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视角下《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研究

2014-01-28 07:45朱粤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名作欣赏 2014年24期
关键词:福克纳克里斯白人

⊙朱粤[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后殖民视角下《八月之光》中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研究

⊙朱粤[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

乔·克里斯默斯是美国著名作家威廉·福克纳创作的形象最为鲜明的混血儿之一。他种族身份不明,在思想及行为上体现多重矛盾。本文拟以后殖民身份构建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他人眼中乔的形象,展示各种社会权利在建构乔的身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乔的身份不确定性是整个社会所造成的,是一种社会构建,而非生来如此。无论是混血儿的身份,还是由于这种身份所遭受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都是外部社会强加给乔的。

《八月之光》后殖民身份乔·克里斯默斯

威廉·福克纳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是194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以深厚的艺术功底创造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体系”小说,创造了一个充满了“喧嚣与骚动”的世界。1932年的《八月之光》引起了巨大轰动,一经发表就好评如潮,评论家亨利·坎贝称它是一部“具有异乎寻常的力度和洞察力的小说”,“不论以什么标准来衡量都是一部杰作”①;乔治·奥当尼尔认为,“《八月之光》比福克纳所写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为杰出。它更为成熟,视界更为宽广,更接近于最终和真实地揭示出人的潜力”。迈克尔·米尔盖特指出,“对众多读者来说,它是最令人困惑的,最难纳入无论是加以理性的思辨还是美学的透视的小说之一,它是一部远未读懂的小说”②。作为“南方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福克纳在作品里鲜明地指出奴隶制和种族主义是瓦解旧南方的根源。在《八月之光》里,他首次提及种族问题。

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以下均简称为“乔”)作为一个疑似混血儿(mulatto)在当时种族主义盛行的美国南方所遭遇的身份认同的悲剧故事。乔看上去像是白人,但却被人怀疑有着黑人血统,他一直努力为自己定位,然而他竭力追寻的是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他强烈地感到孤独,感到被抛弃、被拒绝,举目无亲,独自一人流浪。在一次访谈中,福克纳自己指出,乔·克里斯默斯“不知道自己是谁-究竟是白人还是黑人,因此他什么都不是。由于他不明白自己属于哪个种族,便故意将自己从人类群体中驱逐出去。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一辈子也无法弄清楚。我认为这是一个人可能发现自己陷入的最悲哀境遇——不知道自己是谁,却只知道自己永远也无法明白”③。

一、后殖民理论中的身份观

后殖民理论作为一种复杂的批评,对西方帝国主义话语进行批判与反思。身份认同问题是后殖民理论家所关心的焦点之一。关于身份,首先涉及的问题就是“我是谁?”“我与什么认同?”的问题,它是一个族群或个体界定自身文化特征的标志,也是每一个族群或个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在后殖民主义者看来,无论是个人还是民族身份都是后天建构起来的,没有优劣贵贱之分。萨义德认为,“自我身份的构建,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绝非静止的东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④。霍米·巴巴赞同一种“双重”身份,他认为,身份的“选择”及其意识形态的表述是一个你争我夺的痛苦斗争的过程。身份是通过不对等的,有差别的认同结构而形成的。“身份是一种主体间的,演现性的行动,它拒绝公众与私人、心理和社会的分界。它并非是给予意识的一种‘自我’,而是自我通过其他领域——语言、社会制度、无意识——进入意识的。”⑤文化身份同时具有固定的“特征”和“建构”的双重含义。一方面,文化身份是某一特定文化特有的、同时也是某一具体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另一方面,身份的观念可以是一种“建构”。长久以来,欧洲白人通过各种复杂的社会机构,精心建构了黑人“他者”身份,借此达到对黑人心灵的殖民。白人通过权利话语建构黑人的历史和身份,使他们成为沉默的他者,下意识地屈从白人。拉康曾指出,在身份问题上没有什么东西是自由的,这就体现了身份建构的特性。强加的身份让黑人失去了话语权利,即使说话也讲的是别人的话语。他拒绝一种始源性的、稳固的文化身份认同,选择一种矛盾的、协商的双重身份,在矛盾和冲突的传统中创造出自己新的身份。这种混杂的身份是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不但没有否认身份的建构性这一特点,也为弱势群体发出自己的声音、阐发自己的权利提供了策略与手段。但是这种文化转化的混杂理论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在文化的冲突中实现混杂,《八月之光》中的主人公乔·克里斯默斯被怀疑是混血儿,身上的黑人血统让他时刻处于种族矛盾的风口浪尖,他无法实现自身的“混杂”,一生都在寻找自我,最终酿成悲剧,成为了外力的牺牲品。

