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渗漏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4-01-29 08:42:09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渗输液乳腺癌

胡 敏 田 锐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乳腺癌化疗渗漏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胡 敏 田 锐

吉林省吉林市中心医院乳腺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1

目的分析乳腺癌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对策。

乳腺癌;化疗药物外渗;护理

静脉药物化疗是目前临床治疗乳腺癌的重要辅助治疗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减少或避免亚临床微小转移病灶,预防或者推迟局部复发以及远处转移,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1]。但在化疗过程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常易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不仅可造成软组织及皮肤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的生命[2]。因此,充分了解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并掌握合理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乳腺癌化疗渗漏的原因以及护理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乳腺癌患者204例,均接受新辅助化疗方案,化疗周期为3~4周;189例接受术后化疗,化疗周期为6~8周。其中,11例(5.4%)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年龄43~68岁,平均为(56.1±4.1)岁。化疗药物有替加氟、紫彬醇以及表柔比星等。化疗药物渗漏部位有前壁、手臂以及内踝。

1.2 临床症状 11例化疗药物渗漏患者的渗漏部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皮肤红肿、发热及疼痛等炎症反应。部分患者合并心悸、胸闷等症状。11例患者均存在红肿症状,6例存在水疱,4例发生静脉炎,1例溃疡、坏死。

2 结果

本组11例化疗药物渗漏患者,经及时停止静脉输液,进行局部皮下封闭、冷敷湿敷以及创面换药、植皮等对症处理后,10例获得好转,并继续进行化疗。有1例患者因为表柔比星渗漏引起溃疡和局部坏死,存在治疗障碍,予以中止化疗,并转为内分泌治疗。

3 讨论

3.1 药物渗漏的原因分析

3.1.1 药物因素 药物渗透压以及影响组织代谢等,极易引起化疗药物外渗;因药物浓度较高或者酸碱度等,可刺激血管局部,导致血管硬化、瘪陷或者丧失弹性等,导致血管的脆性以及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渗漏风险[3]。

3.1.2 血管因素 由于老年患者存在生理性退化,血管脆性增加以及皮肤松弛等,可引起药物外渗。本组发生药物外渗患者年龄在43~68岁之间,年龄较大。此外,经常输液也可导致增加血管通透性,当上游血管受到被动压迫时,可增加血管阻力,可发生药物外渗[4]。

3.1.3 护理人员操作技术因素 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不熟练,在穿刺时造成血管损伤或者针尖斜面未成功进入血管的管腔,可导致药液经破口或者针尖斜面渗漏至皮下组织;静脉穿刺时血管选择不合理,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可引起药物外渗。针头固定不稳,当患者活动时引起针尖滑脱,造成药物外渗。护理人员对于化疗药物渗漏存在的危害缺乏认识和重视,未及时巡查,发生药物外渗时未及时予以有效处理。

3.1.4 患者活动不当 在化疗前对患者的健康宣教不充分,患者对药物渗漏的危害性缺乏必要认识,或者在输液时不配合等,肢体过度活动,或者擅自待液体如厕、进餐、调节输液速度甚至拔针等,均可出现药物外渗。

3.2.1 加强化疗前宣教 应做好化疗前宣教,使患者充分了解化疗的目的、配合要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等,介绍所用化疗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药物外渗的危害,嘱其在输液时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活动,及时报告输液部位不适感,以提高其防范药物渗漏的意识。

3.2.2 提高护理操作技术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正确选择穿刺血管,避免穿刺损伤或者穿刺不到位等。

3.2.3 加强护理管理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育,提高其责任心。加强化疗药物输液全程的巡视,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确保交接内容,如化疗药物的名称、输液时间、输液部位、药物余量以及输液通畅情况等,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渗漏。

3.2.4 计划性地选择穿刺血管 充分评估患者的综合情况及长期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血管使用计划,对于实行新辅助化疗方案者,应选择患侧穿刺,手术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施PICC置管或者深静脉置管。在进行周围静脉穿刺时,必须从远心端进行穿刺。在化疗当天,需选择管腔大、不弯曲、无破损、弹性好的静脉,并避开下肢以及关节,在穿刺前可酌情热敷。切勿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穿刺。

3.2.5 严格执行用药规程 在化疗前应以生理盐水建立有效静脉通路,确保滴注通畅后,再予以输入化疗药物。在进行联合化疗时,应先输注发疱性药物,然后再输注非发疱性的药物。

3.3 化疗药物渗漏的处理

3.3.1 早期处理 密切观察输注情况,一旦出现药物外渗或者有外渗风险时,应立即停止输注,并以无菌注射器于原处抽取3~4 ml血液,减少外渗药液,然后予以输注生理盐水,以稀释残留的化疗药物,降低化疗药物对于皮肤组织的损伤。

3.3.2 局部封闭处理 应用5 mg地塞米松+5 ml利多卡因+5 ml生理盐水进行局部封闭处理15~30 min,以缓解疼痛及肿胀等症状,并抑制炎症扩散。

3.3.3 局部湿敷、冷敷 于冰袋内置入冰块,确认无漏水后,置于患处冷敷15~30 min,可缓解局部疼痛及肿胀等,并可促进血管的收缩,有效抑制药物的吸收和扩散等。在冷敷以后,采用50%的硫酸镁进行湿热敷24~48 h,维持温度在40℃~50℃左右。将患肢适当抬高,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减少组织肿胀症状。第2 d予以20 ml 5%的葡萄糖+500 mg维生素B12+10 ml 25%的硫酸镁以及500 g白萝卜+1000 ml水煮沸后冷却进行交替湿敷,每日6~8次,每次30~40 min左右,在7~15 d左右即可痊愈。

3.3.4 溃疡面或者坏死灶的处理 本组1例渗漏处皮肤形成溃疡,予以局部清创,并予以生理盐水纱布以及庆大霉素纱布进行交替湿敷,以湿润烧伤膏外敷等,获得痊愈。

总之,导致乳腺癌化疗药物渗漏的原因较多,应加强护理管理、提高护理操作技术,密切观察并且积极预防,及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可减少或者避免药物外渗,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张兰凤.10例乳腺癌术后蒽环类药物化疗渗漏损伤原因分析.护理管理杂志,2008,8(6):39-40,43.

[2]张玉梅.12例乳腺癌术后蒽环类药物化疗渗漏损伤原因分析.吉林医学,2010,31(12):1603-1604.

[3]任宏飞.1例乳腺癌化疗病人预防静脉炎的循证护理.护理研究,2013,27(7):668-669.

[4]叶剑霞.化疗药物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56-57.

R273

B

1674-9316(2014)03-0050-03

10.3969/J.ISSN.1674-9316.2014.03.030

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本院住院乳腺癌患者204例,均接受化疗。分析化疗药物渗出情况及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结果本组11例(5.4%)发生化疗药物渗漏,原因有药物因素、血管因素、护理人员技术因素、护理宣教不足等。

结论加强护理宣教,早期积极预防药物外渗,及时发现并予以有效护理干预,可减少化疗渗漏损伤。

猜你喜欢
外渗输液乳腺癌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中老年保健(2022年6期)2022-08-19 01:41:48
影像学检查增强扫描中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对策的应用效果观察
自灸也能预防输液发热反应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祝您健康(2018年5期)2018-05-16 17:10:16
在为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时应用留置针改良固定法进行输液的效果
马蹄肾自发性肾盂破裂伴尿外渗1例报告
山东医药(2015年15期)2016-01-12 00:40:03
颈枕输液袋
中学科技(2015年11期)2015-11-25 05:0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