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峻岭( 长春市朝阳区公安消防大队,吉林 长春 130000)
近年来,由于建筑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了民众的安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保温材料的引发火灾系数特别关注。众所周知,建筑外保温材料是覆盖整个楼层的,一旦建筑外保温材料的某一处发生燃烧,会迅速蔓延整个楼层,使火灾难以控制。由于建筑保温材料而引发的火灾往往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目前由建筑保温材料而引发火灾的问题已经成为了让人不可忽视的民生问题,建筑保温材料成为了新的火灾隐患。近年来,人们对建筑保温材料防火问题的讨论越演越烈,如何能够对建筑保温材料进行有效的防火,成为现在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作为用于外墙的保温隔热的保温层,其主要由界面层、装饰面层以及热保温材料层构成,一般覆盖在外墙外侧或者内侧。
建筑保温材料按照材料的耐火等级标准,分为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无机复合保温材料以及无机类保温材料三大类别。其中以聚苯乙烯和聚氨酯泡沫为主的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材料非常易燃而使发生火灾的系数增加。以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为主要成分的无机复合保温材料,虽然不易燃烧,但是其燃烧会产生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然而由于其产生一氧化碳气体的量很少,因此无机复合保温材料成为最为安全的保温材料。此外,由玻璃棉、岩棉等保温材料合成的无机类保温层虽然不易燃烧,但是其产生的粉末和纤维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由于材料滋生的细菌对人体造成危害以及施工难度大等缺点,使得无机类保温层的使用有了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上海静安区某公寓由于施工人员违规操作,使得一处建筑保温材料发生燃烧,进而引发了非常严重的火灾。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火灾中,58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伤及71人,财产损失惨重。可以看得出来,与其他原因引发的火灾不同,建筑保温材料一旦在某处发生燃烧,其传播速度之快,让控制火势蔓延成为非常难完成的任务。据统计,在2007年到2010年间,全国由建筑保温材料引发的火灾有1359起,75人丧失了生命,造成经济损失达到1.8亿之多,其危害性让人不寒而栗。
在上述几种类型的材料中,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成为火灾引发的主要“元凶”。下面通过对火灾的原因分析,对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引发火灾的危险因素进行表述。
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由于本身非常易燃,而且燃烧非常猛烈,导致火灾一旦发生,就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此外,由于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的着火点低,使得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电气焊工作的防火要求增加。一旦操作失误,将熔融残渣接触到有机高分子保温板,就会迅速引起局部燃烧。同时由于有机高分子保温材料的燃烧非常猛烈,有时还会发生爆发式燃烧,因此局部的燃烧会很快蔓延至整个楼层,使火势无法得到控制。当火灾蔓延至整个楼层后,燃烧所产生的浓烟会在很短时间内使人窒息死亡,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安全。
高层外墙保护层通常使用粘贴和螺丝对有机高分子保温层进行固定,这使得保温材料和墙面间容易出现空腔。一旦发生火灾,这些空腔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快火势蔓延。再加上高层有较大的风势,使得火势蔓延速度之快让人无法想象。
有机高分子保温层一旦发生燃烧会迅速蔓延至整楼,而高层的防火方法又有很大的局限性,救火车的水炮只能射到50m的高度,这对于现在的高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目前高层一旦发生火灾,我们无法对火势进行有效的控制,这使得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要提升工作人员的防火意识,在工地中静止吸烟,此外还要规范电气焊工作步骤,不得违规操作。易燃的保温材料要集中堆放,远离火源。此外,施工现场要配备灭火器材,一旦局部发生燃烧,要及时控制,防止蔓延。消防监督人员要加强检查力度,不能走形式、走过场,要有以预防为主的防火理念。
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防火宣传,在易燃物附近挂上防火条幅以及禁止吸烟警示牌,时刻提醒工人的防火意识。在建筑使用过程中,要对居民、群众进行防火教育,提高防火意识,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园。
目前传统的水炮式灭火方法已经满足不了高层的要求,一旦发生火灾,即便救火车到来也无法对火灾进行控制。因此,只有拓展思维,创新、改进针对高层的灭火方法,才能够有效得控制火势的蔓延,尽可能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建筑保温层是现在高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隔热保温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人民带来了很多福利。然而,由于建筑保温材料的易燃性,使得建筑保温层成为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的火灾隐患,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只有做到有效的预防,提升防火意识,才能使建筑保温层更好得为人民服务。
[1] 杨旭红.外墙保温材料对建筑火灾的影响及防火对策[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8):11-13.
[2] 杨培成.建筑外墙外保温系统消防安全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3,(10):62-64.
[3] 朱春玲,陈景辉,吕振刚.等.高层建筑外墙外保温防火研究tJ].建设科技,2010,9(23):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