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语感培养

2014-01-29 00:21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冯秀梅
海峡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竹笋语感课文

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 冯秀梅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实施语感培养

福州市郭宅中心小学 冯秀梅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领悟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该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让学生多读、慢品、乐说、常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小学语文 语感培养 阅读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领悟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它在语文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那如何有效地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笔者认为大量的阅读和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俗话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本文介绍一些有助于促使学生形成良好语感的教学方法。

1 从“多读”中激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要精心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阅读,使学生始终处于读书的享受之中。在语文课上朗读是学生接触和感受课文语言最经常、最重要的方式。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中我们应该始终将朗读放在第一位,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以读为本:初读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语言;精读时,让学生仔细品味,领悟课文语言;熟读时,让学生能将优美的语言装进脑里,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备。总之,课堂中一定要保证读的时间,读的方法,读的质量,将朗读与感悟、积累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例如: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可以将诵读贯穿始终。初读,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你从文字中发现了几幅画面?”然后是品读,让学生默读课文,体会“乡下人家的一道道风景独特、迷人在哪呢?”。如:品读“雨后春笋”这幅美丽画面时,我这样引导:

师:多可爱的雨后春笋呀,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吗?如果感受到了是从那个字中感受到的呢?能告诉老师吗?

生:“探”,这个词很有意思。

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竹笋的可爱与好奇展现了出来。

师:你们愿意当当小竹笋吗?能通过做探的动作来体会体会“竹笋“探”时的心情吗?

(学生兴致浓厚)

师: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成群地探出头来。”

师:好一派乡村风光呀,探出头来的竹笋们看到了什么呀?

生1:看到了觅食的鸡群。

生2:看到了爬满瓜蔓的葫芦架。

生3:看到了农民在田间快乐的劳作。

生4:看到了孩子们在家门口快乐地嬉戏……

师:好一个精妙的“探”字!不仅写活了竹笋,更使文章增添了不少的色彩,展现了许多可爱的画面,让我们和着音乐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 从“慢品”中体悟语感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查字典是不够的,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可见,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该在精选语感点上下功夫。让学生通过对比、换字、前后勾连等方面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这样学生才能明白明辨用字的准确性,做到“语语悟其神”,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作品、编者和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例如:在《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方式,感悟溪流的神奇。

一品:投影出示“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句子。老师通过范读让学生感悟溪流的不断变化,体会双龙洞的神奇,将学生带入情境中去。

二品:让学生读这句话时谈谈有什么发现?(你有一双慧眼,真棒。发现了反义词)。

三品:请大家到句子里找找能体现作者心情的词语,谈感受?(感受到了作者心情的快乐)。

四品:创设情境,升华感受。教师通过运用一张比较有硬度的纸张比划宽、窄、缓、急的手势,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这些发现,感受都是学生从文字的揣摩、品味中体验到的。

总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鲜明、简练、形象,掌握语言的结构美、色彩美、音韵美、节奏美等,从中获得感知而增强语感。

3 从“乐说”中提升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可见,在语言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机会,设计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语言,并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于是,我在班上不定期地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课本剧表演等,促进学生的语言的形成,让学生在说中、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获得语感,并获得提升。例如:我在教《秋天的雨》时,为了让学生更能好地积累文本语言,在引领学生感悟文本、欣赏美后,是这样设计的:课文中的语言如诗如画,让我们模仿这些诗一样的语言也来做一首小诗赞美秋天吧。“秋雨把()给了(),()像()”进行说话训练,引领学生有机地学习语文形式,学会表达情意,提升了语感。

除此之外,复述也是提升语感的一种方法。复述不同于朗读,朗读侧重于体会、感悟,学生不需要进行语言文字的加工处理。复述则不同,它需要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课文内容。与背诵相比,这是一种更高形态的积累语言的方法。复述的形式很多,最原始的就是以讲故事的形式说给别人听。例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我让学生加上丰富的想象,用书上的词语复述课文,学生在理解、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还加入了课外收集的资料。课堂上,每位同学都说得精彩绝伦,摇头晃脑,很像一个小小的说书先生。

4 在“常写”中运用语感

叶圣陶先生认为:“凡是技能,唯有在实践中方能练就。”语感是学习规范语言长期积累的结晶。只有在不断“写”的过程中,语言实践行为才能随心所欲。习作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机会。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让学生自主选择两篇范文,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全班展示交流等形式进行反思和批判。如评价《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这篇作文时,部分学生说:“我喜欢A篇,语言精练,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部分学生说:“我喜欢B篇,语言比较优美,词汇比较丰富,修辞手法运用巧妙”;还有部分学生说:“我喜欢A篇,句子写得很完整、通顺,加上了自己丰富的想象”;部分学生说:“我喜欢B篇,发挥了自己丰富的想象,把握了动物的外形、动作、生活习性等,凸显了对小动物的喜爱,语言的描写更是精彩,引人入胜”。交流的结果是:学生一致认为,作文要写完整的句子,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上好词好句,加上丰富的想象,这样才会使文章更生动。之后再让学生动笔修改自己的文章。这样的过程就自然地将“写”转换成学生展现个性的过程,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

当然,也可以设计各种小练笔让学生将学到的好词好句运用出来。例如教学《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写水”这一段话时,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练笔的:(1)悟法。这段话在语言上有明显的特点:其一,巧妙运用了排比,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表述得详细、具体。其二,巧用比喻的手法,抓住事物的特点。(2)迁移。这种写法可以运用到哪些方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将本段语言的写作特点内化为自己的新知,懂得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自己所喜欢的物体的特点表达出来。写完后,再要求学生重新阅读交流,再次用自己的语感审视自己的语言,在不断的揣摩、比较中巩固和完善自己的语感。

5 结束语

语感是捉摸不定的。但它却可以通过长期的历练内化而形成的。教师面对的主体是学生,而他们又各不相同,因此要始终着眼于学生,善于利用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做到多读、慢品、乐说、常写,那么学生的语感能力形成就一定会水到渠成,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提高。

猜你喜欢
竹笋语感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背课文的小偷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竹笋
竹笋
小竹笋的梦
挖竹笋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