,同时配合远端取穴。手少阳经之原穴为合谷;手太阳肺经的络穴为列缺,同时是治疗该病的要穴;太阳穴为少阳经筋循行之处,百会位于巅顶,二穴相配散风通络;太溪、太冲、三阴交具有平肝熄风之疗效;丰隆化痰降浊、血海活血化瘀通络,使络脉通畅,血气和顺,以治疗偏头痛[1]。西比灵的主要成分为盐酸氟桂利嗪,具有促进脑部及四肢血液循环的作用,可预防和维持治疗偏头疼。本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半年后,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对照组中2例患者出现嗜睡现象,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故针刺治疗偏头痛较西比灵治疗疗效更为显著,且操作简单、治愈率高、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王立群.针刺治疗偏头痛83例疗效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0,27(1):48-49.
R246.6
B
1674-9316(2014)09-0054-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9.030
方法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84例,对照组8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西比灵、谷维素等西药治疗,两个疗程后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8.8%,对照组为78.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较西药治疗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