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红
(岫岩县水利局,辽宁 岫岩 114300)
岫岩满族自治县位于辽东半岛北部,隶属辽宁省鞍山市,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7.4 ℃,年均降水量800~1 300 mm;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92.4 m,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约占全县总面积的78%以上,间有小块冲积平原和盆地;境内多山,属长白山山脉,从北向南依次为帽盔山脉、药山支脉、一棵树岭支脉、弟兄山支脉、大顶子山支脉、骆驼砬子支脉;境内沟谷交错、河流纵横,由500多条溪流汇集而成的14条支流形成了东洋河和哨子河两大干流,在哨子河乡汇合后流入黄海;辖22个乡镇(办事处)204个行政村,土地总面积4 507 km2,其中山地3 600 km2、耕地548 km2、河流186 km2,是个“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山区近海县。
岫岩县有水土流失面积2 002 km2,土壤侵蚀模数为4 010 t/(km2·a),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人为因素两个方面。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和降雨等。岫岩县大地构造位于华北地台、辽东台背斜、营口—宽甸隆起的中部,出露地层为前震旦系辽河群,岩性主要为浅粒岩、变粒岩、大理石、透辉岩、片麻岩、片岩等区域变质岩。这些岩石露出地表后极易风化成块石、砾石、砂及更细粒物质,分布在蚕场、沟壑两侧,为沟壑侵蚀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沟壑地质构造复杂、结构发育,加之山坡陡、落差大、支沟多,为松散固体物质的输送创造了条件。岫岩县位于辽宁省的暴雨中心,但降水量分布不均匀,一般集中在7—8月。降雨强度大、时间短,形成的冲刷力强,加之土壤、植被的保水保肥能力差、抗蚀力弱,极易发生沟壑侵蚀。尤其是汛期,在前期降雨土壤饱和情况下再遇强降雨,极易发生山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人为因素是指长期以来人类过度开发对原地貌植被造成破坏,比如开矿、采石等生产建设项目严重扰动地表,造成大量弃渣,破坏了沟坡的稳定性。同时,农村体制改革和人口增长使得森林资源屡遭破坏,昔日茂密的森林所剩无几,植被覆盖率不断下降。柞蚕场过度放养、管理粗放、广放薄收,导致柞树矮化、土地沙化,加之无序砍柴和过度放牧,都加剧了水土流失。
(1)以沟壑侵蚀为主。岫岩县坡面水土流失程度较轻,但沟壑水土流失严重,是山地灾害的主要源地。据调查,岫岩县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沟壑两边和上部的疏林地、柞蚕场以及坡耕地等。沟壑侵蚀的特点是沟谷横断面呈V形,沟头有一定高度的跌水,沟床比降大于坡面比降,裸露疏松的土质极易产生水土流失。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岸扩张蚕食土地,使耕地支离破碎,大大降低了土地利用率。全县有长500 m以上的沟道2 045条,总长3 063 km,沟壑密度在1.5~2.0 km/km2之间,有844条沟壑属泥石流易发沟壑,其中207条为重点泥石流易发沟壑。
(2)地域性特征明显。岫岩县是个山区县,水土流失分布面积广,尤其是北部和西南部的17个乡镇。作为全县重要的工业基地,当地人口稠密、工矿集中,同时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降水量大,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其成为全县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高发区。
(3)人为水土流失严重。调查结果表明,受人为活动影响,全县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尤其是在矿区。全县现有各类矿山企业163家,有探矿权的68家,滥开乱采,弃渣随意堆放在沟壑和河道内,形成人为的泥石流易发区和沟壑侵蚀源。
在沟壑治理过程中,为了有效控制土壤侵蚀、拦截泥沙下泄、减缓水流速度、稳定沟壑两侧坡面、减少滑坡和崩塌发生,根据全县沟壑分布规律、特征、地理位置、危害程度以及沟壑内堆积物厚度和泥石流发生的可能性等,区分一般性沟道和泥石流沟道,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理措施。
(1)一般性沟道。在沟壑内修筑石谷坊,坡面配置植物措施,沟道下部修建蓄水设施,发展养殖业或为农业灌溉提供用水。
(2)泥石流沟道。在主沟道内修建不同形式的拦沙坝,支沟上修建高标准的石谷坊,沟头、坡面配备必要的工程、植物措施。拦沙坝主要选用浆砌石重力坝、缓冲介质浆砌石坝和铁丝笼干砌石坝等。实际工作中发现在主沟道内修建浆砌石重力坝、上游支沟修建石谷坊、坡面加强植物措施的防护体系比较适合岫岩县石质山区泥石流沟道的治理。
在矿山修复过程中坚持矿山修复与矿山环境保护、拓展城镇发展空间、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在矿区排岩场、尾矿库的周边栽植宽林带,在采矿场周围形成封闭防护林带,抑制扬尘;在土地紧张的地区,将修复后的矿山废弃土地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镇发展的预留空间,还可以用于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
