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琦
(温州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浙江 温州 325035,363485640@qq.com)
慈善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道德支撑和精神动力。医疗慈善是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完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医科大学具有构建慈善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其医疗技术优势,开展慈善文化活动,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既是实现高校自身育人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途径,也将会有利于推动社会和谐与进步。[1]温州医科大学具有百年的办学历程,其“弘德善医”的育人理念源远流长,尤其近几年,学校积极利用自身文化和医疗的特殊优势,持续开展医疗慈善活动,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走出了一条服务广大民众的特色医疗慈善服务之路,形成了独特的慈善文化育人体系。
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宣传、弘扬优良办学传统,将大学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培养学术精良,道德高尚的优秀人才,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是为了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增强全校师生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为实现学校内涵建设、全面发展提供内动力;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学校影响力,树立大学的社会形象,为学校健康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氛围,同时以大学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作用。
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必须立足学校专业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在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利用海外交流平台,通过建立“一种模式”,坚持“两个结合”,抓好“三个主体”,打造“若干品牌”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
建立“一种模式”即建立一种以师生志愿者为主体,以医疗平台为技术支撑,以慈善捐助为资金保障,政府倡导、媒体助推、社会团体辅助的医疗慈善发展模式,并以“弘德善医”作为其文化内核,使其保持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即一是结合学校医学学科优势,二是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为慈善文化活动提供医疗技术支持;抓好“三个主体”即慈善文化活动人群由学生、教师、医生三个主体共同构成。打造“若干文化品牌”即在开展慈善文化活动的过程中,须有品牌意识,整合资源,打造若干有影响力,有辐射力,师生耳熟能详的慈善文化活动品牌,作为育人的大平台,并着力发挥慈善文化品牌的辐射示范功能,带动学校其他文化品牌的建设和培育,完善学校慈善文化育人体系。[2]
学校将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作为文化建设重点工作,注重树立慈善理念,普及慈善文化知识。在学校的文化建设规划纲要中对慈善文化做了设计:“倡导师生关爱弱势群体,践行公益服务理念,开展慈善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慈善文化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3]学校以医德课程教育为依托,开设《大学生命教育》、《认识和呵护生命》、《医学伦理学概论》、《积极心理学》、《医学美学》等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构建慈善文化教育支持系统。学校同时开展志愿者专业培训,提升志愿者专业素养。如校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团体心理辅导和户外素质拓展训练,杏林志愿者服务社的针灸理疗培训,白鸽志愿者服务社的老人护理知识培训班,阳光、春晖志愿者服务社的安全逃生技能培训和“急救大课堂”;580、萌芽志愿者服务社的安全用药、口腔护理培训等。仅近3年,各级志愿者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就达150余场次。在学科课程和各类志愿者培训中,开展慈善文化普及,告诉师生如何看待生命、如何救助、怎样参加志愿服务、怎样当好义工等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慈善观念,引导慈善行为。学校还在开展多年的“特奥”健康计划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总结经验,编写出版了全球第一本针对眼科医护人员如何做好智障人的视觉检查和治疗并提供系统培训的英文版教材——《开启心灵之窗——改善智障者的视觉》,向全世界发行。
学校坚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医学生宣誓仪式、护士节授帽仪式、名医故事会、医学文化节、生命文化节等,还开展了以“生命·生活·生存”为主题的“三生教育”活动、“向生命鞠躬,奏梦想乐章”生命教育日活动、“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文化节,“生命·责任”、“爱心接力,情寄汶川”等主题论坛,创办“心灵电台”等。这些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慈善品德和尊重平等的意识,认识到在人格平等基础上互助互爱、共同进步的慈善文化内涵。学校还为实验动物建造了“慰灵碑”,并于2013年12月开放了人体科学馆。人体科学馆占地1200平方米,收藏人体标本2500余件,是国内高校最大的人体科学馆之一,他的建立将为学生的慈善文化教育提供又一个生动直观的平台,让学生探索身体奥秘的同时,也去体味对生命的敬畏和救死扶伤的责任担当。学校还将人体科学馆和生命科学馆、植物科学馆、海洋科学馆进行整合,形成具有医大特色的“生命之旅”教育活动。
