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静
粗心是人们在生活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不仅孩子身上存在这种毛病,在我们这些成年人身上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是粗心的毛病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更明显?更突出?而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算得对,是学好数学的基本要求?
每当我们翻开孩子作业本或者试卷,看看出错的地方多半是一些最简单最基本的题目,甚至漏题没有做?家长们打电话给老师,或者家长相互见面后经常会问的一个问题是:孩子粗心怎么办?由此看来,粗心是小学生在数学计算学习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算得对并不是一个简单问题?
作为一名一线数学教师,总是在为这样的学生感到惋惜?通过这些年的教学总结,我发现在简单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粗心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那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呢?又是怎样发生的呢?下面讲讲孩子粗心的三个原因?
1.注意力不集中
粗心与注意力有密切的关系?注意力差的孩子,在视知觉(视知觉不是视觉,视觉是指眼睛看到的信息,而视知觉是把眼睛看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对看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把收到的信息传递到大脑进行分析时,信息会受到干扰,就容易出现错误?遗漏或遗失,从而导致粗心问题的出现?从生理层面分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0-6岁的早期教育?研究表明,大多数在走路前没有充分爬过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中都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的协调性差,不能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动,妨碍了他们从外部世界获取有用的信息,许多感官信息未能传递到大脑,从而出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
为什么有的孩子把86写成68?为什么有的孩子总把十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对位不齐?为什么有的孩子答案计算正确,抄写时却抄错了?这都与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有关系?视知觉能力指眼睛能否作定点?动点的跟踪(视觉集中),能否清晰的辨认出两个相似的字(视觉辨认),能否迅速记住刚刚所看到的数字(视觉记忆),在下笔时手眼是否协调(视动协调)?每一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孩子的视知觉能力达不到同龄水平,就容易出现粗心的现象?
2.认知不清
比如一些孩子对知识点的掌握上凌乱无序,对方法的理解上一知半解,不能将一个个的知识点,连接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说起来是懂了,但具体却又讲不明白,如果课后不及时巩固练习,学到的零散知识很快就会忘记?另外,在数学学习中,小学生总是容易适应比较固定的学习模式,习惯的套用以往的思考方式,不能积极主动的采用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例如:购物问题,根据给出的两种物品价格和一定的购物金额,例举几种可能性?通常思维的局限性决定了学生只能较好的完成定式习题,综合题或拓展题学生望尘莫及?
如果学生对待这些差错和漏洞的态度是麻木不仁?放任自流?敷衍了事,差错就会越来越多,漏洞就会越来越大?对以后新知识的学习造成障碍,恶性循环?
3.记忆粗浅不深刻
在学习中记忆是最终任务?记忆包括了对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无论哪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学生失误?小学生的记忆能力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很容易受外界影响?环境?身体状况的任何因素都可能干扰学生的记忆?有时会出现将学生的做错的题,在未加指导的情况下再次让其去完成,结果正确率大大提高这种情况?
小学生粗心的原因有多种,但根据以上的一些情况,我主要针对小学生计算粗心这个问题提些粗显的建议?
3.1 抄题必对,先对后算?也就是说,抄题的时候,要先与原题进行核对,然后再进行计算?目的是谨防抄错数或抄错题?
3.2 字迹清楚,书写整齐?也就是说,要把字写清楚,就是在草稿纸上写,也要写得工工整整?特别是小数点?进位点?退位点等都要书写清楚?醒目?算式要排列整齐?合乎规格?目的是谨防因字迹潦草而出现错误?
3.3 认真审题,思考周全?也就是说,拿过一道题,要仔细看看,认真想想:看看题目的内容和要求,数字的特点;想想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能否简算?尤其对四则混合运算,要做到层层审题?
3.4 细心检查,坚持验算?也就是说,做完题后,要细心地检查,看看结果是否合理,然后进行验算?验算绝不能摆样子,走过场?这是避免错误的关键一步?
3.5 有错必改,引以为鉴?也就是说,对错题一定要改正,还要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总结应记取的教训,找出防止错误的办法,绝不允许有未加改正的错题?通过惯彻执行这个计算规程,一定会使你逐步养成:抄题必对,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坚持验算,有错必改的好习惯?
总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我们都要关注小学生还未健全的心理特征,帮助并引导他们远离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