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民轩,张京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414213326@qq.com)
医德教育
德育美学观视域下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探析
张民轩,张京平
(第四军医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陕西 西安 710032,414213326@qq.com)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引入德育美学观具有如下意义:医德教育审美化是古代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是真善交融哲学的找寻,是新型医学精神的探索。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现状中审美元素有一定缺失:如超越精神的丢失,怡情教学的欠缺,审美情感的遗忘。因此,需要从医德教育的准备环节、开展环节、评价环节进行审美补偿,应注意医德教育目标引领性和关怀性的统一,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考核时理论与实践并重。
德育美学观;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元素
针对医学德育工作信度下降、效度缺损的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檀传宝在其所著《德育美学观》一书中提出“德育美学观”的概念,此观点一经提出便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一些实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产生了实效。德育美学观倡导的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构建,其核心追求的是使道德教育的价值引导与道德主体的自主建构这两个往往相互对立的方面能够在自由的“欣赏”过程中得以统一和完成。[1]德育审美化已成为德育理论界的共识,并成为新世纪德育发展的前沿。
德育美学观视域下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就是讨论将审美规律贯穿于医德教育之中,构成一个审美动力系统,提高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时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随着当代医学生审美意识的萌发和审美刚性需求的上升趋势,德育美学观在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中的引入成为医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医德教育审美化也将给医德教育带来新的气象。
1.1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是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
“融善于美、美善并举”的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机地联为一体。美的观念是借助于健康概念的,维护健康本身就是美的事业,而且是最卓越的艺术。[2]早在古希腊城邦时代,善与美在词义上便没有区别,他们都属于人的内在心理审视。善与美的回归和背离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是不断重复演绎的。推进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不仅立足于当前文化潮流,还瞄准未来发展的方向,穷原竟委地来说更是一种传统优秀文化的回归。
1.2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是真善交融哲学的找寻
伦理与审美冲突的日益严重是当前医德教育领域甚至是医生群体道德出现困境的哲学原因。当今社会许多医务人员或是敬贤仰圣,侧重于持善;或是崇尚智慧,偏向于求真,这两种追求并非是最圆满的。黑格尔曾指出:理性的最高行动是一种审美活动,真与善只有在美中才能实现水乳交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审美化恰恰可以作为中介进行实现。它能潜在地引导人们对单向度的追求进行扬弃,培养和造就完美理想人格。
1.3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是医学精神的探索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使学生坚定医德信念,建立自愿献身祖国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成为医学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课题。[3]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审美化,标志着新型医德教育精神理论基点的建立。具有美学精神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在符合职业道德教育科学性和目的性要求的同时,更关注医德教育客观规律与受教育者审美需求的统一性。所以,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审美化可以说是一种新型医学精神的探索。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过程中,美育与德育的结合和追求已引起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而现今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的开展,虽然受到师生双方重视,但是教育效果却常常低于预期标准。医德教育的效果低迷主要是由于部分医德教育活动中存在“重功利”、“轻内化”和“强制”等不良倾向。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中不良倾向的产生,大部分源于当前医德教育活动中审美元素的遮蔽和缺失。
2.1 医德教育超越精神的丢失
医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未来医生的德性,而现今部分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却仅仅强调受教育者如何适应社会,而忽略对医学生追求理想人格的鼓励。“医师应该具有悲天悯人的胸怀”。[4]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课程除设置《医学伦理学》外,还有《卫生法学》、《医患关系及沟通技巧》等课程,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在医疗法律风险管控及医患沟通技巧等方面的能力,而在培养医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悲天悯人的胸怀”等方面却往往缺乏系统性和递进性。换而言之,具有“功利”倾向的医德教育过于强调“技巧”—“社会生存”的培养,而忽视“胸怀”—“社会存在”的培养。审美化的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使医德行为具有主观的审美意愿,超越世俗功利,由被动走向主动;使医德意识的培养具有系统性和递进性,从低层次认识跃进到较高层次境界,从“生存”升华到“存在”,这是审美超越精神的具体表现。
2.2 医德教育怡情教学的欠缺
当前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由于教育观念、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存在“教师以完成教学课时安排为目的,学生以完成考试合格标准为目的”的现象。针对不符合考试要求的学生,教育方往往采取补考、留级、退学等措施,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并不能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地接受或认同。“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后备人才”,[5]而“轻内化”倾向的教育效果并不能完成对未来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职业行为的指导。
医德教育效果的形成,关键在于“外在必须”到“内在应当”的转化。如果以审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医德德育的过程,那么医德教育的“内化”过程大致可等同于“立美-审美-创美”中的“立美”阶段。医德教育在实践中应主动追求“施教于美”的境界,课程设计中加入审美元素,借助必要的审美媒介和审美形式对医德教育的内容进行趣味化包装,使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情感的“净化”以及心灵的“净化”,从而促进医德知识的“内化”。医德教育采取怡情教学的方式,有利于调动起医学生内在的情感驱动力,产生同医德教育内容的内涵“美”之间的“共鸣”。
医学生对医德教育内容的“怡情”到实现医德行为的“移情”,是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追求的医德教育理想实现过程。高等医学院校医德审美化的关键就是在于采取怡情教学的方式使医德教育内容呈现较高的趣味性,引起医学生足够的兴趣和热情,达到较好的“内化”效果。