二、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建构

身份问题是《八月之光》的主题之一,小说集中体现了乔悲惨的生活以及他复杂的心路历程,他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能与周围的人和平相处。在他所处的年代,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都要遵循固定的行为规范,这是社会的要求,是无法更改的事实,所以很多人试图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乔,建构给他一个明确的身份。

乔的外祖父汉斯不但是个嫉黑如仇的种族主义者,而且是个狂热的清教徒。他把出生不久的乔偷偷放到孟菲斯一家孤儿院的门前,因此这个身份不明的孩子被取名为“克里斯默斯”(Christmas)。他故意让乔相信自己是个黑鬼,到处散播乔是黑鬼的谣言,让乔处于被孤立之中。他曾提到,在与上帝的一次谈话中,上帝称“那个杂种是对我地球的污染和玷污”⑥。在孤儿院的乔忍受着汉斯的摧残,在他邪恶的目光注视下度过了五年时光,这一切灭绝人寰的行为在汉斯眼里却只是为了执行“上帝的旨意”。乔从小就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经常受到其他小孩的嘲讽与鄙视。他的经历使他带有强烈的自卑感,虽然不知道黑鬼的明确含义,但他逐步把黑鬼与自我等同起来。

被养父麦克伊琴收养之后,乔依然没有得到家庭的温暖,反而遭受严格的思想控制和毒打。作为狂热的加尔文教教徒,麦克伊琴性格冷酷无情,偏执顽固,一味地用清规戒律来规范他人的思想和行为。他试图把乔的姓改为麦克伊琴,“克里斯默斯,一个带异教徒意味的名字,亵渎神明,我得改一改”。他以养父和上帝的名义,努力想在乔的身上实现着自己的宗教理想,把乔塑造为符合自己心意的所谓的虔诚的基督徒。然而,对于乔自己而言,他拒绝别人给予的身份,开始反抗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一切。“我不姓麦克伊琴,克里斯默斯才是我的姓。现在还没必要去管这个,时间长着呢。”对于养父残酷的惩罚,他其实只是表面上的受害者。正是麦克伊琴的抽打让乔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皮鞭举起又落下,从容不迫,每一鞭都被记着数,发出从容单调的声响。那小孩的躯体好像是木头或者是石头的,像一根柱子或一座塔,带着狂喜,好像自愿走上了十字架。”在他杀死养父后,他“跑着没入黑暗,从头往下渐渐消失,像是头冲在前面跑着笑着,一头扎进了一个可以抹掉他身影的去处,像一幅粉笔画从黑板上被抹去”。这次消失开始了乔大约十五年的“黑人”生涯。

乔在成长过程中对女性的态度与他的身份认同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孤儿院时,乔无意中发现女营养师偷情,在贿赂乔失败后,她和汉斯一起诬陷乔是带有黑人血统的黑鬼。她的异常举动在乔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使乔对女性开始产生敌意。在养父家中,乔无法理解麦克伊琴太太的关心与爱护,把她偷偷送来的食物摔在地上,并认为“她是在竭力想使我哭”。在他眼里,慈爱是不正常的,令他难以忍受,并且引起了他的仇恨。在乔唯一的爱情中,情人博比背叛了他,在乔为她误杀养父之后,她不但骂他“黑杂种,想让他坐牢”,还让马克斯等人把乔打得不成人样,这使他不再相信任何女人。在逃亡的生活中,他有时跟白种女人苟合,告诉她们自己的黑人血统,但有一次,床上的白人妓女对他是个黑人毫无反应。如果不是妓女的惨叫引来警察,乔肯定会把她杀死。在乔眼里,这个女人对他身份的毫不在意是对他的一种否定,拒绝承认他是个特殊独立的个体,暗示了他的无足轻重。他绝对不能容忍对于种族界限的漠视,他宁愿自己是个黑鬼,也不愿意认同那些似乎不在意肤色的白人。

乔安娜·伯顿是另一个企图给乔强加身份的关键人物,作为一名北方废奴者,乔安娜从小受到家庭传统的影响,但她拯救黑人的思想并不是同情黑人的悲惨境遇,不是觉得众人生来平等,也不是为了追求社会公益,而是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来对待黑人,认为解放拯救黑人是为白人赎罪的一种重要手段。对她而言,黑人只是白人的诅咒,是一重阴影。正如她父亲所说,“你必须斗争,站起来。可是,你要站起来,就必须帮助那个影子同你一起站起来。但是你永远也不可能使它上升到你自己的高度”。可以说,乔安娜是个假装的“北方女子”,她和其他南方白人一样,认定黑人是堕落、罪恶之源。在她的眼里,乔是个黑人,是需要她救赎的对象,“他意识到她从未邀请过他进入这幢楼房的本体。他去的地方最远不超过厨房,除了去取她为他预备好并摆在桌上的食品”。“他不用看,他的手便能感觉到,饭菜还有余温,心想,这些是为黑鬼准备的。”在她与乔感情的最后阶段中,她逐渐地把性与罪孽相等同。她决定要以帮助乔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救赎。她强迫乔去承认自己的黑人身份,专心做好传教士的工作,但是这是乔永远无法接受的。“不,要是让我现在让步,就是否认自己度过的三十年,否认三十年的经历使我选择的道路。”

