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鹏
(商洛市水土保持工作站,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市地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上游,是丹江的源头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东段南麓,全市辖商州、洛南、丹凤、商南、山阳、镇安、柞水一区六县163个乡镇1 780个行政村,总人口236.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3.63万人。总土地面积19 292 km2,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黄河流域面积2 701 km2,占总面积的14%;长江流域面积16 591 km2,占总面积的86%),是一个以中低山为主体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峡谷峻岭密集,东南低山和川原丘陵较多。最高点位于秦岭主脊的牛背梁(柞水县境内),海拔2 802.1 m,最低点位于商南县梳洗楼附近的丹江河谷,海拔216.4 m。山势总体结构形如手掌,掌结位于柞水县境内,其山岭呈手指状由西北向东、东南延伸,构成了岭谷相间的总体外观。境内河流水系密布,沟壑纵横交错,分布着大小河流72 500余条,沟壑密度为2.69 km/km2,其中较大者有黄河流域的洛河和长江流域的丹江、金钱河、乾佑河、旬河等,集水面积在10 km2以上的河流有499条,集水面积在100 km2以上的河流有57条。主要河流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49~4.09 kg/m3,河流泥沙以推移质为主,悬移质与推移质的比例为1 ∶1~1.7。集水面积小于10 km2的沟道,比降在10%~2%之间,沟道宽度在50 m以内;集水面积在10~50 km2的河流,沟道比降在5%~1%之间,沟道宽度在50~200 m之间;集水面积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沟道比降在2%以下,河谷较开阔,人口较为密集。 经过50多年的连续治理,全市目前治理程度达62%,有11 980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630 t/(km2·a),总体上属于中度流失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水土流失的主要地类是坡耕地、荒山荒坡和疏幼林地。
商洛市境内山高坡陡土薄,地面起伏变化较大,沟道虽然窄狭,但地势相对较为平坦,土层深厚,土地比较肥沃,多数沟道的沟谷一年四季均有常流水,水源方便,是自古以来人们首选的栖息之地,同时也是乡镇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的所在地。分布在沟道的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量的69%,有灌溉条件的耕地95%位于沟道。经过多年的农田与水利基本建设,沟道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和提高,沟道的农耕地成为当地群众粮食、蔬菜和经济作物的主要种植地,沟道已经成为土石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基地。
商洛市多数坡面地表土质结构松散,土壤凝聚力小,加之地面坡度较大,极易在降水等外营力的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同时山坡降水所形成的洪水暴涨暴落,挟沙能力较强,稍遇暴雨即形成洪灾,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洪水冲毁河堤、农田等沟道建筑物,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压埋农田,淤积沟道,抬高河床,加剧了洪水灾害,沟道成为山区水土流失的直接受害区域。2005年7月17日20时至18日7时,镇安县东川镇遭受了特大暴雨洪水袭击,大量民房倒塌或成了危房,273 hm2耕地和农作物被毁,公路、河堤、电力、通信、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通镇通村公路全部陷入瘫痪,高河、西川河2 600 m主沟道沿河两岸耕地、河堤荡然无存,沟道全部被沙石覆盖,形成了沟有多宽河有多宽的惨景,东川镇6个行政村30个村民小组3 900人受灾。洪水、泥石流造成全镇死亡2人、失踪5人、致伤6人,受灾户的家用电器、农具、衣物及日常生活用品被洪水冲走,因灾造成无房、无粮、无衣被的“三无”农户116户464人,全镇直接经济损失1 459万元。
山区坡面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大部分淤积于沟道之中,致使沟床抬高,行洪能力降低,沟道常流水变成潜水,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若对此不加以治理必然危及沟道内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影响下游较大沟道、江河及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带来更大的危害,同时也将制约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沟道是山区水土流失治理的最后一道防线。商洛市南秦水库于1974年建成,1981年就淤积了106万m3,占总库容的10.4%;十字河水库建成后仅6年就由于泥沙淤积而报废。因此,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对沟道(含沟口以上坡面及其支毛沟)进行综合防治,构筑治理水土流失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大程度地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逐步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 商洛市全面规划、因害设防,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开发利用水土资源相结合,人工治理水土流失和充分发挥生态自然修复能力相结合,发展了流域经济,控制了水土流失,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土石山区沟道综合治理方面积累了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涌现出了一批典型综合治理小流域。总体上有以下3种治理模式:
