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秋
12例羊水栓塞临床分析
杨海秋
目的探讨羊水栓塞(AFE)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例羊水栓塞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羊水栓塞(AFE)抢救成功11例, 死亡1例。结论积极抗休克、抗过敏、解除肺动脉高压, 纠正缺氧及心力衰竭;纠正DIC;预防及治疗肾衰竭。
羊水栓塞;诊断;预防
羊水栓塞是一种发病率低、死亡率高、但又难以预料、极其凶险的产科并发症。可导致孕产妇猝死、为孕产妇死亡原因之一, 作好早期预防、正确诊断、及时抢救, 是降低围生期死亡率的关键[1]。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例羊水栓塞的临床救治效果满意现分析如下。
1. 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发生羊水栓塞患者12例, 年龄22~35岁, 平均年龄29岁。初产妇4例, 经产妇8例, 孕周38~41周, 合并妊高征4例, 产前高热2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DIC各项实验室指标阳性。
1. 2方法 正压给氧(100%浓度氧气)必要时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抗过敏药可用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推注。解痉药改善肺血流灌注, 有效缓解肺动脉高压, 预防右心衰竭。盐酸罂粟碱与阿托品合用效果更佳, 一般心率慢时应用。抗休克扩容首先选择低分子右旋糖酐, 并应补充新鲜血液和血浆, 其补充所需量及速度依据测定的中心静脉压决定。升压药物在扩容的同时, 配合升压药物升高血压, 常用多巴胺。纠正酸中毒用5%碳酸氢钠,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决定是否继续用药。纠正心力衰竭常用去乙酰毛花苷。防治DIC一般认为在早期阶段应抗凝, 并补充凝血因子,在产后、晚期阶段一般不用肝素, 晚期需在抗纤溶的同时补充凝血因子。防治急性肾衰竭选取利尿剂时选用呋塞米。尽快结束分娩, 宫口未开全者立即剖宫产,宫口开全无头盆不称者产钳助产, 产后子宫出血不能控制者行子宫全切术。
发病时间0.5~2 h, 抽取右心或下腔静脉血液沉淀后, 取沉淀物作涂片染色镜检, 如能找到羊水中有形成分如鳞状上皮细胞、黏液毳毛、角质蛋白、脂肪细胞等, 即可确诊。发病诱因:剖宫产5例, 宫缩过强2例, 胎膜早破2例, 过期妊娠3例, 产后肌内注射催产素3例, 产前静脉滴注催产素引产1例。12例羊水栓塞(AFE)抢救成功11例, 死亡1例。
羊水栓塞多发生于胎膜早破、宫缩强、产程短及高年初产妇、多胎经产妇, 尤其是胎儿即将娩出前或产后短时间内, 极少数发生在临产前、产后32 h以后或妊娠中期手术时, 剖宫产术者多发生在剖宫产术中[2]。典型症状发病急剧而凶险, 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心肺功能衰竭、脑缺氧及凝血功能障碍。羊膜腔内压力过高, 临产后特别是第二产程子宫收缩时羊水有可能被挤入破损的微血管而进入母体血循环。分娩过程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宫颈裂伤可使羊水通过损伤的血管进入母体血循环。羊水可从子宫蜕膜或宫颈管破损的小血管进入母体血循环中。羊水栓塞可发生在胎膜破裂后的任何时间, 但多数发生在第一产程末、第二产程宫缩较强时或发生在胎儿娩出后的短时间内。多数发病急, 病情凶险, 称为暴发型, 少数发病缓慢, 病情较轻, 称为缓发型。典型临床经过分为:休克期、DIC期和急性肾衰竭期三个阶段。
应积极预防羊水栓塞的发生, 一旦发现羊水栓塞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处理, 以减少对母儿的危害。由于羊水栓塞发病突然, 发展迅猛而凶险, 故其抢救当全力以赴, 分秒必争地进行。处理原则是在尽早阻断羊水进入母血来源的同时, 积极、迅速地克服其过敏、心肺功能紊乱、缺血缺氧与酸中毒,制止休克与凝血功能异常的发展, 促进各重要脏器功能的恢复。
羊水栓塞大多发生在分娩时, 偶尔发生于中期引产, 由于中期妊娠时羊水中有形成分较少, 因此症状往往很轻。羊水栓塞常在胎膜破裂后有较强宫缩, 使羊水从破裂的宫颈管内膜静脉进入母血循环。为预防此症发生, 避免在强宫缩下自然破膜, 可选择在潜伏后期或活跃早期进行人工破膜, 破膜应选在两次阵缩间期进行。人工破膜引产时不要行剥膜术, 因为剥膜有可能损伤颈管内及子宫下段的血管, 破膜后羊水直接接触受损之静脉, 在宫缩增强时容易使羊水进入母血循环。严格掌握缩宫素引产、催产的指征, 强调采用低浓度, 需有专人看管。掌握剖宫产术的施行指征,手术切开子宫后及时吸出羊水, 特别要避免羊水进入创口内开放的血窦内, 放弃高、中位产钳及创伤性阴道手术产, 避免宫颈及产道裂伤。
[1] 乐杰.妇产科学.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227-230.
[2]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版社, 2004:847.
R714
B
1674-9316(2014)02-0013-02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2.008
325000 温州市龙湾区海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