三、乔·克里斯默斯的身份追寻

乔对自己有黑人血统的假定是,“我认为我身上带有些黑人的血液”,他告诉第一个情人博比,“我不知道,我相信有”。他对自己最后的情人乔安娜说,“如果我不是的话,他娘的,我没有浪费掉许多时间才怪”。这个假定不仅控制了他自己,也控制了这个毁灭他的社会。

在外表看来,乔·克里斯默斯完全是个白人,但一直跟随着他的是模糊不清的黑人血统。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曾说:“身份确认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维护、保持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安全感。”⑦所以在乔三十五年的短暂生涯中,他一直在寻找身份和归属感,想弄清楚自己身上的血液到底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他的自我认知和身份确认的人生旅途,只是想从根本上解决“我是谁”的问题。他试着与黑人一起生活,却始终不是他们的一员。白人排斥他,黑人也不接受他,他的一生是一出悲剧,跌跌撞撞地试图看清自己,社会的压力和歧视让他无所适从,于是他一心想冲破种族主义的牢笼,踏上了寻找归属之路。

在十五年的身份追寻过程中,他充满了矛盾。他努力想变成黑人,但黑人并不认同他;他本来看上去像个白人,但自己又深感恐慌,从小就有人骂他“黑鬼”。十五年的流浪生涯是他寻找自我的艰辛历程。地方检察官加文·史蒂文斯解释乔的杀人行为,“然而他的血不能平静,要他去拯救它。但无论是他的白人血液或黑人血液都救不了他,他只有靠自身才能解救自己。首先是黑人血液驱使他到黑人小木屋里去。接着白人血液又把他从那儿赶出来,正像黑人血液叫他抓起手枪,而白人血液却不让他开火”。正如詹金斯所说:“克里斯默斯在困惑中苦苦挣扎,企图确立自己的个人身份,他必须克服种种相互抵触的社会力量和存在于他意识中相互冲突的黑/白身份。”⑧在他的内心深处,似乎已经内化了白人身份,接受了白人的主流价值观念,但是这与他对黑人身份的无意识认同有着严重的矛盾。他永远生活在种族观念不可调和的社会里,在黑/白二元对立的环境中,乔的一切辛苦努力都是白费的,从他试图认清自己的那刻起,乔就注定了要走向失败和灭亡。

福克纳笔下的人物常常被身份问题所困扰,对于乔·克里斯默斯而言,伴随着一个黑白不明的身份和一张白色的面具,他走过了短暂而悲惨的一生。通过乔的悲剧,福克纳向读者表明,有没有黑人血统并不是问题的实质,所谓的“种族主义纯粹是一种毫无客观基础的主观偏见”⑨。他身份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是社会权利的体现,是整个美国南方社会造成的,是一种社会建构。血缘的混杂使得乔在社会生活中处于被孤立的位置,也导致了他自身的困惑,一直处于究竟认同白人文化还是认同黑人文化的进退两难的窘境。他终其一生地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类别,而他周围的人也不断地为他归类,试图将他定型。他想创造出一个完全的自我,但是生活中没人能够供他效仿,因而对自己身世的无知就导致了自我的模糊性。

人们是不会忘记乔·克里斯默斯的,在他死去的时候,“他们不会忘记这个情景,无论在多么幽静的山谷,在多么清幽宜人的古老溪边,从孩子们纯洁如镜的面孔上,他们都将忆起旧日的灾难,产生新的希望”。

①Alwyn Berland.Light in August:A study in Black and White[M].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2.

②Michael Millgate.A Novel:Not an Anecdote:Faulkner’s Light in August,eds,New Essays on Light in Augus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③Frederick L.Gwyn and Joseph L.Blotner ed,Faulkner in the University:Class Conferen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1959.

④Said Edward W.Orientalism[M].New York:Vintage Books,1978.

⑤Bhabha Homi.Unpacking my Library…Again,The Post-Colonial Question:Common Skies.London,1996.

⑥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蓝仁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⑦乐黛云、张辉:《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⑧Jenkins,Lee.Faulkner and Black-White Relations A Psychoanalytical Approach[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1.

⑨肖明翰:《威廉·福克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年版,第88页。

作者:朱粤,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在读硕士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福克纳克里斯白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打个比方
“造谣”是善意的提醒
美国白人内部“三六九等”的鄙视链(观察家)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没见到他
免费供应
克里斯·埃文斯 论队长的独一无二
一封未开启的信
寻觅救赎