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中的丰富和睿智
——史铁生名篇《我与地坛》解析

2014-01-28 07:45种永斌吴亚亚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名作欣赏 2014年24期
关键词:史铁生命运历史

⊙种永斌吴亚亚[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种碧琴[陕西白水县仓颉中学,陕西白水715600]

沉思中的丰富和睿智
——史铁生名篇《我与地坛》解析

⊙种永斌吴亚亚[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商洛726000]

⊙种碧琴[陕西白水县仓颉中学,陕西白水715600]

本文主要从《我与地坛》文本出发,分析作家史铁生是如何在地坛这一独特的时空中,对地坛的历史及其中一草一木的生生不息变化的体察,对地坛几十年风雨变迁中的人物命运的关注,地坛上有双腿残疾的“我”;曾经守护而又理解残疾儿子的不幸的母亲;一对坚持到那里散步的夫妇;坚持练习长跑和漂亮而不幸的姑娘等人物的悲欢离合的人生情状和故事。虽然这里的人物及故事将随历史的洗刷一去不复返,但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那种“热情凝固了,幻想破灭了,光明晃远了”的世纪末,作家史铁生从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对周围事物的体察和沉思中,领悟到许多睿智而永恒的东西,值得所有人好好阅读和深思。

苦难沉思理解历史他人关系

引言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学史上一篇值得阅读和关注的文学作品。他的这篇散文不仅是20世纪90年代结出的文学硕果,更体现了作家史铁生沉思中的丰富与睿智的特点及独特价值。

《我与地坛》是当代文坛的一篇很有分量的作品,也是作家多年沉思、挣扎、痛苦、奋起的一篇心灵之作,是当代作家的情感沉淀、智慧凝结之作,是当代优秀的中国人在当代社会中盛开的智慧和情感之花,是以史铁生为代表的当代人有灵性的深沉心灵思考历史和现实的结晶,更是许多研究当代文学的学者将其选入当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篇目。所以说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史铁生作品集》的序言中有过这样一段话:“史铁生是当代中国的一个精神标志,史铁生之后,说生是奢侈的、论死是矫情的。”①在这些文字里,他怀念过往的磨难和温暖,感悟生命和世界的意义,思考写作,思考所有的精神价值。

一、突遇不幸渐悟人生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由此可见,因为命运的突然打击,史铁生几乎被社会遗弃了,这种比身体残疾还要致命的精神放逐,使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得不直面命运的无情和现实的残酷。一般而言,在面临人生的重大的打击和意想不到的磨难时,许多人都可能在这种困境中消沉,以致绝望自杀。在生活挫折中,甚至有些人更会做出极端报复社会的过激行为。然而总有一些不平凡之人就会“置于死地而后生”。可以说史铁生以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汇通天地,在沉思中与许多伟大的心灵实现了沟通及共鸣,更实现了生命和苦难的深化和升华。史铁生就是在人生的困境中和打击下,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抛开生活的浮华,切实地思考人生的主题:“活着,死去,这是个问题。”(莎士比亚语)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一》中真切地写道:

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②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史铁生是在人生的困境中渐渐地思考人生的诸多问题的。可以说关于“死”“生”“事业”“平等”等,这些人生及其人类永恒而困惑的话题,史铁生给予了自己独立而又有价值的思考。虽然命运无情地打击了他个人,但也给予他一个思考命运、人生和社会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和牢骚中,而是用智慧和理性深入地思考了长久困惑自己,也是令其他人疑惑的问题;他却因厄运的降临,开始了思考和理解人生与历史,并且用痛苦的灵魂和理性找到了一条拯救自我和人类精神困境的求索之路。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之一的史铁生,让我们崇敬的原因,不仅在于其一生取得的不朽的文学成就,而且在于他能够从绝望走向希望,这是一种从不幸的现实最终超越自身的局限,以及他像古代先贤一样高贵的灵魂和坦荡的人生态度。

根据此决策树进行分析,可见学生成绩跟上课出勤情况关系最大,四六级通过情况、性别、生源地等虽然也会对成绩有影响,但影响不大。针对决策树的结果可以对属性进行处理,去除对成绩影响非常小或根本无关的属性,挑选关联大的属性继续分析,并可根据各属性对成绩的影响力进行排序,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应用于教学。

二、回眸中理解了历史

历史是一个古老的牧歌,更是一部不屈而沉重的苦难史,当然也是一幕幕自强不息的命运交响曲,是一曲苍凉而悠长的古琴调。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

地坛离我家很近。……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史铁生的个人命运,从个人和生理方面而言,是不幸的,也是他自己无法想到、更不愿看到的事实。他生于共和国成立的初创时期,是与年轻的共和国共历风雨的一代知识分子,却在回眸历史中超越了个人不幸和政治的风雨波荡,而是以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从生存的感受和意义,感知和参悟生命的一切的生机和苍凉,寻求一种生生不息的求索精神和沉寂中的丰富的境界。当代著名学者许纪霖说:“在红卫兵中,史铁生也许是极少数能超越自身,具有现代意识的作家。”

