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炜,吴 茜,田梅梅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上海 200072)
同情心疲乏 (compassion fatigue)是Joinson于1992年[1]提出,也有研究者翻译成“共情疲劳”[2],描述了急诊室护士因长期暴露于创伤性情境下产生的无助和愤怒的感受[1]。Figley[3]认为,同情心疲乏是指得知与自己关系比较重要的人所经历的创伤性事件后,自然产生的行为和情绪,是身心耗竭的一种表现[3]。同情心负荷过高,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工作满意度和护理质量[4],导致护士的情感耗竭,造成护理人员的流失[5-6]。本研究以李小琴自行编制的同情心疲乏问卷[7]为基础,对上海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状况进行评价,探索急诊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及特征,为护理人员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采用整群抽样原则,于2013年7月选取上海市某3所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即急诊科所属的急诊抢救室、急诊输液室、急诊病房和急症重症监护室所有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注册护士,现从事急诊护理工作满1年以上,自愿参加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52份,有效回收率84.4%。152名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2~54(30.26±7.54)岁;婚姻状况:未婚53名,已婚99名;急诊护龄1~21年,平均7.2年;职称:护士49名,护师72名,主管护师及以上31名;用工性质:正式在编护士56名,合同制护士96名;学历:中专3名,大专93名,本科及以上56名。
2.1 研究工具与调查方法 (1)一般情况调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包括年龄、学历、护龄、职称、用工性质。(2)医护人员同情心疲乏量表:由李小琴[7]编制,适用于我国医护人员,包括精神紧张、热情丧失、行为消极、情感淡漠、能力怀疑和斗志丧失6个维度。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非常不符合”至“非常符合”分别赋予1~5分,问卷总分为36~180分,总分越高,表示同情心疲乏程度越高。该量表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879,且通过检验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征求3所抽样医院护理部的同意,由专人将问卷送至其急诊科,再由该医院的专人发放问卷,发放前说明研究目的、内容和填写方法,并获得护士的知情同意。
2.2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处理数据。采用±S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情况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检验水准α=0.05。
3.1 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 本组护士的同情心疲乏总分为(105.86±9.67)分,条目均分(2.87± 0.32)分。6个维度各条目均分为:精神紧张(3.32±0.56)分,热情丧失(3.02±0.65)分,行为消极(2.67±0.51)分,情感淡漠(2.80±0.65)分,能力怀疑(2.63±0.55)分,斗志丧失(2.74±0.53)分。
3.2 影响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的单因素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按年龄、急诊科护龄、用工性质和所在的急诊岗位进行分组,各组内的护士同情心疲乏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上、急诊护龄>10年、合同聘用、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得分在各组内最高。见表1。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急诊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较
续表1
4.1 急诊科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程度为中等水平 急诊科是医院工作的第一线,也是面向社会的主要窗口,其特点是患者病情急、危、重、易感染[8]。每天面对大量的患者,医护人员很容易出现情感枯竭的现象,在旁人看来就表现为 “冷漠”、“无情”、“麻木”等,而这也是现今大多数人对医护工作者的普遍评价。与“同情心疲乏”较类似的术语有:替代性创伤和继发性创伤应激,都是指由于医护人员在照护患者过程中情感的投入,包括移情、同理和医患、护患交往关系等,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困扰。其中,创伤是指暴露在遭受创伤和疾病痛苦的患者中,如倾听创伤经历、近距离地接触受伤者或患者、目睹其创伤后场景或患病痛苦经历等,而受到的非直接的创伤应激。国外研究表明,急诊科护士出现创伤后压力障碍和继发性/二次创伤压力的发生率高于一般人群[9-10]。
本研究对象的同情心疲乏总分为105.86分,处于中等水平,但高于文献报道的肿瘤护士和医护人员的平均水平[7,11]。从同情心疲乏的6个维度来看,最高的2项分别为精神紧张和热情丧失,这与急诊科室的整体环境有关。急诊科护士尤其是三级甲等医院的急诊科护士,在高负荷、高强度工作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精神紧张。本研究资料显示,本组急诊科护士在急诊科的护龄平均为7.2年,长期的急诊环境下工作,容易造成护士工作热情降低。目前,整个医疗环境中,护患关系紧张,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急诊暴力事件增多,也是造成急诊科护理人员同情心疲乏的原因之一。
4.2 不同特征的急诊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分析
4.2.1 急诊护龄长的护士的同情心疲乏程度高 该结论与姜男等对肿瘤科护士的研究结果相似[11]。从表1可见,急诊护龄在10年以上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分数最高,为(117.07±6.73)分,可能原因为护士不仅要承受繁重的工作压力,还要时时面对情感应激,长期的情感投入或暴露于创伤性情境,持久的情感应激容易损害护士的心理健康,导致同情心疲乏程度偏高。
