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红的黄金时代里寻找许鞍华

2014-01-29 01:27王茜
博客天下 2014年26期
关键词:汤唯许鞍华萧军

王茜

拍完《黄金时代》,许鞍华甚至成了鲁迅的粉丝,打算未来还要好好研究五四作家。

上世纪80年代后,虽然香港电影充满阳刚豪迈的动作片、警匪片和无厘头喜剧,但也不乏格调独特的女性题材创作。尤其是许鞍华,她的作品制造了另一种电影形态,以女性视角关注女性命运,作品无所规矩,各型各异,注重艺术也关心政治。于是,许鞍华的作品在唯票房论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显得独树一帜,给浮躁的香港电影平添了几分柔情。

两年前,她的《桃姐》横扫第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等五项最具分量大奖后,这位香港女导演在电影界的地位更加如日中天。

对于她的新作《黄金时代》,上映前半年便成为人们的谈资。不仅因为她是女导演,不仅因为她拍的题材类型独特,更重要的原因,是她突破了过往作品里基本只关注当代女性。

许鞍华作品中的许多人物都来自真实生活,《疯劫》取材自一桩真实的案件,《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姨妈真有其人……《黄金时代》则来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萧红。

过了65岁,许鞍华想老老实实拍一部艺术家的电影。最后,她选择了这位民国女作家。

许鞍华曾说:“每部电影的背后都有导演自己的影子,都带有自传性。”

于是,3小时的《黄金时代》观影下来,与其说是许鞍华寻找萧红,不如说是许鞍华寻找自己,只是许鞍华把自己扮成记者,穿越到民国进行采访,看另一位艺术家如何创作、面对生活如何选择,并以此为鉴。

萧红是民国女作家中写作天赋极高、命运凄惨、绯闻颇丰的传奇人物。她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却一路流亡,一边躲避战乱,一边经历着令人唏嘘又痛彻心扉的爱情。

《黄金时代》的名字源于萧红在日本留学时给相恋多年的萧军的一封信。那时,她的生活相对之前的颠沛流离稍有好转,她感慨此刻正是自己的黄金时代:“自由和舒适,平静和安闲,经济一点也不压迫。”

但在旁人看来,萧红所谓的“黄金时代”并非海阔天空般美好,简直坏到不能再坏。

萧红去日本前,已经知道萧军对自己不忠,正处情感裂变的痛苦中。经济上虽因鲁迅帮她发表了《生死场》有所好转,但依旧需要朋友帮忙过活。同时,她一直敬爱的鲁迅先生也去世了。

许鞍华说,一个人可以自由自主地读书学习的时候,就是他的黄金时代。许认为自己的黄金时代是25岁到英国留学的时光。而萧红东渡日本的时候,也是25岁。

许鞍华认为,萧红所谓的“黄金时代”对于现实具有反讽意味,现代人面对困苦不敢像她那样坚强、勇敢。但由于萧红的史料并不多,很多历史无法考证,电影中,萧红身边朋友的讲述不仅丰富了故事本身,还弥补了史料不足的遗憾。而对于一个故事流传的多个版本,则通过不同人物的回忆,并行再现。

近年来纪录片有一种趋势,大量起用职业演员重现缺乏新闻视频的画面。《黄金时代》也可以看作现代演员重现历史的纪录片。但蒙太奇的剪辑、碎片化的叙事有时让人觉得时空被穿插得凌乱,突出了“影”而少了“戏”,叙事的衔接处有时很难找到合理的转折。倘若对萧红和她同时代作家及时代背景不了解,恐怕会雾里看花。

许鞍华说,影片拍到后来,依然有很多谜团,比如萧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她到底爱不爱端木蕻良?可能连萧红自己都没想清楚。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赵小青女士多年从事东方电影女性形象研究,她对许鞍华的作品评价甚高:“她的电影有一种文化人类学的意义,具有文献价值。”在她看来,许鞍华的女性故事有两个特点:一是“女性触角”,如《疯劫》中李纨为留住有了情妇的未婚夫而做的种种努力,甚至悲屈地模仿情妇穿衣装扮,直到忍无可忍彻底毁灭;《女人,四十》中的阿娥,无奈悲欢,随遇而安的心境,在极度的家庭工作压力下,偷偷在晾台痛哭出内心的压抑……第二个特点是“香港个性”,在她的作品中,随时可见那些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场所及生活细节,如旧唐楼、屋村商场、穷街陋巷、公立医院等。

《黄金时代》中,许鞍华对人物、场景细节捕捉得细腻、充盈。比如萧红和萧军刚到小旅店入住时,旅店的楼梯、窗户、纷飞的大雪、洒下的一束阳光、萧红在鲁迅家哼唱二三十年代的流行歌曲《教我如何不想她》……时代背景就这样通过主演汤唯逐渐呈现了出来。加上萧红朋友们对她的回忆,有时,恍若时光穿越,遇到了真实的萧红。

也有出戏的时候,比如萧军初识萧红便被她的才华吸引,惊为天人,留给她五毛钱之后,第二天便与身为孕妇的她发生了关系。汤唯的表演虽不露骨,某些表情却还是似曾相识,难免让人想起《色·戒》中的“王佳芝”。

许鞍华历来作品中,大咖云集,《疯劫》中的赵雅芝、张艾嘉、万梓良,《女人,四十》中的萧芳芳,《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的斯琴高娃、周润发、赵薇……到了《黄金时代》,除了汤唯、冯绍峰扮演的萧红、萧军外,王志文扮演的鲁迅、丁嘉丽扮演的许广平、郝蕾扮演的丁玲……几位实力派的演出都是这部电影的亮点。要说遗憾,有时很难将向来柔情的“公子”冯绍峰和粗犷的东北作家萧军画等号;而在汤唯的眼中,似乎看不到作家文学思考背后的底蕴,也看不到曾经地狱般生活的经历带给人的沧桑感。

汤唯主演过的另一部电影《色·戒》,也是一部女性题材的影片。与萧红一样,王佳芝也是一个颠覆性的形象。李安曾说,无论是张爱玲还是王佳芝,都让他产生了对女性心理的探究欲,“女性心理如何与这个阳性为主的社会大结构相较量,通过电影,对爱情、人际关系进行探索。”

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中塑造的萧红,也是一次对女性心理的探索。相比萧军对情感的不忠和对革命的坚定,萧红更愿投身单纯的文学创作。

如果说李安在《色·戒》中用男人女人的对比探究女人,那许鞍华在《黄金时代》中除了展现男人女人的对比外,还有女人和女人的对比,比如萧红和丁玲等。

有人说,萧红的故事让人看到了影片之外更可贵的、现代人很少认真思考的“自由”。这听起来,倒是不错的观影理由。也有人说,《黄金时代》就像分角色朗读课文。甚至有人预测,该片票房不会太乐观。

在电影上映前,我曾问许鞍华,怎么看一部电影的成功?她说:“只要有观众就是成功,文艺片并不是说教。”

《黄金时代》也许只是许鞍华借萧红为现代繁华社会提供的另一种人生,无所谓风格、无所谓传统。就像她喜欢的岩井俊二的电影,故事有时特意扰乱观众,技术上超现实、迷乱,但最终的表达是人性、爱情、友情。

艺术反正没有唯一的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汤唯许鞍华萧军
萧军纪念馆
萧军和艾芜小说中的侠文化比较分析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韩国影星金汎空降福州 期待与汤唯合作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玉观音》与别样许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