2.3 医德教育审美情感的遗忘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情感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医德教育的效果。构建“欣赏型德育审美化”模式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双方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完成学生参与的互动模式,这两种方法的实质就是满足学生与老师互为欣赏的审美心理。当学生的审美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发产生参与冲动,这是审美心理的发展要求,也是德育活动的期盼场景。
在当前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形式中,医学生往往处于“倾听”位置,这种形式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的,并带有一定“强制”的特点,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束缚紧张的状态,审美情感被压抑,自身发展出现瓶颈。学生压力的普遍存在与德育活动的参与期待,成为影响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效果的一个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办法就是在德育活动中酌情借用“游戏”的形式。游戏是一种人类最为古老的文化样式。它作为一种审美活动,自得其乐是其显著的特征。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应尝试“游戏”精神的运用,将在游戏中引发的愉悦感受引入到德育活动中,满足学生审美情感的需求,满足学生对于审美情感的宣泄。这不仅是提高医德教育实效的一种方法,对于医学生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3.1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中准备环节的审美补偿
医德教育目标和内容的设定存在美学缺失,容易忽略对人全面发展的关怀,造成脱离社会实际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结果。对医德教育目标进行审美补偿,应注意医德教育目标引领性和关怀性的统一,使教师在注意学生审美情感满足的同时,加强对意识形态价值的引领,实现受教育者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层次中递进和升华。对医德教育内容进行审美补偿,主要是将医德教育内容完成理论导入的同时,嵌入艺术、时代、社会和校园等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2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中开展环节的审美补偿
医德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是促进医学生医德教育效果从“内化”转换到“外化”的重要保证。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开展环节的审美补偿,首先要积极地完成医德教育模式由“传授-接受”到“引导-发现”的转化。只有充分挖掘出医学生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情感参与,使得医德教育在情感和理性中寻求最佳支点。同时要追求医德教育教学方法的审美化改造。在开展常规性的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外,应着重进行情境化的审美设计,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使他们的主动性得以释放,完成医德教育方法讲授性与情境性的统一。
3.3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活动中评价环节的审美补偿
以往的医德教育评价环节仅仅重视医德知识传授的完成而忽略对职业良心形成的判定,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医学院校在进行医德教育评价环节审美补偿时,应根据审美意识养成的特点,注重评价理念从“唯结果论”到“全过程化”的转变。首先,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结果比重,细化平时成绩的评定规则,促使学生从关注医德理论的考试成绩转向注重平时的综合表现;其次,应根据道德发展的持续性特点,将医德教育的评价贯穿于医学院校培养的全过程。在临床实习阶段,医学生开始体验从学生到医务工作者的角色转变,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更加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明确社会对医务工作人员的技术、服务以及医德要求。[6]
高等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是一个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其对教育的主体、介体和环体都有一定的要求。高等院校医德教育审美化应当充分考虑到其他教育因素的作用,实现校园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1] 檀传宝.欣赏型德育模式的核心理念[J].中国德育,2006,1(5):47-51.
[2] 郭照江.对希波克拉底警句的深层解读—审美修养是从医之必需[J].医学与哲学,2004,25(7):69-70,75.
[3] 李恩昌,程乐森,王庆淼.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14-417.
[4] 张心湜.良医之培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3,26(1):3-7.
[5] 李恩昌,刘宪亮.论医学生医学人格培养的必要性[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1):21-24.
[6] 许至刚,廖生武,李传延.实习医学生开展医德教育干预模式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817-819.
〔修回日期2014-03-03〕
〔编 辑 李恩昌〕
Analysis on M edical Ethics Education in Higher M edical Colle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Aesthetic Outlook of M oral Education
ZHANGMin-xuan,ZHANG Jing-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E-mail:414213326@qq.com)
Highermedical colleges introduce moral education aesthetic into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has the following significance: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aesthetics is the return of the ancient traditional culture,is the real good blend of philosophy to find,is spiritual exploration of new medicine.Taking into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absence of aesthetic aspects inmedical ethics education,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robability of compensatory approaches in dynamic process.It discussed emphatically approaches to integrate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with aesthetic education in highermedical college,so that aesthetic education could play its essential role in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Therefore,itneeds to to carry out the evaluation link of aesthetic compensation from the preparation ofmedical ethics education,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unity of the medical ethics education goal lead resistance and care,pay attention to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assessment when pay equal atten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Aesthetic Outlook ofMoral Education;Medical College;Medical Ethics Education;Aesthetic Element
R195
A
1001-8565(2014)03-0405-03
201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