4.2.2 急诊抢救室和急诊输液室的护士同情心疲乏程度高 从表1可见,急诊抢救室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得分最高(119.78±7.55)分,其次为急诊输液室护士,得分为(117.08±11.31)分。这可能与抢救室和输液室的环境和护理工作性质、工作量有关。抢救室是医院工作的最前线,是抢救危重患者的主要场所,其患者疾病种类复杂、危重,物理环境嘈杂。研究表明,抢救室噪声水平普遍高于规定限制,影响医护人员的神经系统、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容易导致负面的情绪[12]。而输液室人流量大、患者周转快,工作的重复性强,护士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国外研究证实,机构制度和工作环境是影响医护人员情感、心理方面很重要的因素[13]。
4.2.3 合同聘用急诊护士的同情心疲乏水平高于在编护士 表1结果显示,合同聘用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得分为(109.30±9.94)分,显著高于在编护士(P<0.05)。这说明合同聘用的护士缺乏稳定的职业支持保障,加重了其心理疲乏程度。表明职业支持关系的稳定性可能会影响护士同情心疲乏程度。
4.3 建议
4.3.1 提高自我预防与应对 预防措施:获得足够睡眠,业余时间积极锻炼、学会正确放松,保持好工作与家庭的平衡;留出足够的个人时间,化解患者死亡所带来的悲伤[14];当自己无法疏解,学会与人沟通,分享自己的感受,咨询同事或有相关经历和经验的护士;主动的获取同情心疲乏的相关管知识以及相关风险因素,积极应对,必要时获取心理治疗。
4.3.2 加强管理、筛查与支持 预防同情心疲乏很明显、最有效的应对方法是:有效识别共情疲劳,并为他们提供干预[15-16]。管理者应重视护士同情心疲乏对急诊科护士的影响,定期筛查,尤其应关注具有以下特征的护士:年龄45岁以上、急诊护龄>10年、急诊抢救室护士、合同制急诊护士。关注护士对于患者受难场景的应激反应的变化,应用相关心理学测量工具,监测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创伤后压力障碍、继发性/二次创伤压力水平等。设立限值,对于其指标较高或符合相应症状标准的护士,应及早干预[12]。定期召开专业小组会议,分享相关经验或经历,引导和鼓励护士讨论他们对于创伤性事件的看法与反应,努力帮助护士采取积极有效应对策略[9]。同时,管理者还应为急诊护士提供专业的、职业的支持,如提供相关知识培训、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保障护士的职业利益、制定系统、科学压力管理方法等。
[1]Joinson C.Coping with Compassion Fatigue[J].Nurs,1992, 22(4):116-120.
[2]田梅梅.护士共情疲劳研究现状[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86-89.
[3]Figley,Charles R.Compassion Fatigue:Coping with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ose Who Treatthe Traumatized[M].London:Taylor and Francis LTD,1995.
[4]Burtson P L,Stichler J F.Nursing Work Environment and Nurse Caring:Relationship among Motivational Factors[J].J Adv Nurs,2010,66(8):1819-1831.
[5]Pfifferling J H,Gilley K.Overcoming Compassion Fatigue[J]. Fam Pract Manag,2000,7(4):39-39.
[6]Sabo B M.Compassion Fatigue and Nursing Work:Can We Accurately Capture the Consequences of Caring Work?[J]. Int J Nurs pract,2006,12(3):136-142.
[7]李小琴.医护人员同情心疲劳和工作满意度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8]周圣春,丁优娜.急诊抢救室危重患者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6):61-62.
[9]Gates D M,Gillespie G L.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in Nurses Who Care for Traumatized women[J].J Obstet Gynecol Neonatal Nurs,2008,37(2):243-249.
[10]Dominguez-Gomez E,Rutledge D N.Prevalence of 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among Emergency Nurses[J].J Emerg Nurs, 2009,35(3):199-204.
[11]姜 男,陈小岑,赵 岳.肿瘤科护士同情心疲乏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39-441.
[12]Buelow M.Noise Level Measurements in Four Phoenix E-mergency Departments[J].J Emerg Nurs,2001,27(1):23-26.
[13]Barnard D,Street A,Love A W.Relationships between Stressors,Work Supports,and Burnout among cancer nurses[J].Cancer Nurs,2006,29(4):338-345.
[14]Rourke M T.Compassion Fatigue in Pediatric Palliative Care Providers[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7,54(5):631-644.
[15]Quinal L,Harford S,Rutledge D N.Secondary Traumatic Stress in Oncology Staff[J].Cancer Nurs,2009,32(4):1-7.
[16]Aycock N,Boyle D.Interventions to Manage Compassion Fatigue in Oncology Nursing[J].Clin J Oncol Nurs,2009, 13(2):183-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