(1)加强领导,广泛宣传,提高认识。岫岩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了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全面负责治理工作,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各项日常工作的组织协调,落实专人,明确责任,认真搞好沟壑治理的组织实施。同时,还制定了《岫岩满族自治县实施水土保持法(暂行)办法》等多部地方配套法规和政策,为全县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提供了可靠保障。
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从促进农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脱贫致富等方面入手进行广泛宣传,使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水土保持和沟壑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同时,结合水土保持法宣传月活动,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水土保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调动各方力量参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2)科学规划,标准实施,专业施工。为保证沟壑治理的科学性,县水利局成立了由主管领导牵头的技术咨询小组具体负责沟壑治理的规划设计。工作人员深入到沟壑地头,认真调查沟壑现状,测定危险程度,测算沟壑比降,依照水土流失情况合理布设拦沙坝,择优确定坝址。同时,根据收集到的沟壑周边的地形、植被、土壤、泥沙来源等资料,由水利局对每条沟壑、每座拦沙坝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科学、合理、精确、完备。在实施过程中,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 16453.1—6—1996)》的要求施工,严格质量技术标准,所有材料统一标号,使用前须由技术人员进行指标检测,不符合标准的绝不允许使用。为保证工程质量,拦沙坝工程由水利专业工程队负责施工,其他工程也组建了相应的专业队伍。抽调专业技术人员任质检员,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方式对工程质量进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3)自我加压,强势运作,多元筹资。水土保持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单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必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资金。岫岩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自我加压,破解难题,多方筹资,强势运作,集中农口有投资项目单位的资金用于沟壑治理,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重点实施。同时,明确各单位任务,落实责任,真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岫岩县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拿出资金投入沟壑治理,其余部分由沟壑所在乡镇出资和群众投劳解决,确保了沟壑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好评。近年来,岫岩县投入沟壑治理的资金多达2 240万元,其中国家补助870万元、县乡自筹400万元、群众投劳折款970万元。
近年来,岫岩县在搞好坡面治理的同时,加大了沟壑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选择危害性大、流失严重的沟壑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对全县10多个乡镇的50多条沟道进行了重点治理。截至2013年6月底共完成综合治理沟道56条,在主沟道上修建拦沙坝185座,在支沟上修筑石谷坊34900座。经实地测算,沟床普遍抬高3~5m,降低了沟壑比降,有效遏制了沟床下切、沟壑侧向侵蚀,沟壑侵蚀状况明显好转,保护农田710hm2、农户1020户3500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5000多万元。同时,水土保持措施有效拦截泥沙,增强土壤蓄水能力,改善了沟壑内植物的生长环境,减轻了沟壑侵蚀对下游的危害。实测结果表明,已建成的拦沙坝平均每座每年拦截泥沙2t左右,稳定和控制松散下泄泥沙5t以上,说明沟壑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沟壑自然修复能力、改善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此外,参与沟壑治理还使部分群众尝到了甜头,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沟壑治理过程中,采取“谁投资,谁治理,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共同搞好沟壑治理和开发利用,对开发利用沟壑的给予优惠政策,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