商洛市的中高山区(海拔1 400 m以上),山体高大,坡陡谷狭,降雨量相对较大,自然条件适宜于各种植物生长,人口密度相对较低,人为影响因素小,坡面植被覆盖度很高,水土流失相对较弱,可以采取封山治沟的治理模式,即:对山上现有植被进行合理有效的封育保护,充分发挥和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对沟道主要地段以疏通整修为主,并因地制宜地修筑沟台地以及谷坊、锁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达到水流通畅、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丹凤县的黄柏岔流域位于丹北山区,坡面植被覆盖率很高,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封禁480 hm2,修筑沟台地41 hm2,修建谷坊42座、蓄水池8口、灌溉渠道5.3 km,整修沟道4.3 km,既保护了植被、治理了沟道,又解决了群众的吃粮问题。
商洛市的中低山区(海拔1 000—1 400 m),群山起伏,地形较为复杂,沟道相对宽阔,坡面植被覆盖度较高,自然条件虽然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但因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水土流失的程度较强,采取沟道综合整治的治理模式比较理想,即:对山上植被以封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大自然的修复能力,并辅以人工补植补播,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对陡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对沟道进行科学规划,实施综合整治,疏通整修排洪沟渠,确保行洪安全,因地制宜地修建护堤和堤路结合工程,在坡脚土层较厚的地块兴修石坎梯田,在沟道修筑沟台地,在小支毛沟修建生物谷坊或砌石谷坊。山阳县花栗沟流域在综合治理中以沟道治理为主,新修沟台地35 hm2,恢复耕地10 hm2,新修护地堤7.8 km,栽植水保林280 hm2,实施封禁治理780 hm2,修建锁坝16座,被水利部和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商洛市的丘陵河谷区(海拔在1 000 m以下)和少部分中低山区,地形多为浑圆的低山丘陵,沟道较为宽阔,坡面植被覆盖度较低,人口密度大,人地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沟坡兼治的治理模式,即:对荒山荒坡和不适宜修筑水平梯田的坡耕地,采取人工补植补播,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对适宜修筑水平梯田的坡耕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对人地矛盾十分突出,暂时还没有能力实施坡改梯工程的坡耕地可采取水土保持农耕措施;对沟道实施水、田、路、村综合整治,尊重自然规律,科学规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在具体实施中保证工程质量,配套灌溉渠道和护地堤工程,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产量,并因地制宜地布设谷坊、锁坝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商南县小栗园流域属于典型的低山丘陵地貌,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对不适宜修筑水平梯田的120 hm2坡耕地和679 hm2荒山荒坡采取了人工补植补播,对适宜修筑水平梯田的12 hm2坡耕地实施了坡改梯工程,对沟道实施水、田、路、村综合整治,修建排洪沟渠4.3 km,整修和新修沟台地23 hm2,修筑堤路结合工程3.1 km,新修生产道路5.2 km,整条沟道面貌焕然一新。
要充分重视沟道上游的治理工作,优先实施沟头(沟脑)治理,按照由上到下的治理顺序展开治理工作,应立足长远,克服急功近利思想,避免“有用就治,无用就避”的做法,实现下游宽阔沟道和上游狭窄沟道治理措施的科学布设,以上游沟道的综合治理来保障下游沟道综合治理成果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
坡面(特别是坡耕地)是山区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源地,但在具体治理中,部分地方为了尽快出政绩,在没有搞好坡面综合治理的情况下,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开展沟道治理,虽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遭遇较大暴雨洪水后,经常出现护地堤被泥沙淤积大半、沙压土地、堤垮地冲的场面,“辛辛苦苦干多年,一夜回到前几年”,极大地挫伤了广大群众开展流域治理工作的积极性, 并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因此,必须改变只重视沟道治理而忽视坡面治理的错误观点和做法,坚持先治理坡面后治理沟道的原则,最终实现沟坡兼治。
由于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始终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做到标本兼治。但从商洛市近年来实施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来看,有不少小流域未达到综合治理的目标,个别地区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修堤造地、堤路结合、土地平整等面子工程上,实现了一时的形象目标,却难保长久的安全,因此要坚持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的原则,忌搞形象工程。
山区各条沟道具体的地形地貌、植被构成等自然条件差异较大,产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思路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山区沟道治理上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切勿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商洛市丹凤县近年来在丹北山区因地制宜地开展沟道综合治理的成功做法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同后,有的县在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中盲目地套用丹北山区沟道综合治理的做法和经验,不注意结合流域的实际情况,以沟道治理为中心,轻视坡面治理(甚至不治理坡面),这种做法必须坚决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