学校大力开展公益志愿服务活动,每年都固定组建5支以上医疗下乡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义诊送药活动,年平均走访省内外乡镇20余个,受益群众5000余人次。志愿者服务已从单一下乡义诊发展到救灾援助、绿色环保、助残服务、心理援助、骨髓捐赠、无偿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有效培养他们为病人减轻或者解除病痛的崇高使命感。随着活动的开展,志愿者队伍也逐渐庞大,服务体系日趋完善,14个志愿者服务社,192支志愿者服务队,5000余名注册志愿者,近万名学生参与了慈善公益活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累计志愿服务已超过60000小时。在慈善文化实践活动中,广大师生树立起助人就是助己的观念,普遍互助的公益价值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慈善氛围逐渐形成。
随着医疗慈善公益服务活动持续开展,慈善文化品牌逐渐形成——促进智障运动员健康的“特奥”志愿服务、倡导骨髓捐献的“生命相‘髓’”、帮助贫困地区人群复明的“明眸工程”和为贫困的唇腭裂患儿免费修复治疗的“幸福微笑”。慈善文化品牌从一个人发起到一群人参与,从温州走向全国,到蜚声海内外,成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育人实践平台,成为课程体系有机组成部分,不断完善着慈善文化育人体系。
通过构建慈善文化育人体系,广大师生志愿者从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中感悟慈善精神带来的幸福感与使命感,在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坚定理想和信念,从而把慈善文化历史和优良传统内化为精神营养和不竭动力。将慈善精神发扬光大,以达到慈善育人的目的。
学生们在活动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而慈善文化和慈善精神又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延伸、扩展,影响更多的人。如特奥传播的“平等、关爱、尊重”的理念也使志愿者们深受教育。“在原本的印象当中,这些残疾人是很需要我们去帮助的一群人,但今天看到他们在运动场上这样开心地奔跑,幸福地欢笑,让大家觉得他们也是跟大家一样的,也在享受着自己的生命。”参与过特奥的志愿者无不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来自第二临床学院的陈超自豪地说,他已经3次献血,2次献血小板了,“作为临床学生,虽然我还没有能力去救治病人,但是我可以选择这种方式去帮助他们!”他说。慈善文化活动教给学生的是舍己为人、利他无私的奉献精神;是智周万物、道济天下的爱国精神;是奋发求实、永不气馁的科学精神,是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开拓精神;是努力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4]人文精神是育人之本,传承爱心慈善文化,弘德善医已经成为师生的一种自觉和担当。
慈善品牌的持续开展,使志愿文化渗透到学校各个方面,在学校蔚然成风。2012年浙江省首个“人人储备,人人可用”的血液资源库“血液银行”在温州医科大学建立,2013年4月,救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心脏病患者的“心心工程”启动,一批新的医疗慈善、志愿品牌正在形成和壮大。师生还将志愿精神与慈善文化融入文艺作品中,创造出了以“幸福微笑”为灵感的朗诵节目《天使的微笑》,以“明眸工程”为创作素材的舞蹈《透亮的世界》,使大爱精神深入人心。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温州市人流量最大的地下通道建设了“慈善文化长廊”,向来往的市民讲述慈善故事、传播慈善精神。“‘特奥’志愿服务文化”、“‘关爱生命’志愿服务二十七载砥砺前行”、“骨髓捐献志愿服务推广”三个文化品牌连续三年获评教育部和浙江省高校优秀文化成果。“爱心温州·善行天下·明眸工程”荣获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影响力慈善项目”。学校还通过“百年传承”历史文化活动、通过塑造钱礼、缪天荣等文化塑像,建造医林、百年传承林等特色文化场所,将慈善文化以多种形式入脑入心,慈善文化教育活动逐渐成为学校主导性的文化活动。
一所大学,不应只单单引领所在区域、社会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同时应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并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良好的社会风尚。慈善文化教育活动形式多样,涉及范围广,辐射力强,“明眸工程”、“微笑联盟”、“特奥项目推广”、“骨髓捐献推广”等国内外社会公益合作项目的服务价值更是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誉。“7·23”动车事故援救工作中,学校志愿者为包括小伊伊在内的伤员提供的细致、周到、专业的医疗志愿服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誉。而由此形成的慈善文化在媒体的推助下在温州社会成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和社会文化,促进了温州人从“商行天下”到“善行天下”的观念转变,引领社会新风尚。学校的慈善文化活动屡屡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浙江日报、新浪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宣传报道。难能可贵的是学校的慈善医疗走向全国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对当地医卫骨干的培养。如“明眸工程”每在一个地区开展活动,学校专家都要做几十例示范手术,把国内最先进的手术方法教授给中西部结对医院,这种手把手的教导使当地医生技术提高很快。四年来,明眸工程先后选择昭通市中医院、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阿克苏地区人民医院、克拉玛依人民医院等十余家医院作为帮扶共建医院,帮助培养了100余名业务骨干。因此,学校的慈善医疗活动,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政府、慈善总会、社会团体的欢迎和认可。企业也纷纷加入进来,从开始的一家企业资助,到现在各地商会的支持,并出现了企业“跟着跑”的现象,即企业自己出钱出人出机票,随着慈善医疗活动到各地去体验,现场捐款捐物。这不仅体现了高校师生和温州人的社会责任意识,也成为大学先进文化引领地方慈善救助理念形成文化新风尚的一个成功缩影。
[1]蓝春娣.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J].当代青年研究,2013,(3):25-29.
[2]李寿和.高职院校慈善文化的培育[J].教育探索,2007,(10):27-28.
[3]陈勇.慈善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思考[J].伦理学研究,2006,(3):34-37.
[4]贾乐芳.慈善文化的学理难题[J].学术界,2013,(3):142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