史铁生并没有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一个临时而孤立的生命个体,他把自己的生命存在放在一个连续的历史时空里,历史性地思考自己与周围事物的精神联系,激活了周围事物的生命底蕴,也打开了自己外在和内在的生命密码;同时使自己的无形存在与外界事物自由而悠长地敞开,也增加彼此之间的深层交流,更加深化而悠然地绽放自己独特的存在本色。

正如伟大的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遭遇宫刑横祸的打击下,并没有选择沉沦或自裁,而是在沉痛中思考人生的价值,最后选择了忍辱负重,终于写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他在《报任少卿书》中给好友任安诉说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明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③

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那般的苍凉,却又是充满了期待,荒芜并不衰败,等待着一个能够彻底禅悟他的一切变迁和生机的慧者出现,等待与自己默默私语,相通相知,从而穿越历史的时空,参悟人在历史中的苦难和命运浮沉中的光芒和丰富!

史铁生以独语式的方式理解历史,更理解在历史的沧桑变迁的命运沉浮及个体生存感触,因此突显苦难的意义和精神的永恒。

三、沉思中理解社会和他人

社会的主体是人,历史活动的主体也是人,但它们不仅是人类之间相互活动的整体客观活动,更是每个人之间在生产、流通、消费的个体行为,同时也包含彼此之间情感交流与思想沟通、碰撞和融合。

人不仅是独特的个体来感知、思考这个丰富的世界,而且是以社会的形式总体存在着,自古至今,概莫例外。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有封闭开放的生命个体,总是从自身的经验感知世界,继而沿及周围的事物从而扩大到整个宇宙世界,然后从自然和历史中反观自我,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多重的圆形的立体系统,且相互观照,相互影响。所以史铁生作为对历史和人生有思考的生命个体,除了在独自冥想中和沉思历史中审视人生,更从自己周围的一草一木及常见的人与事中,体悟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溜荫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身体残疾的史铁生不仅在体味着地坛上的景物在季节中的绚烂和无穷意蕴,而且以自己的精神省察着他所看到的公园中的人们:从十五年中坚持到古园中散步的一对夫妇身上,他体察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责任与和谐;从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身上体察到人与人之间无言的关注和默契;从腰间挂瓷酒壶的老人卓尔不群的饮酒情状中体察到生活的真性情;从捕鸟的汉子却要放掉撞在网上的鸟儿的举动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早晚穿过公园的中年女工程师身上感觉到平静中的朴素与优雅;更从漂亮却残疾的小姑娘身上思考着残疾与健全的哲学意义和苦难的存在意义……

史铁生在世界的宁静中感受着生命的无限生机。他从墙基、石阶、秋树、夕阳中发现了人生可以无限,万物其实与我一体的奥妙。

其实史铁生开始理解他人,是从理解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开始的,他的母亲在生前已经理解了儿子,但儿子在当时未能理解他人、人生和历史,而在母亲离开他好几年之后的日子里,才慢慢而深彻地理解了母亲,更理解了什么是人生、历史和他人的价值。《我与地坛》中写道:

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呆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

是的,母亲是以如此的慈爱、聪慧和坚韧细心地体察和理解儿子的不幸,不仅心疼儿子肉体的残疾,更深深理解儿子心里的怨恨和痛楚。一句话中出现六个“母亲知道”,就足以说明作为一位平凡的母亲,她以自己朴素而智慧的方式理解了儿子及人生,而且在逐渐等待儿子能够学会理解自己的现实及周围的事物;而作为儿子,在母亲有生之年到底真正理解了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吗?或者可以说,他理解了,又会如何呢?文本做出了真切的说明:

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和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然而当作家小有成就希望母亲与他分享时,而母亲已经不在人世,作者发出了无限的追问和自责!由此作家通过地坛的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及自己对母亲的无限的怀念和对命运深沉的思考,使他逐渐理解了人,理解了人生的许许多多,从而升华了历史和人生的苦难,获得了普遍而深刻的人性意义。

“聪慧的作家意识到文学的命运与人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便有‘文学是人学’的不朽命题产生。这个命题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几乎是不待论证的。”④

是的,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和超拔而沉郁的精神反思自己的历史性和空间存在;理解自己与母亲从隔膜到阴阳两界无言的灵魂沟通;更实现了自己个体生命与周围世界一草一木有机的灵魂的沟通,从而实现自我生命存在与精神永恒的光芒。

结语

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像史铁生那样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打击,但一定有过许多的狭隘和固执,尤其在年轻的时候。然而自己的生命如何在沉浮的有限人生历程和广大的历史长河中理解自己,理解他人和理解历史,这是多么的不易!又要经过怎样的痛彻、禅悟和沉思,经过怎样的苦难和得失,才能真正明白,大彻大悟!史铁生以一个作家的心灵史表现了人性在沉思中的深广和真切。

①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序言》,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②史铁生:《史铁生作品集》,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有关《我与地坛》引文均出自此书,不再另注)

③(西汉)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④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6年第1期。

作者:种永斌,硕士,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吴亚亚,陕西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种碧琴,陕西白水县仓颉中学中教二级,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及应用语言学。

编辑:水涓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史铁生命运历史
命运的更迭
曹雪芹与史铁生的生命哲学比较
命运秀
《史铁生作品全编》出版
新历史
命运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